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3 日,愛爾蘭都柏林一所名為 Gaelscoil Colaiste Mhuire 的小學外發生持刀襲擊,引致共 5 人受傷,包括 3 名小童,傷者之一為約 50 歲的疑犯,後來有傳言指他是阿爾及利亞移民。事件激發反移民示威,有人突破警方防線,最終演變成暴動,有車輛被縱火、商店遭洗劫,事後警方出動超過 400 名警員戒備。外界則關注事件背後,愛爾蘭的種族矛盾和右翼浪潮。
騷亂
|共4篇|
1984 年的士騷亂 —— 六七暴動後,香港第一次大型暴力衝突
1960 年代香港局勢動盪,其中 1967 年的左派暴動就歷時足足大半年,造成 51 人死亡,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六七暴動被視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鎮壓左派勢力,一方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香港較少激烈抗爭活動,其中一次,則為 1984 年由的士牌費加價引發的「的士騷亂」。
鴻若遠:「全面失控:1999 胡士托音樂節」—— 解構完美風暴形成原因
1969 年提倡愛與和平的胡士托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是音樂史上,甚至是美國史上的一個重要活動。當年的倡議者一直希望重辦,1994 年嘗試過,卻不太成功,1999 年找來娛樂公司老闆投資,在紐約附近的羅馬市,一個舊軍事基地進行,結果 3 日的音樂會,最後演變成大型騷亂,以災難結束。
「去個性化」是濫用武力的開始?
在香港反送中示威中,負責鎮暴的香港警察自 6 月 12 日的衝突起,便屢屢在執勤時隱藏身份,及拒絕出示警察委任證,令使市民無法追究警察失職或濫權。隱藏身份更有可能導致個別警察「去個性化」,令其更具攻擊性。去個性化很多時亦用於解釋,為何在示威中,群眾會做出「打擲搶」的暴力行為,進而演變成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