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陸會議通過「美國獨立宣言」。「獨立宣言」與「憲法」、「權利法案」,成為美國建國及理念基礎的「自由憲章」。但在建國以前的北美十三州,另一份由湯瑪斯.潘恩撰寫的 47 頁小冊子「常識」(Common Sense),已為十三州提供脫離英國獨立的理據。
美國獨立戰爭
|共8篇|
言行不一?再審奴隸主華盛頓
華盛頓的蓄奴史較少受學者注意,美國歷史學者 Mary Thompson 長年在其故居維農山莊從事研究,近作 The Only Unavoidable Subject of Regret 詳細披露美國國父的種種不便真相。她認為,獨立戰爭令華盛頓改觀,自由信念促使其批評蓄奴。不過美國史家方納認為,華盛頓言行不一,其廢奴意願值得質疑
冧酒:美國獨立革命的燃料
美國獨立革命最具標誌性的導火線,莫過於波士頓傾茶事件:由本來一班自稱「自由之子」的示威者抗議剝削殖民地利益的「茶葉法案」,經英政府強力鎮壓,運動升級成「無代表,不納稅」的民主革命。星火要燎原,必須多方響應。如果說茶葉是引信,根據專研食物史的歷史學家 Lizzie Collingham 所指,冧酒(Rum)就是團結北美殖民地的助燃劑。
北美尚未獨立時期,英國不撤回議案的代價
以史為鑑,大英帝國殖民治下的北美十三州,在「印花稅法案(Stamp Act)」後,不滿英國議會堅持對殖民地擁有徵稅權,導致日後的「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最終更釀成美國革命。假如英國議會當初「撤回」徵稅權,抗爭會否愈演愈烈,或是未知之數。
從「大佛普拉斯」看窮人革命
窮人有無可能翻身?—— 是電影「大佛普拉斯」的核心問題。戲裡菜埔和肚財是悲劇,戲外導演同樣悲觀,直指低下階層「無法翻轉」,階級流動停滯之下,「社會公平正義…… 是件很遙遠的事。」如果說革命是為實踐社會公平正義,弱勢階層本身卻缺乏興趣,是否足以等同告別革命?借鑑已故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一篇近月首度刊行、探討革命概念的課堂講稿或可帶來啟示。
沒有酒就沒有美國?
滿桌紅色的 Solo Party Cups、圍著檯「 shotgunning」的青年、抱住 Jack Daniel’s 在夜街上搖搖晃晃的中年男人 ── 啊,這當然是美國。來到美國,當然要喝酒,不然呢?因為喝酒可以解憂、可以助興 ── 更可以推進著一個大國的誕生。
「美國獨立宣言」實質是求救宣言?
一般人把「獨立宣言」簡化成:在美洲的殖民者不能再忍受英國政府不公義的法律和沒有議會代表下的苛稅,因此代表美洲殖民者的大陸議會,通過撰寫宣言,解釋獨立和革命的原因。不過軍事歷史學者、美國喬治梅森大學講師 Larrie D. Ferreiro,對此簡化觀點不以為然,日前於文化雜誌 Smithsonian 撰文闡述美國獨立宣言的本質,其實是向法國和西班牙求救的宣言。
張鼎源:本來無一物的雞尾酒
雞尾酒的精神著重於融合及嬉戲娛樂,聽上去,是不是十分美國呢?他的調混哲學更像是烹調,簡單講,就是不先設限制,甚麼也要溝在一起試一下,禪一點說,雞尾酒的精髓,就在於「本來無一物」。這種精神,結合美國在二戰後的國力,雞尾酒文化征服全世界,因為有人會不喜歡特定酒釀,如葡萄酒或威士忌,但絕對不可能不喜歡隨時隨地能融合當地文化的雞尾酒,而且這賦予雞尾酒產品無限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