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共263篇|

訓練狗隻便溺,如何塑造出現代都市面貌?

倫敦、巴黎與紐約貴為 19 至 20 世紀現代大都會,各居住有數百萬世界各地人口,但我們經常忽略當中還有數十萬計非人類居民。利物浦大學歷史學者 Chris Pearson 最新作品 Dogopolis: How Dogs and Humans Made Modern New York, London, and Paris 指出,當牲畜陸續遷往郊區,狗隻在市中心的數量卻與日俱增,牠們成為中產階層的新寵兒,又與現代公共衛生標準衝突,最持久的爭議是隨地便溺,以致馴犬成為現代倫敦、巴黎與紐約誕生的重要一環。

【流亡他方】讓世界異見者圍爐的酒吧

在家千日好,誰想棄故鄉?無奈忠言逆耳,有些當權者又聽不得真話,迫使異見人士拋下一切,遠走他方以保性命。巴基斯坦知名記者 Taha Siddiqui 便因得罪軍方而逃至法國尋求庇護,作為流亡者,他深明那種孤單、不安和憤慨,去年初就在巴黎開了一間酒吧,讓來自全球各地的同路人聚首一堂,暢所欲言,當中包括才剛逃出喀布爾、脫離塔利班威脅的阿富汗記者。

魔鬼大狀:專為獨裁者和恐怖分子辯護的韋爾熱斯

法律是自由的基石,保障公民權利不被侵犯。這世上有良心律師,面對獨裁者進逼依然堅持維權,置自身利益於度外;也有所謂法律精英與權貴合流,帶頭踐踏人權。法國就曾有一位極受爭議的大狀,專替世界各地獨裁者辯護。有人稱他為「惡魔代言人」,也有人認為他只是保障被告的法律權益,他的名字就是韋爾熱斯(Jacques Vergès)。

「夢幻」法國公屋:全歐最貴地段,眺望巴黎鐵塔

樓價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假如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租金,就只好住劏房、寄望抽到公屋。今年香港公屋累計積壓 15 萬宗申請,輪候時間創 22 年新高,平均長達 5.8 年。同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巴黎,在面對樓價問題時,當地政府則展現出更強的決心 —— 上月一個小型公屋項目正式入伙,所在之處卻是歐洲其中一個最貴地段,甚至可眺望巴黎鐵塔。

澳洲以核動力潛艇抗中,卻引發美國與法國不和?

美英與澳洲締結軍事同盟 AUKUS,又向澳洲出售核動力潛艇以威懾中國,但澳洲卻因而毀掉與法國的潛艇合約,法國隨即譴責盟友「背後捅刀」。「外交政策」雜誌評論認為,對澳洲售武是拜登印太戰略的重要賭注,但部署明顯有欠周全,顧此失彼而破壞與法國的互信,長遠甚至可能把歐盟推向中國一方。

重構達荷美王國女戰士歷史

非洲西部國家貝寧(Benin),舊稱達荷美(Dahomey)。達荷美王國存在於 1625 至 1894 年間,該國曾有一隊非凡士兵 —— 達荷美女戰士。相比古希臘時代記載的亞馬遜女戰士,達荷美女戰士是現代歷史唯一有記載的女性軍隊。但時至今,關於她們的歷史記錄仍然不全,貝寧經濟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教授 Leonard Wantchekon,過去三年一直尋找女戰士後人,希望重構這段歷史。

當 Underdog 也能成為冠軍

在田徑賽場上,牙買加、美國、肯雅等國的選手傳統上會被看高一線,但今年奧運的田徑場,卻由意大利奪得男子跳高、男子 4×100 米接力及 100 米金牌,結果令人意外。觀眾對意大利跑手 Lamont Marcell Jacobs 奪金更是大惑不解,一則因為他並非出身自傳統田徑強國,二則他並非著名跑手,3 年前才開始由跳遠重投短跑運動,而且到今年較早時候才跑過 10 秒大關。BBC 新聞近日就有專文分析,為何這些被看低一線的運動員,最後能得勝。

法國暑假大戰:休「七」還是休「八」?

對法國人而言,暑假乃年度大事。他們會停工整整一個月,到海邊或郊外旅遊玩樂。外地客不知就裡,往往出門就遇大塞車,到了餐廳才知「摸門釘」。可是仲夏漫長,假期選在 7 月還是 8 月好?「休七派」(Juilletistes)和「休八派」(Aoûtiens)各有支持者,並成為國內最大分歧之一。表面上純屬個人喜好,背後卻牽涉法國文化,甚至身份認同。

普京的「香檳戰爭」:俄羅斯香檳才是香檳

根據歐盟「受保護的地理標誌」(PGI),及「受保護的原產地名稱」(PDO)制度,唯有產自法國香檳區的氣泡酒,才能稱為香檳。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早前發起一場「香檳戰爭」—— 規定只有俄國國產氣泡酒才可貼上「香檳」標籤,法國在內其餘進口氣泡酒,只是「氣泡酒」。

巴黎:吸毒花都

2019 年 5 月開始,巴黎市政府耗資 900 萬歐元(約 8,300 萬港元),展開 3 年計劃以「解決霹靂可卡因問題」,但如今仍有逾萬名服用者,不少更在光天化日下於鬧市吸毒。當局為免癮君子在街遊蕩,近日安排他們聚集到一個花園,結果遊憩處淪為吸毒王國,注射器更掉在兒童玩的沙坑。原本想要「眼不見為淨」,如今反被媒體重點報道。

【我的奮鬥法譯本】Fact Check 希特拉的謊言

近日,法國重新出版納粹獨裁者希特拉自傳作品「我的奮鬥」(Mein Kampf),新版本為正視聽,加入大量注釋,以拆解獨裁者的謊言。透過專家分析及新的翻譯,讀者可以基於史實,及帶著批判角度審視這本充滿仇恨、反猶太主義意識形態的危險著作,並了解到原文其實有多混亂。

Colette —— 毋忘,拍紀錄片的價值

今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由美國導演 Anthony Giacchino 執導的 Colette 奪得。Colette 講述第二次世界期間,參與「法國抵抗運動」的 Colette Marin-Catherine,多年後以 90 歲高齡,首次到訪其兄 Jean-Pierre 當年死亡地方:德國米特堡—朵拉(Mittelbau-Dora)集中營。直面悲痛回憶,對 Colette 來說是一場「艱難的朝聖」。身為觀眾,能從觀影得到甚麼?Colette 的製作人員,便向英國「衛報」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

被遺忘的法國大革命哲學家:羅蘭夫人

18 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一度結束法國漫長帝制,建立共和,寫下人類近代史中重要的一頁,掀起全球各地的思想激盪。這場法國大革命之所以爆發,除了因為皇室政權腐敗無能,也有賴於啟蒙時代的進步思想在社會中流傳。近日畢爾肯大學哲學副教授 Sandrine Bergè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介紹一名法國大革命時十分重要,卻被世人遺忘的女哲學家: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