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大國法國在 2015 年通過「能源政策法案」,宣佈在 2025 年前,將核能發電比例由現時的 75% 下調至 50%。然而,繼去年總統馬克龍決定將期限延至 2035 年後,創科雜誌 MIT Technology Review 引述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道指,政府正計劃興建 3 個新核電站。口說減核,實則建核,法國政府是否自食其言?
法國
|共263篇|
La Bise:臉碰臉的禮儀
說起「French Kiss」,多數人會想起浪漫的法式濕吻,但在法國,它同時指向一種傳統禮儀 —— La Bise。有別於握手、點頭和鞠躬,La Bise 以臉頰輕碰臉頰的方式來打招呼、說再見或表示賀意。雖然是法國地道的問候方式,但如何行禮、對誰行禮都大有講究,一個不小心,反而會令人尷尬,新聞機構 France 24 就有報道作詳細介紹。
巴黎何以變得愈來愈髒亂?
巴黎曾是光鮮浪漫的都市,可惜到了現在,她的髒亂更為世人所熟知,或正如當地人對其稱呼一樣,她已變成「巴黎垃圾桶(dustbin Paris)」,市政廳每年都要花費巨額,去除大量在街道上的寵物糞便及煙頭。
房屋區見證共產黨沒落
樓宇日久失修,推倒重建是辦法之一。但若非危樓,反而有歷史意義和集體回憶的建築,又為何要拆除?據「紐約時報」報道,位於巴黎近郊的塞納河畔伊夫里(Ivry-Sur-Seine),市內最有標誌性的公共房屋近日正式被拆卸,無數市民和前住客懷著複雜心情,親臨見證歷史性一刻。
街頭抗爭也有訓練營?
街頭抗爭的技巧,學校不會教,除了透過實戰學習,原來法國亦有舉辦抗爭訓練營,模擬防暴警察的鎮壓情景,教導學員各類制勝辦法。主辦活動的環保團體宣揚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手段,期望向歐洲各國政府施壓,以採取切實行動回應氣候危機。
法國人,正捍衛自己的語言
教育局正研究刪除文憑試中文聆聽及說話卷,惹來大眾對政府有意「推普滅粵」的猜疑。反觀法國,當地一直都由官方帶頭保護法文。CityLab 文章指出,法國 25 年前已通過法律,要求大多數公共場合只能使用法語。但現在文化部長也開始擔心,法文會否受英文用語影響,並意識到必須更積極捍衛自己的語言。
光復巴黎 75 週年:新博物館細訴反納粹抗爭史
1944 年 8 月,法國反抗軍血戰巴黎街頭,在盟軍支援下擊敗納粹德軍,藍白紅法國國旗再次飄揚。在此光復巴黎 75 週年時刻,一座全新的博物館即將開幕,透過展出戰時巴黎人的生活用品,細訴當年法國人反納粹的抗爭史。
迪卡儂低成本之道:讓所有人都可參與運動
想要認真投入運動,未必如此簡單,想做就做,如何選購裝備便是障礙之一。即使有志運動,但昂貴的裝備總會嚇怕準買家,以有限的預算購置所需運動用品更是一門學問。眾多著名運動品牌中,以低價為目標的法國大型運動用品商迪卡儂(Decathlon),可能是不少人的選擇。正如迪卡儂美國營運總監 Sophie O’Kelly 所言:「迪卡儂的核心價值,在於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運動。」也許與港人全民運動的期望不謀而合。
LVMH 三大轉型策略奏效,CEO 竄升全球第二大億萬富豪
如果不是一腳踢下比爾蓋茲,晉升全球第二大富豪,恐怕還很少有人注意到法國名牌龍頭 LVMH 行政總裁阿爾諾(Bernard Arnault)主導的轉型成績有多麼亮眼。
林喜兒:這一場六月的革命
來自音樂劇「孤星淚(Les Misérables)」最流行及最重要的一首歌曲。法國作家雨果寫於 1862 年的同名小說,數十年來多次被改編成不同版本,大概以誕生於 80 年代的音樂劇版本最受歡迎,成為經典。BBC 去年尾推出電視版,一個從低下層人物折射大時代的故事,今天看來一點也不陌生。
白色恐怖的緣起
七一過後,大搜捕經已在港展開。612 衝突至今,據報已有 52 人以不同罪名被捕。警方的搜捕行動,加上早前大規模截查市民身分證等行徑,被指是散播「白色恐怖」。不過,何謂白色恐怖?
