中俄兩國近年頻頻受美國制裁,俄羅斯更淪為承受西方最強硬制裁的國家,影響當然不只沒有麥當勞。被美國封鎖 43 年的伊朗,可謂「制裁界 KOL」,由俄羅斯官員到民間記者都嘗試向伊朗取經,探尋與西方制裁「共存」的辦法。
俄羅斯
|共534篇|
氫能:德國擺脫俄羅斯能源的指望
俄羅斯佔歐盟進口天然氣的比例高達 4 成,俄國入侵烏克蘭後,歐盟決定於 2023 年之前將俄國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 來切斷聯繫,意味著各國現在必須從其他地方獲取天然氣能源。在戰前,德國是其一高度依賴俄氣的歐洲國家,烏克蘭戰爭顛覆了德國的能源政策,自戰爭開始以來,德國已將其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從 35% 降低到 12%,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從 55% 降低到 35%。除了從其他國家獲得天然氣,尚未大規模應用的氫能也更得到重視。
外資撤離,蘇聯汽車得以復刻
為制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Renault)本星期宣佈退出俄國市場。另一邊廂,莫斯科市長隨即宣佈,將雷諾的工廠國有化,轉為生產早在 20 年前就停產的蘇聯「傳奇」 Moskvich 品牌汽車。
在疑美和反俄之間,希臘步向歐洲主義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希臘是少數與其「欲斷難斷」的西方國家。本月初公佈的民調顯示,支持對俄制裁及資助烏國購買武器的希臘人僅佔 54% 及 40%,兩者均遠低於歐盟的平均值。總理米佐塔基斯卻跟輿論唱反調,公開聲援烏人抗戰。當疑美民意遇上反俄政府,這個古老國家開始步向歐洲主義。
另一位擊倒普京的男人:Telegram 創辦人
早前有消息透露,港府計劃封鎖通訊應用程式 Telegram,但過去早有政府下達類似禁令,俄羅斯的封鎖行動便以失敗告終。當時擊敗普京的男人,為現年 37 歲的 Telegram 創辦人杜洛夫(Pavel Durov),被譽為「俄版朱克伯格」,曾經因拒絕普京要求交出烏克蘭示威領袖數據,最終被迫離開俄羅斯而定居海外。
改語言、改課程、改歷史:烏克蘭淪陷區的俄化教育
烏克蘭遭俄羅斯派兵入侵前,本來約有 423 萬名學生,但戰爭爆發後,多數已經逃至外省及異地,被迫中斷學習或苦於適應新環境。烏國官員更指,俄軍在佔領地區以恐嚇及綁架等手段,沒收歷史教科書、施壓老師以俄語教學,並要求學校改用親俄課程。本是培育夢想和棟樑的校園,淪為抹殺身分及未來的戰場。
芬蘭人俄國人,兵役心態決定成敗?
北歐國家芬蘭及瑞典宣佈申請加入北約。芬蘭總理馬林稱:「不能再相信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在俄羅斯旁邊會有和平的未來。這就是我們決定加入北約的原因。」回顧過去與蘇聯的冬季戰爭,儘管單靠自己難以保證和平,至少可以相信一旦被入侵,芬蘭不會願意放棄抵抗。「外交政策」雜誌專欄作家 Elisabeth Braw 指出,同屬徵兵制度,與逃避徵兵的中、上層俄羅斯人相比,芬蘭人對兵役有著強烈的公民義務感。
終極東擴史:蘇俄申請加入北約
5 月 15 日,芬蘭因應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決定放棄二戰結束以來的中立政策,正式宣佈申請加入北約,相信另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亦會緊隨其後。中俄媒體其中一個常見說法,指北約東擴是烏克蘭戰爭的導火線。然而翻查歷史,無論是蘇聯抑或是戰後的俄羅斯,其實都曾有意甚至申請加入北約。
深入北約腹地的俄國軍事重鎮:加里寧格勒
在人文地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外飛地」,意即與本國分離、被其他國家包圍的領土。其中一個著名例子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該地區只有北愛爾蘭般的大小,被立陶宛、波蘭和波羅的海包圍,深入北約腹地。伯明翰大學國際安全教授 Stefan Wolff,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俄國在加里寧格勒的軍事部署。
俄羅斯寡頭:敵不過普京,也敵不過制裁
自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受到西方多番制裁,除了為平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超級富豪亦被點名制裁,他們在海外的昂貴玩物及住處,諸如遊艇、私人飛機、豪宅和藝術品等被剝奪。據法新社報道,與克里姆林宮關係密切的寡頭遭受重撃後,似乎難再支持普京做法,但也難令西方撤回制裁。
擺脫俄羅斯,立陶宛朝能源獨立邁進
「波蘭 – 立陶宛天然氣管道」(GIPL)日前開通,這代表聯同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從此連接到歐洲大陸的能源系統及管道網絡。「德國之聲」分析,對波蘭而言,鑑於上月突被俄羅斯中斷天然氣供應,新管道堪比及時雨。但從波海三國看來,這只是她們擺脫俄國制肘、朝能源獨立邁進的重要一步。
陶傑:烏克蘭戰爭的東西方心戰
北約暗中已經介入烏克蘭戰場,這一點沒有疑問。俄羅斯已經多次高調宣示:一旦發現歐洲北約國家協助烏克蘭作戰,一定會將戰爭升級。現在俄羅斯到底有多少確鑿的證據?如何將戰爭升級?
