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發展迅速,眼科醫護都被調配到前線抗疫,可是卻被曝露在保護裝備不足的危險中。我們的夥伴醫護告之,醫療人員不足,眼科醫護要臨時深造傳染病學知識,洗手液、手套口罩等供應緊張,一些夥伴醫院像我們在香港家中般,要自行生產洗手液。
醫護人員
|共38篇|
呼吸器嚴重短缺時,如何決定誰生誰死?
美國現為全球感染武肺個案最多的國家,雖然總統杜林普已經下令車廠生產人工呼吸器,但速度未必趕得上大爆發。一旦重病者太多而呼吸器不足,前線醫生將要面臨一個艱難局面 —— 決定誰能得救而誰被放棄。本以救急扶危為己任,卻被迫主宰他人生死,專業判斷以及道德良心,同樣備受考驗。
抗疫英雄?社會孤立下的印度醫護
香港醫護人員雖獲林鄭月娥肯定為「抗疫英雄」,早前參與罷工要求封關者,卻未獲保證不會遭秋後算帳。但要數待遇之差,印度醫護更是身陷污名化處境。據當地醫學專家報告,全國各地醫護正受到公眾排斥;有鄰居及房東因擔心醫護成為病毒攜帶者,甚至要求他們搬離住所。
沒火神山的南韓,如何應對病床短缺?
武漢肺炎在內地爆發之際,醫院病床供不應求,中國政府因而用 10 天速建火神山醫院,接收大量病人。如今疫症蔓延海外,南韓確診個案在上月底連續出現單日破百的情況。同樣面對病床短缺,南韓沒有光速建設,而是應用醫院裡常見的做法:分流。
每 10 分鐘有 1 人喪生:疫症肆虐下的伊朗煉獄
武漢肺炎肆虐全球,隨著西方多國疫情升溫,傳媒鏡頭也隨之轉向,但其實率先受害的伊朗,疫情至今仍然失控,衛生部發言人日前更證實,當地平均每 10 分鐘就有 1 人死於武漢肺炎;原本喜氣洋洋的波斯新年,今年也籠罩著死亡氣息。究竟目前伊朗處於甚麼境況?失控的疫情又如何改變民情?
極權政府清算醫護的後果
武漢肺炎的威脅,再次告訴大家醫護專業對社會的重要性。在這次危機中,醫護史無前例參與罷工,促請政府封關,早前「蘋果日報」公開特首辦呈交的抗疫報告,就暗示要對參與的醫護秋後算帳。不過,2018 年,知名醫學期刊「刺針」曾刊登一份報告,以尼加拉瓜作例子,警告一眾極權政府,因政治原因清算醫護人員的話,只會令醫療體系崩潰。
護瞳行動:醫護心底話
醫護生涯總是匆匆忙忙。有時在病房遇到醫護,無法即時得到回應、心急著要向他們發脾氣的時候,身為病人或者家屬,退一步想想,我們能明白他們也是一個普通人,有情緒、會恐懼,醫護更是帶著自己的初衷,為人服務。
醫護應否參與公民抗命?
武漢肺炎大爆發,由北韓、蒙古到俄羅斯,都關閉與中國接壤邊境。而香港各界都要求政府盡快封關,從源頭堵截來防疫,但政府仍未全面封關。醫管局員工陣線宣佈跟高層談判破裂,第二階段罷工正式開始。剛好今年 1 月,知名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就曾刊登兩篇文章,分析醫護人員應否參與公民抗命。
因救援而「與國家為敵」的藥劑師
醫護人員拯救生命,是出於天職及人道立場,非在於政治立場。但敍利亞政府卻認定拯救反對者的醫護人員,就是國家的敵人,並施以酷刑及監禁。當地衝突持續接近 9 年,因提供醫療服務而入罪已成為常態。在「紐約時報」的專訪中,每位醫護人員均冒著極大風險,在對抗總統巴沙爾的地區提供醫療服務;其中一位匿名藥劑師直指偷運藥物,比走私槍械更危險。
在這裡,醫生要兼職的士司機糊口?
「德國之聲」報道,俄羅斯每年均有 1 成醫生轉行,導致人手嚴重不足,欠缺 25,000 名醫療人員。公立醫院的工作條件格外惡劣,醫護人員工時長但收入低,導致資深醫生逃亡潮出現。很多人跳槽私家醫院或製藥公司,仍在公立任職的則要「開的士賺外快養家」。
伊拉克前軍醫:槍擊醫護人員,比恐怖分子更可惡
在香港多場示威及衝突中,急救員屢被警方指嚇、辱罵、襲擊、拘捕及阻礙施救。逾千名示威者被圍困理大期間,更有十多名醫護人員被捕。在伊拉克巴格達的示威現場,前線醫護被保安部隊槍傷和拘捕,他們批評當局此舉,連恐怖分子也不如。
護瞳行動:到醫院未呀?
飛日本的 4 小時航程,大家從不會投訴,只有滿滿的期待。但如果要香港人在顛簸的山路乘車 4 個小時,才能到達醫院求醫,相信大家必定會罵聲四起。求醫是救命,哪能待上這麼久?對許多住在偏遠地區的病人來說,這卻都是求醫的常態。
護瞳行動︰光明引路者 —— 一名女醫生的自白
菲律賓有一句話,形容女性是「ilaw ng tahanan」—— 即光明的引路者,讓我們看見世界。菲律賓是千島之國,國家給海水包圍和分隔,要行走菲律賓其實頗花時間。露莎妮是眼科醫生,作為「引路者」,她帶著我們去了解與香港人最近的菲律賓,面對著甚麼眼疾和醫療問題。
象徵醫生專業的白袍,反而最易威脅病人?
醫生的白袍象徵其專業,在潔白光亮之下,研究卻指出,那反而是細菌的溫床。因為醫護人員的服裝並非像患者所想那樣,經常會洗乾淨。
護瞳行動︰女性眼科先行者
香港醫療人手不足,弄至醫護人員怨聲載道。那邊廂,護瞳行動服務的地區,同樣面對欠缺專業眼科醫護、特別是女性醫護的問題。全球 3,600 萬人失明,女性佔超過一半。菲律賓護士 Hazel 和中國眼科醫生張君花,是新一代的醫護人員。培訓女性眼科醫護,能令偏遠地區的女病人,更安心求醫。
奧比斯:「眼睛之母」改寫人生的故事
有否想過,奧比斯的出現,不單只能改扭轉受助者的生命,同時也為醫療人員帶來改變的希望?當奧比斯正在慶祝過去 20 年在埃塞俄比亞的工作,我們也很希望能為你介紹 Tsehay,奧比斯的眼科護理員。這位「眼睛之母」改變了超過 600 名受可致盲的砂眼影響的病人命運。她對於自己的工作非常有熱誠,而她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眼科護士。
走完最後一程路:紓緩治療
假如不幸身患重病,飽受煎熬,這時候「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可能是理想的選擇。自確診到生命終結,接受紓緩治療的患者,可藉此緩解疾病帶來的疼痛及症狀,以及接受精神心理輔導服務。紓緩治療不僅照顧患者身心需要,同時亦為家人提供支持。
在深夜時分工作的他們
日夜顛倒雖然予人不健康的感覺,但偏有人會選擇夜出而作,有的是為興趣,有的則是為幫助他人,「衛報」記者 Michael Segalov 訪問了英國各類要上大夜班的工作者,了解當大多數人仍在睡夢中時,他們如何在深夜限定的工作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