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格納兵變 24 小時結束,但所影響的又豈止得 24 小時。普京在兵變後的演說提到,必須警惕 1917 年兵變如何為國家帶來苦難。眾所周知,當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較鮮為人知的是當年還有一場兵變,雖然失敗告終,但仍然成為二月革命政權的催命符。這場與華格納兵變相提並論的歷史事件,究竟是甚麼回事?
蘇維埃
|共5篇|
俄羅斯陰影籠罩古巴 冷戰是否重來?
蘇聯與古巴曾為共產盟友,意識形態上有所聯繫。如今因為實用主義及反美外交,俄羅斯與古巴再度站在同一陣線。只是隨著俄國在古巴重新建立影響力,即使有分析員指,莫斯科這次無意資助夏灣拿,仍讓人憂慮冷戰會否捲土重來。
陶傑:強國崛起的歷史循環
時當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朝野看不通蘇聯這個新興的共產國家。海軍大臣邱吉爾第一個將列寧的十月革命定性為瘟疫,而不是共產主義的理想。當時英國首相萊佐治對於邱吉爾不斷游說攻列寧蘇維埃政權甚感不滿。他指摘邱吉爾的反共是一種執著,敦促邱吉爾:「你的執著影響了你理性平衡的判斷,你應該放下包袱。」萊佐治接受現實,認定不論是否喜歡蘇聯,俄羅斯帝國已經滅亡了,新興的蘇維埃是一個事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萊佐治與蘇聯簽署貿易協定,這是英國和西方第一次正式承認蘇聯的現實。
陶傑:靜觀其害
1917 年列寧領導 10 月革命,成立蘇維埃政權。新生的共產強國,令英國比起面對沙俄,更為不安。但英國的知識分子卻對蘇聯有憧憬和同情,認為與其由工業革命在西方和英國造成嚴重的貧富懸殊,不如靜觀蘇聯如何建立一個平等和均富的共產社會。
陶傑:一百年前的一場瘟疫
今年是蘇聯 10 月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的 11 月 7 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攻陷聖彼得堡的冬宮,從此不但改變了俄國的命運,也塑造了整個 20 世紀的人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