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共534篇|

極權統治下的俄羅斯示威藝術

藝術早於 90 年代已是俄羅斯活動家表達對政府不滿的渠道,諸如人權、貪污、具爭議性法律問題,都可以透過各種藝術形式,以表訴求。但近年這種方式動輒觸動俄羅斯政府神經,當地不少示威藝術家受政治壓制。更嚴厲的執法,代表著街頭活動、藝術抗議的消亡?還是激發藝術家創意,喚起更多大眾關注?

【HBO 切爾諾貝爾】如何「求真」而成為最高分「神劇」?

剛播放完的 HBO 全 5 集短劇「切爾諾貝爾」在短短一個月內竄紅,更在影評網 Rotten Tomatoes 錄得 94% 評分,成為全站最高分劇集。影評盛讚製作團隊無論在科學、史實、角色甚至場景上,高度還原這場 80 年代末的大悲劇。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編劇兼監製 Craig Mazin,何以能還原事故的細枝末節?

【專訪】Vitaly Mansky:導演也是普京的證人

現於俄羅斯被禁播的紀錄片「普京的證人(Putin’s Witnesses)」,素材來自導演 Vitaly Mansky 在 2000 年普京首次當選為總統前後貼身追拍的片段。當年他獲普京邀請拍攝個人紀錄片,將他塑造為有血有肉的年輕領袖,助他登上總統寶座。多年後,Mansky 將從未公開的片段剪輯為「普京的證人」,揭露由沒沒無聞到今天獨攬大權近二十年的普京,當年如何入主克里姆林宮。

烏克蘭選舉:喜劇演員將成總統?

烏克蘭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結束。初步點算結果顯示,喜劇演員出身,現年 41 歲的澤連斯基以 30.2% 得票領先。第二輪投票將於本月 21 日舉行,預計將是澤連斯基與波羅申科之爭。近年來,政治素人崛起的現象已非新鮮事,但主打抗俄、愛國的波羅申科,仍於首輪投票敗予毫無政治經驗的澤連斯基,箇中原因值得探討。

色彩背後的縮影:俄國油畫中的「斯國斯民」

想了解俄國油畫的魅力與歷史,不一定要千里迢迢到彼岸。澳門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行「斯國斯民 —— 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精品展」,展出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由 18 世紀末到 20 世紀中葉的珍藏,合共 70 件油畫和雕塑作品;展覽分為 3 個時期,從而了解俄羅斯的主要藝術風格及箇中演變。

網絡鐵幕:俄羅斯會否成為下個北韓?

1946 年,邱吉爾訪問美國期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說,以「鐵幕」一詞形容蘇聯控制的地區與西方隔絕。近日俄國政府在國家杜馬計劃推動一項法案,賦予政府加強控制國內網絡的權力,即有外國媒體形容為「網絡鐵幕」。「莫斯科時報」亦指,是次草案,旨在建立一個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的互聯網,不禁令人擔心,俄國會否成為下一個北韓。

富商後代的他們,何以把逾 10 萬件藏品的藝術館獻給政府?

18 世紀前,藝術收藏及展示主要限於貴族、統治者等私人享受及作消遣娛樂。18 世紀後半葉才開始有貴族把私人收藏開放參觀。然而,俄國卻有一個由商人之力而成的畫廊,他們更希望讓公眾共同欣賞,最後畫廊漸變為國家美術館,成為了俄羅斯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要領袖「千秋萬代」,靠俄國科技

美朝第二次峰會無協議告終,金正恩隨後留越南繼續訪問,並到訪越南國父胡志明陵墓。即使金正恩出國外訪經驗甚少,向一具經防腐處理的共產領袖遺體致意卻絕不陌生。因為其父親金正日、祖父金日成「永垂不朽」的遺體,亦安放於錦繡山太陽宮。無獨有偶,兩國三名領導人的屍體防腐工作,最初均由為保存列寧屍體而成立的莫斯科「列寧實驗室」專家負責。

【和平紀念日】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路(上)

從愛沙尼亞詩人列皮克的詩作,可感受愛沙尼亞人對於母語的疼惜,而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人民對於母語的守護之情,同樣令人敬佩。30 年前,立陶宛不顧莫斯科的恫嚇,毅然於 1995 年再次確立陶宛語為官方語言。正是此份對保存與傳承母語及自身文化的重視,為獨立運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

陶傑:重溫大災難

在香港上映的電影「潛行浩劫 96 小時」製作班底國際化:法國大導演洛比桑監製、丹麥金像獎導演湯瑪士溫德堡(Thomas Vinterverg)執導,加上「雷霆救兵」編劇羅勃羅達特、法國電影音樂配樂師 Alexandre Desplat。電影講 2000 年俄羅斯潛艦「庫斯科號」沉沒的大災難。

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意在中國?

冷戰年代的 1987 年,美蘇兩國簽訂「中程導彈條約(INF)」,為雙方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設限。30 年後的今天,美國終於宣佈退出條約,為期 180 日的通知期後,條約將告失效。國際社會對杜林普退出條約意見不一,其中,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研究員的 Stephen Bryen 博士便認為,取消 INF 十分合理。因為經歷時代局勢變化,條約已不合時宜。

俄羅斯下個目標:白俄羅斯?

2014 年,俄羅斯將烏克蘭克里米亞地區併入聯邦。至今,俄羅斯的領土擴張行動一直受到關注。白俄羅斯亦可能是下一個目標。俄國對白俄羅斯這個緩衝國,一直以來保持良好關係,提供石油補貼,換取白俄對俄羅斯的忠誠。然而,俄方的補貼,反過來亦成為對白俄的勒索工具。到底俄羅斯為何要吞併白俄?原來跟普京的永續任期有關。

甚麼是藍鯨遊戲?讓你自殺的把戲?

2015 年 11 月,17 歲俄羅斯少女 Rina Palenkova 臥軌自殺,在俄國最大社交網絡 Vkontakte(VK)掀起廣泛討論。Rina 的死之所以受到關注,在於她是「藍鯨遊戲」中第一個自殺的人。藍鯨遊戲有不少謎團,令事件彷彿處於都市傳說與現實之間。但有網絡專家質疑,所謂的遊戲只是杜撰,英國網絡安全中心在 2017 年則以「聳人聽聞的假新聞故事」形容之。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抗衡強鄰的網絡造謠攻勢?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長期受俄羅斯網絡造謠攻擊,被指摘受到蘇聯恩惠而不感恩、扭曲蘇聯統治歷史。但三國未有束手待斃,政府和民間持續與俄國周旋,示範了如何在訊息戰上以弱制強,更被評為對付俄國假新聞的最佳歐盟成員國。美國網絡安全學者 Terry Thompson 就此撰文,解釋三國反制俄羅斯的戰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