魚都會失戀?
子非魚,安知魚不樂?近日的法國研究,就證明情感不是人類獨有的產物,而且人類也能透過實驗知道魚類的感受,更發現魚類會為失去伴侶而感到傷心沮喪。
方俊傑:「以恩寵之名」—— 沉默有罪
電影要挑戰的,不只性侵,更包括看似無害的沉默。因為,教會沉默、家長沉默、受害人沉默,不會解決惡魔,只會讓惡魔遺害人間。所以,沉默也是一種罪行。
【法國五月】紀實攝影師 Willy Ronis 以心捕捉巴黎的每個瞬間
羅尼的作品紀錄了巴黎浪漫與平實的一面。這次的「法國五月」藝術節其中一個節目,便是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香港法國文化協會聯合主辦的「維利.羅尼的攝影之旅 —— 從巴黎走到威尼斯」攝影展,讓香港市民一睹大師以黑白照所紀錄、每個不期而遇的瞬間。
【星 CUP 人物】法國五月 行家精選推薦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主題為「旅程 voyage」,節目涵蓋舞蹈、音樂、攝影、設計、劇場等範疇。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邀得「法國五月」行政總裁 Julien-Loïc Garin 作嚮導,為大家介紹這一趟藝術之旅。
張鼎源:葡萄園的蝙蝠俠
波爾多葡萄酒協會(CIVB)經多年研究,終於「發現」當地原生蝙蝠喜愛吃蟲,且食量驚人,有助減少使用農藥,屬酒莊的俠義之士。這當然是好消息,不過,其實也相當荒誕,就像苦尋眼鏡,卻發現原來一直戴著,不過這倒反映了業界近兩個世紀的奔波折騰。
陶傑:巴黎聖母院和中國騙子
巴黎聖母院大火期間,中國網絡除了歡呼天譴、贊同上帝隔世降天火懲罰火燒圓明園之罪惡,還有一條籌款短訊流行。不幸此一短訊在中國網絡喧嘩之中,又迅速被識穿為詐騙。
巴黎聖母院,不止一次歷劫重生
巴黎聖母院遭逢祝融之災,屋頂和尖塔相繼倒塌,舉世震驚。兩個世紀前的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亦曾經為聖母院遭逢大革命洗劫破壞而哀慟,驅使他寫成名著「鐘樓駝俠(Notre-Dame de Paris)」。究竟這段歷史為當下帶來甚麼啟示?聖母院能否一如既往浴火重生?
唐明:巴黎聖母院大火燒掉了甚麼?
貪生怕死是 Human Nature,並不可鄙,但是當整個社會遇上命運的十字路口,到底選哪一麼邊站,足以透視更深層的價值觀問題:為了貪生,是投降妥協,繼續安逸;還是奮力反抗,以保立錐之地,要視乎敵人是甚麼人。
法國馬賽建築倒塌 —— 搖搖欲墜的城市危機
居民除了擔驚受怕,還對政府一直忽視建築物殘舊的問題感到憤怒。據報,早在 2015 年已有一份政府報告警告,市內有 10 萬居民,正居於 4 萬間破舊危險的居所,大部分集中於市中心。近日,團體都在抗議政府一直以來沒有認真處理問題,卻在過去十年間,於海濱博物館項目、吸引郵輪遊客方面,大灑數百萬資金,無視日益致命的建築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