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居於小單位的港人,都會羨慕歐美地區的獨立大屋。但面對高按揭利率,成本有限的美國人也開始要退而求其次,選擇沒有飯廳及浴缸的小單位。縮小住宅面積在當地愈來愈普及,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房子不僅可助預算不足的買家圓上車夢,更可提高建築商的利潤,因行業目前正要應對不斷上升的勞動力及建築成本。
置業
|共16篇|
碧桂園,曾經是港人憧憬的美好生活
在 2022 年底,碧桂園負債已高達 1.76 萬億人民幣,近月其財務危機持續發酵,8 月 12 日宣佈中國境內 11 隻債券停牌。2007 年碧桂園上市時,是香港股值最高的內房股,但到今年 8 月 15 日股價已低見 0.81 元。碧桂園當年冒起,繫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旗下的中產式樓盤,也盛載過不少港人對美好生活想像。
【烏克蘭戰爭】俄羅斯人在馬里烏波爾的置業夢
在戰爭未完的地方買樓相信是艱難決定,但無阻俄羅斯人的入市決心。烏克蘭戰爭最先遭俄軍襲擊的烏東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去年經歷三個月圍城後,幾乎只剩頹垣敗瓦,俄軍佔領當地後,重建工作火速在瓦礫堆上展開。親俄媒體最近報道,該城不但「恢復生機」,房地產廣告甚至出現在俄國互聯網。
合購房屋潮:友情終極考驗?
從香港、南韓到英國,年青人想要置業,難過登天。乾脆放棄的不少,仰賴父母的也多,其他就靠省吃儉用存錢,或炒股炒幣中頭獎。近年在美國,則逐漸流行「合購」(co-buying)。但與自己共負房貸的人,卻非親屬或配偶,而是知己好友。「講錢失感情」這個魔咒,能否就此打破?
紐西蘭青年擇偶條件:能一起供樓
香港樓市連續 11 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的房地產市場,市民要不吃不喝近 21 年方能成功置業,就算近日可靠打疫苗參加樓盤抽獎,成功機會也似乎微乎其微。據「衛報」報道,紐西蘭人也面對置業難題,不少年青人因此用交友程式尋找另一半,以「夾錢」圓買樓夢。Tinder 發言人指出,紐國用戶在自我介紹中提及「買屋」一詞的次數,一年內增加 2.6 倍,有些人純粹出於幽默,有些人則是認真尋找可共付房貸的伴侶。
鄭立:有房子的人才是房子的主要買家,不是沒有房子的人
你把房子看成 bitcoin 就可以了,它沒有用途,也不需要有用途。它只是一個 token,一個儲存財富的單位,其價值來自有限的供應量,它能夠住人,只是因為「剛好」能夠住人。能住人是其副作用,而非主要用途。
曾詩敏:搬出去住,是否青年人應上的人生一課?
人到某個年紀,離家外出自住可以有很多原因:成家立室、方便上班、尋找私人空間,甚至跟家人「相見好同住難」…… 今次想討論的,是廣義中沒有急切或實質需要下,究竟青年人去到某個階段離家自住,是否「人生應上的一課」?
Irene Lee:一手樓?二手樓?哪個更為保值?
有評論說,過往香港家庭的「移民三部曲」 —— 移仔、移錢、移民,在 BNO 政策改變下合而為一。移仔(女),當然就是找個好學校;至於移錢,就是買樓,那麼應該買一手樓好,還是二手樓好?
Irene Lee:買英國樓,先要記住的兩個詞
開始研究英國物業的投資者,很快會發覺兩個少有接觸的術語 —— Freehold 及 Leasehold。在真正花錢投資之前,最好先了解兩者的含義,才會知道自己投資了甚麼,最終又會獲得甚麼。
Irene Lee:投資英國樓前,必須釐清的概念
英國利好消息不斷,加上放寬 BNO 政策一出,移民英國、購買英國物業馬上成為香港熱話,投資者們磨拳擦掌。然而,同樣是買樓,不少香港人對英國樓宇買賣的概念卻頗為陌生,最好先搞清楚,方是投資上策。
鄭立:青青珊瑚島 —— 有人說你還記得波姬小絲,就是一個中坑
「青青珊瑚島(Blue Lagoon)」是一部波姬小絲拍的軟性鹹片,故事講一對少年男女在荒島求生,最後搞到人口增加的故事,因為裸露鏡頭而被衛道人士插到開花。今天,它終於推出桌遊了,不論中文譯名和英文譯名,都完全一模一樣。
從被迫遷到買組屋,一切新加坡政府都安排好?
在幾乎人人有樓住的新加坡,超過 8 成人口居於政府興建的組屋,其中 9 人擁有業權。新加坡之所以能滿足多數人的住屋需求,其中一個土地來源是向國內的村莊「甘榜(kampong)」徵收土地。但發展至今,國內只餘下最後一個甘榜。有往日的甘榜居民至今仍懷念當年的甘榜時光,但為了城市發展和人民利益,就該由政府決定誰來付出代價?
Moyashi:一蚊雞別墅
如果說別墅一楝只售 1 日元,你會有甚麼想法?香港人絕對會立即問哪裡付錢,但正常人應該會質疑是否有內情。對,是有內情的。伊豆別墅以「1 日元」放售貌似不可思議,但事實是戶主年齡已高,早已無心無力到伊豆隻假,但每月仍需支付兩萬多日元的管理費。負責的地產經紀人表示:「屋主本來是說免費放出來,但法律原因所以惟有以 1 元放售。」
綠色和平:上樓無望,只因唔夠地?
最近屯門某新住宅樓盤開售,有大學生喜孜孜向傳媒透露,已獲父母資助成為業主,其父更興奮表示要「斬隻雞慶祝」。香港樓價驚人,年青一輩若無「父幹」,往往上樓無望。政府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覓地,甚至提出開發郊野公園、填海、公私合營釋放地產商農地等極具爭議的建議,以應對市民住屋「貴、細、擠」的困境。可是,假如政府只講土地供應,無視規劃不當、房屋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即使移山填海,賠上珍貴的自然環境,恐怕也幫不到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戰後住宅政策,間接導致日本經濟墮入深淵?
50 年代末,在政府宣言「戰後復興已結束」的時間,如日立製作所、松下電器、神戶製鋼等大型企業開始制定員工住宅福利政策。根據 1964 年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的統計調查,半數大型企業都制定了員工置業政策。
市民買不到樓,政府束手無策?紐約有第三者幫手……
香港買樓上車之難,難於上青天,市場樓價難以控制,施政報告不見首次置業上車盤,只聞出租公屋數目要在 80 萬「封頂」。自由市場的操作模式下,紐約也面對同樣問題。自金融海嘯以來的 10 年間,紐約市房屋危機愈趨嚴重 —— 租金穩定的單位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發展商只會建造民眾難以負擔的房屋,儘管市長 Bill de Blasio 視此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卻是力不從心。但紐約起碼有非牟利機構 Interboro Community Land Trust,提供一系列永久經濟實惠的住宅單位,令紐約市民不用再苦於作「樓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