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共263篇|

承諾減核後擬建新核電站,法國政府出爾反爾?

核電大國法國在 2015 年通過「能源政策法案」,宣佈在 2025 年前,將核能發電比例由現時的 75% 下調至 50%。然而,繼去年總統馬克龍決定將期限延至 2035 年後,創科雜誌 MIT Technology Review 引述法國「世界報(Le Monde)」報道指,政府正計劃興建 3 個新核電站。口說減核,實則建核,法國政府是否自食其言?

La Bise:臉碰臉的禮儀

說起「French Kiss」,多數人會想起浪漫的法式濕吻,但在法國,它同時指向一種傳統禮儀 —— La Bise。有別於握手、點頭和鞠躬,La Bise 以臉頰輕碰臉頰的方式來打招呼、說再見或表示賀意。雖然是法國地道的問候方式,但如何行禮、對誰行禮都大有講究,一個不小心,反而會令人尷尬,新聞機構 France 24 就有報道作詳細介紹。

房屋區見證共產黨沒落

樓宇日久失修,推倒重建是辦法之一。但若非危樓,反而有歷史意義和集體回憶的建築,又為何要拆除?據「紐約時報」報道,位於巴黎近郊的塞納河畔伊夫里(Ivry-Sur-Seine),市內最有標誌性的公共房屋近日正式被拆卸,無數市民和前住客懷著複雜心情,親臨見證歷史性一刻。

法國人,正捍衛自己的語言

教育局正研究刪除文憑試中文聆聽及說話卷,惹來大眾對政府有意「推普滅粵」的猜疑。反觀法國,當地一直都由官方帶頭保護法文。CityLab 文章指出,法國 25 年前已通過法律,要求大多數公共場合只能使用法語。但現在文化部長也開始擔心,法文會否受英文用語影響,並意識到必須更積極捍衛自己的語言。

迪卡儂低成本之道:讓所有人都可參與運動

想要認真投入運動,未必如此簡單,想做就做,如何選購裝備便是障礙之一。即使有志運動,但昂貴的裝備總會嚇怕準買家,以有限的預算購置所需運動用品更是一門學問。眾多著名運動品牌中,以低價為目標的法國大型運動用品商迪卡儂(Decathlon),可能是不少人的選擇。正如迪卡儂美國營運總監 Sophie O’Kelly 所言:「迪卡儂的核心價值,在於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運動。」也許與港人全民運動的期望不謀而合。

林喜兒:這一場六月的革命

來自音樂劇「孤星淚(Les Misérables)」最流行及最重要的一首歌曲。法國作家雨果寫於 1862 年的同名小說,數十年來多次被改編成不同版本,大概以誕生於 80 年代的音樂劇版本最受歡迎,成為經典。BBC 去年尾推出電視版,一個從低下層人物折射大時代的故事,今天看來一點也不陌生。

【法國五月】紀實攝影師 Willy Ronis 以心捕捉巴黎的每個瞬間

羅尼的作品紀錄了巴黎浪漫與平實的一面。這次的「法國五月」藝術節其中一個節目,便是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香港法國文化協會聯合主辦的「維利.羅尼的攝影之旅 —— 從巴黎走到威尼斯」攝影展,讓香港市民一睹大師以黑白照所紀錄、每個不期而遇的瞬間。

張鼎源:葡萄園的蝙蝠俠

波爾多葡萄酒協會(CIVB)經多年研究,終於「發現」當地原生蝙蝠喜愛吃蟲,且食量驚人,有助減少使用農藥,屬酒莊的俠義之士。這當然是好消息,不過,其實也相當荒誕,就像苦尋眼鏡,卻發現原來一直戴著,不過這倒反映了業界近兩個世紀的奔波折騰。

巴黎聖母院,不止一次歷劫重生

巴黎聖母院遭逢祝融之災,屋頂和尖塔相繼倒塌,舉世震驚。兩個世紀前的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亦曾經為聖母院遭逢大革命洗劫破壞而哀慟,驅使他寫成名著「鐘樓駝俠(Notre-Dame de Paris)」。究竟這段歷史為當下帶來甚麼啟示?聖母院能否一如既往浴火重生?

法國馬賽建築倒塌 —— 搖搖欲墜的城市危機

居民除了擔驚受怕,還對政府一直忽視建築物殘舊的問題感到憤怒。據報,早在 2015 年已有一份政府報告警告,市內有 10 萬居民,正居於 4 萬間破舊危險的居所,大部分集中於市中心。近日,團體都在抗議政府一直以來沒有認真處理問題,卻在過去十年間,於海濱博物館項目、吸引郵輪遊客方面,大灑數百萬資金,無視日益致命的建築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