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為假選舉震驚憤怒,俄羅斯人已視之為家常便飯。普京參與下月大選角逐連任,但有意挑戰其總統寶座的反對派,早被冠罪而無法入閘。毫無懸念之下,在未來 6 年,俄國仍會是普京的囊中物。不過這位「現代沙皇」還未能安枕無憂,因為按理他執政至 2024 年,便得從總統之位退下來,為保卸任後仍能平安度日,則要組成能夠維持「普京主義」的團隊和制度。所以在大選之前,普京忙的並非落區拉票,而是扶植忠臣接班。
俄羅斯
|共534篇|
一個虛構故事,如何幫助化解冷戰核危機?
夏威夷早前出現導彈警報驚魂,全民驚慌走避。誤報導彈來襲固然超乎想像,但民眾毫無保留地信以為真的反應同樣觸目驚心,它意味今天國際關係緊繃到核戰隨時爆發也不足為奇的地步。事實上,冷戰時期,美國同樣面臨過這樣的危機,直至美蘇簽約同意銷毀中程導彈才算告一段落。但原來一份政府文件附錄的虛構小說橫空出世,竟有份化解兩個擁核大國核戰危機。
美俄需要合作,但能否通力合作?
縱然美俄長期不咬弦,近年更有美國制裁俄羅斯、俄國被指操控美國大選等事件。但對雙方而言,部分重要外交問題若要解決,卻不得不仰仗對方的合作。智庫組織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最近發表的調查顯示,俄羅斯民眾普遍認同,兩國首要商討如何結束敍利亞內戰,美國國民則表示,美俄應聯手壓制北韓發展核武。但雙方關心的議題各異,加上兩國政府立場不同,為部分領域的合作增添變數。
唐明:首相死得早,沙皇死得冤
尼古拉二世是不是聖明天子,得不得民心,無關宏旨。對於革命而言,如果他品格敗壞,人神共憤才好呢,可惜他也不是,他只是一個典型的舊時代貴族而已,人很平庸、運氣更差。在他身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又重複了一次,由於保皇黨和「帝國主義勢力」的營救,列寧決定斬草除根,舊的象徵非去不可,務必斷絕任何人往回看的心思,這就是所謂的「把革命進行到底」。
陶傑:一個魔頭的誕生
正如法國大革命,是當時國王路易十六柔弱寡斷的性格引起他個人悲慘的命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性格也左右了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
【短片】「十月革命」是死胡同還是新理想?
十月革命實質發生在公曆 1917 年 11 月 7 日,按當時俄羅斯儒略曆法計算是 10 月 25 日至 26 日,十月革命的稱號亦沿用至今。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促成人類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人人手持 iPhone 的 2017 年,100 年前的工人革命已是過時的政治符號,為何仍要回顧這場遠在俄羅斯的革命?
陶傑:讀歷史知因果
讀歷史,要知道全部的真相,因佛學的原則,就是要研究兩個字:因果。俄國的十月革命,雖然發生在 1917 年,但此時的原因,關鍵的一年,是 19 世紀的 1881 年。
俄人:民主不適合我們,我們需要「沙皇」
政經雜誌「經濟學人」在最新一期的封面專題,以「廿一世紀沙皇」形容普京,指這位三屆總統實際與帝王無疑。但當西方憂慮君主制在俄羅斯死灰復燃,俄人對「走回頭路」卻愈趨歡迎。國家民調機構 VTsIOM 在 3 月公布的調查顯示,逾 28% 俄人支持國家他日重行君主制,較 2006 年的 22% 明顯增加。他們是懷念昔日的君主制?抑或憧憬普京這位「新沙皇」?