俄羅斯勝利日,動態歷史意義
5 月 9 日是前蘇聯及俄羅斯紀念 1945 年撃敗納粹德國的勝利日(Victory Day)。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自 1995 年起,每年勝利日莫斯科都會舉行閱兵儀式,如此隆重其事,反映政府對此之重視。然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並沒有每年勝利日閱兵的規定,當日甚至未必是假期。戰勝納粹德國值得紀念,但紀念歷史的方式,總可以隨政治需要而改變。
親普京富商 —— 口裡說愛國,資產很誠實
普京入侵烏克蘭當日,曾經召見 37 名親政府富商,確保他們鼎力支持。但「華盛頓郵報」調查證實,這班富商口裡說愛國,實情過半都利用離岸公司匯款出國,多年來規避俄羅斯政府監管,甚至可能避過歐美的經濟制裁。
過濾營 —— 重現人間的二戰恐怖工具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日前表示,開戰以來已有逾 100 萬人從烏克蘭「疏散」。但烏國官員指控,俄軍從侵佔城市帶走數十萬平民,並在強行送俄之前,把他們囚禁於「過濾營」之中,逐一篩查政治立場。有分析指,這類拘留所曾為二戰時期的蘇聯所用,堪稱駭人恐怖。如今普京重施故技,背後的用意何在?
普京有病嗎?
普京有早期認知障礙、普京將接受癌症手術……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普京生病的傳言甚囂塵上,站立時搖晃、神情不安、手不受控制顫抖的報道,似乎成為其生病的佐證。克里姆林宮否認普京健康有問題,傳媒及各國政界人士也只能作推測,若要比較權威的評估,可能要問問醫學專家意見。
為烏克蘭捱熱 —— 意大利的新氣溫政策
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在 2021 年供給歐洲各地 33% 的需求。但為制裁俄國發動戰爭,歐盟宣布計劃到 2023 年將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意大利政府近日更訂立法例,要求意國人在夏季為烏克蘭多留一點汗 —— 調高冷氣溫度至27度,以加快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
【烏克蘭戰爭】國人認同的焦土政策
烏克蘭基輔北部村莊德米迪夫在 3 月 19 日傳出附近大壩被毀,村莊被洪水淹沒。「紐約時報」報道,德米迪夫一眾居民正努力整理受淹家園。有地方在戰爭中被摧毀不令人意外,不同的是,德米迪夫受浸並非俄軍所為,而是烏克蘭人早前阻攔俄軍坦克進攻基輔的行動,成功為烏軍贏得準備防禦工事的寶貴時間。
俄電台總編:俄國倒退了 40 年
俄羅斯電台「莫斯科迴聲」(Echo of Moscow)抱持獨立政治立場,仍能安然在當地廣播超過 21 年,最終卻在俄軍侵略烏克蘭期間,因發表與官方不同的言論而被迫關閉,總編輯 Alexei Venediktov 指,這象徵著該國一個時代的結束。
摩爾多瓦分離主義地區受襲,會是俄烏戰爭的新危機?
烏克蘭戰爭繼續是全球焦點所在。不過,早前有觀察人士推斷,俄羅斯下個目標,可能是烏克蘭西南部鄰國摩爾多瓦(Moldova)。本週二便傳出俄國支持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地區分離主義勢力所在地發生爆炸,可能是俄國的偽旗行動。事件引發憂慮,俄羅斯會否重複藉頓巴斯地區挑起戰爭的模式,將戰線延伸至摩爾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