陶傑:靜觀其害
1917 年列寧領導 10 月革命,成立蘇維埃政權。新生的共產強國,令英國比起面對沙俄,更為不安。但英國的知識分子卻對蘇聯有憧憬和同情,認為與其由工業革命在西方和英國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不如靜觀蘇聯如何建立一個平等和均富的共產社會。
陶傑:一百年前的一場瘟疫
今年是蘇聯 10 月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 11 月 7 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攻陷聖彼得堡的冬宮,從此不但改變了俄國的命運,也塑造了整個 20 世紀的人類面貌。
「洗腦教育」下的愛國蘇聯少先隊
2012 年的今天, 面對 10 萬人包圍政府總部,只為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其後宣佈取消國教科 3 年開展期。當年學民思潮成立,召集人黃之鋒還未滿 16 歲。現在學民思潮已經解散,20 歲的黃之鋒身陷囹圄,惟被稱為「洗腦」教育的國民教育科,被指已滲入在不同的學科和教材裡。有年輕人不甘被「洗腦」,卻也有年輕人被迫接受。二戰時期,蘇俄兒童、少年們因著「愛國愛黨」之名,學習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然後成為保家衛國的先驅,走上戰場。
一座屋苑看蘇聯變質
有傳列寧遺孀說過:假如列寧夠長命,肯定會被史達林收監。列寧下場的確比不少同志幸運:1936 年至 1938 年史達林「大清洗」期間,多達 60 萬人遇害,數以十萬計人民遭囚禁於勞改營,連其後流亡墨西哥的托洛茨基,亦被蘇聯秘密警察用破冰斧鑿腦斃命。革命從理想開始,卻以慘劇告終。美籍俄裔歷史學家 Yuri Slezkine 新作 The House of Government: A Saga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就從一座屋苑的命運,探討蘇聯由「大理想」淪為「大恐怖」的歷史。
網絡攻擊改寫現代戰爭模式
近日美國總統杜林普下令,將 2009 年成立的「網戰司令部」(Cyber Command)提高級別,升格為聯合作戰司令部。這意味著,美國更加重視「網戰」之於現代戰爭的角色,並將「網戰」轉為未來的國防重心。這變動並非美國沒事找事而作出的決定。牛津國際關係學者 Lucas Kello 在著作指出,所謂「虛擬武器」已有左右大局的影響力,現在威脅著你的電腦網絡 —— 以及國際秩序。
「伊卡洛斯」:圍繞俄國禁藥風暴超展開的紀錄片
古希臘有一「伊卡洛斯」神話:伊卡洛斯用蠟翼逃脫囚禁他與父親的島嶼,重獲自由的他卻因振翅高飛而得意忘形愈飛愈高,最後太陽的高溫令蠟翼融化,使他墮海身亡。近日,Netflix 也有一套以「伊卡洛斯」為名的新片,雖然並非甚麼史詩式劇情,但也是一套超展開的驚世紀錄片 —— 導演 Bryan Fogel 原本不過是想拍下他如何避過藥檢,服禁藥參與業餘單車賽事,結果卻意外拍出了一齣見證國際體壇醜聞、仿似「諜戰」的寫實驚悚電影。
聖彼得堡的血腥 300 年
俄羅斯 20 世紀最偉大詩人之一的 Anna Akhmatova,曾如此形容僅次於莫斯科的俄國第二大城聖彼得堡:「(這裡)特別適合災難。」Akhmatova 並非幸災樂禍,回溯歷史,聖彼得堡自 1703 年成立以來的 300 年間飽歷天災人禍,戰爭、革命持續發生,死於非命的亡魂不計其數,可謂世上數一數二多災多難的悲慘都會。
販賣希望的黑市:蘇聯時期的地下出版
當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Osip Mandelstam)寫下「史太林諷刺詩」時,無異於窮盡力氣狠敲史太林,但手中木棍亦終為燒死自己的火助燃。曼德爾施塔姆因褻瀆史太林被捕,並被監禁至死。其妻子和支持者將詩縫進鞋子,藏進床褥、平底鍋,還有連世上最機警的密探也無法查到的地方 ── 將詩銘刻於讀者的腦中。他們冒險偷運這種無形的貨物,讓詩句得以流傳至今。當時將被禁文學複製並散播的,便是蘇聯的地下出版「薩密茲達」(Samizdat)。
勾結外國勢力的美國總統候選人
「這是政治!」美國總統杜林普為其子與俄羅斯律師在大選期間會面辯稱:「為了獲取對手資訊,所有政客都會像小杜林普般出席會面。」政治固然不是甚麼乾淨的玩意,歷屆美國總統由小羅斯福到奧巴馬均有近乎違憲之舉,但若論及競選期間勾結外國勢力,則或要數到尼克遜(Richard Nixon),通過越南人脈阻礙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的越戰和談,打擊民主黨候選人韓福瑞(Hubert Humphrey)的選情。
是誰暗中支持北韓軍力?
自美國政府換屆,朝鮮半島局勢日趨緊張,北韓半年內逾十次試射導彈,5 月 14 日所發「火星 12 號」射程最遠覆蓋關島,飛行之快之高,美日導彈防禦系統亦無用武之地。北韓軍事技術急速成長,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成就,據日本經濟新聞記者高坂哲郎採訪顯示,背後原來有俄羅斯的影子。
動搖普京政權,全靠號召反貪?
過去十年,每逢七一,香港頓變平行時空:一邊是歌舞昇平,慶祝回歸祖國;另一邊萬人遊行,抗議施政不力。活在同一座城,你有你歡唱慶賀,我有我不平則鳴,彼此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年的俄羅斯國慶日,當地亦有類似的「奇景」:約 27 萬人在莫斯科參與慶祝活動;全國各地卻有另一批人湧上街頭,在紀念國家成立的這天,對領導國家的人作出激烈抗議。
假如北韓爆發難民潮,中國怎面對?
美朝關係早前劍拔弩張,美方指要「先發制人」,北韓則揚言要「炸掉白宮」,雖然雙方還停留在「打嘴炮」階段,但一旦戰事爆發,北韓爆發難民潮的話,鄰近國家中國會怎樣處理?了解一下北韓邊境實況,沙盤推演,或能猜到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