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機斬人案愈來愈多,由於刀手犯案動機不明,令市民防不勝防。面對類似問題的不僅是香港,近年加拿大亦驚現愈來愈多隨機襲擊案,途人無故被陌生人追斬或毆打,溫哥華前年就有 1,705 人受害,更有人斷送性命。恐怖趨勢令輿論呼籲政府對症下藥,但問題根本是甚麼卻莫衷一是。
罪案
|共26篇|
【銀座劫案】少年為何做「非法兼職」?
日前,在熙來攘往的日本銀座,有匪徒持刀闖入名錶店,據指掠去至少 100 隻名錶。警方最終拘捕 4 名年齡介乎 16 至 19 歲的男性疑犯,其中一名更只是高中生,懷疑與「非法兼職」有關。有前警務人員認為,事件反映犯案青年似乎將犯案視為易事,甚至錯覺以為即使犯案被捕,也不需負上刑責,因此受不法集團招攬。
暗網獵人:執法人員如何揪出隱藏加密貨幣交易鏈?
加密貨幣本來有其民主願景,令交易制度從政府金融體系解放出來,但就被部分不法分子用作犯案工具。去年底,資深科技新聞記者 Andy Greenberg 便出版新作 Tracers in the Dark,講述美國司法部門如何抽絲剝繭,揪出在加密貨幣背後隱藏的犯罪網絡。
緬甸內戰時,罪案急升中
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香港尚且有「國際大刀會」之名,2021 年 2 月開始緬甸軍事政變至今近兩年,引發內戰之餘,軍政府優先追捕政敵的做法,已令法律及社會秩序陷於崩潰。自政變以來,緬甸暴力及和輕罪個案皆飆升,當地不斷傳出光天化日之下搶劫、入室盜竊的報道及片段,更不時發生政變以前罕見的銀行、珠寶店、電話舖搶劫案。
北韓憲法下,國內人人都是罪犯
北韓治安,可能是計劃前往當地者的共同疑問。在必須隨團旅遊、所有行程受控制下,遊客不太可能遇上搶劫、扒手等罪案,不過始終難以看到官方論述以外的北韓。化名 Joshua Kim 的脫北者就在美國專門報道北韓新聞的 NK News 撰文,透露北韓社會有甚麼常見罪案,又有甚麼罰與不罰。
夏海安:蒙著耳 Bang Bang Bang(下)—— 加拿大槍械文化
參加槍會開放日前,筆者一向都有留意加拿大的槍械文化及新聞,加拿大也是有槍擊案。8 月下旬開始,加拿大正式禁止進口手槍,在大部分手槍都是進口的情況下,措施可視為全國禁手槍的第一步。事實上早在今年 5 月,總理杜魯多就提出 C-21 法案,法案有多個方向,其中一個建議是全國凍結手槍的銷售、購買及轉讓。
傳統左翼大國變天:瑞典右翼政黨抬頭
提到北歐,很多人會想起當地多國運行已久的社會民主主義制度,對內透過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消除貧富不均,對外則相對包容接納難民。瑞典就是北歐福利國家的佼佼者,當地的社會民主黨在 1930 年起,大部分時間都在執政聯盟當中。不過剛過去的大選,瑞典的右翼政黨聯盟強勢崛起,奪取執政權,可能為當地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陶傑:卓慧思內外交戰
卓慧思成為英國第三位女首相,對於英國國民,眼前最重要的大事,除了減稅、通脹、能源成本昂貴的冬天,就是罪案。
中資退場,柬埔寨如何引致猖獗的人口販賣?
柬埔寨西港,正式名稱為西哈努克(Sihanoukville),在近日突然成為兩岸三地華文媒體的焦點,原因是有大量台灣人被指墮入求職騙案,抵達柬埔寨後被限制人身由由、恐嚇勒索,甚至虐打性侵,西港更加被媒體形容為「黑社會大本營」。其實,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之下,西港曾經被塑造為區域經濟中心,但隨著中資慢慢離場,當地淪為鬼城,甚至成為不法分子的基地。
鴻若遠:「消失的劫機者」—— 對未知的執迷
如果你是那種非要得到答案的人,在看畢這套紀錄片後,恐怕只會讓你更心癢癢。因為到最後,它並沒有增加到對某一個嫌疑犯的肯定,反而增加了各種可能性的聯想,讓你糾纏上一段長時間。但這個不正是我們喜歡懸案的原因嗎?
為何偷汽車零件好過偷黃金?
在日本著名汽車品牌發源地豐田市附近,警察最近碰到一宗罕見的偷車案。該名小偷的目標並非汽車,而是車底的催化轉換器,同樣情況在歐美地區亦時有發生,只因零件中所含的貴金屬,比黃金更貴。
記者:21 世紀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新聞及出版自由令資訊得以流通、當權者受到制衡,是重要的人權基石,傳媒亦被喻為行政、司法、立法機關以外的「第四權」。可是,新聞自由不是自有永有,而是要由人民去捍衛,在獨裁或者戰亂國度,記者的人身安全就時常受威脅。2020 年底,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在上個 10年,全球平均每 4 天就有 1 名記者被殺。
沉迷真實犯罪節目,是否心理扭曲的表現?
真實罪案影集熱潮在疫下風頭更盛,紀錄片「山姆之子:黑暗深渊」,甫上架就登上 Netflix 美國區 10 大熱門的榜首,圍繞藍可兒離奇命案的「犯罪現場:賽西爾酒店失蹤事件」,亦在華人社會掀起討論。惟不少人怕被認為心理扭曲,不敢公開承認沉迷此道。但請放心,這種嗜好並非甚麼病,多名專家甚至肯定其正面力量。
死因裁判官的源起:對警權的制衡?
2019 年反送中運動期間,科大學生周梓樂不幸身亡,在死因庭研訊之時,死因裁判官高偉雄自行翻看閉路電視片段,發現疑似周梓樂從高處墮下的關鍵影像,與警方說找不到有關片段的說法明顯不同。過去,死因庭在一些如陳彥霖案等的重大社會事件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回顧死因裁判官的源起,其實正正是當年英國王室為制衡地方警官而設的制度。
為白菜、廚具鋌而走險的韓國長者
南韓疫情反覆,經濟持續惡化。失業率高企之下,愈來愈多人選擇鋌而走險,以盜竊或欺詐的手段,但求有兩餐溫飽。根據「中央日報」,這類「生計型犯罪」近月急增,包括潛入田地偷白菜、在網吧使用偽鈔,甚至有人爬燈柱進入食肆,只為順走總值僅 1 萬韓元(約 67 港元)的廚具。
罪惡之都:小孩在槍口下的生活方式
自今年 4 月起,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市(St. Louis)連續發生 13 宗槍殺案,受害者全是黑人小孩,年齡介乎 2 至 16 歲。槍火陰霾不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導致人心惶惶、驚恐不斷。夏天過去了,區內小孩被迫「成長」,他們的生活方式到底如何改變?英國「衛報」為此作出專訪報道。
真實罪案何以成為風靡全球的娛樂節目?
以真實罪案為基礎的影視作品,近年層出不窮。無論是劇集「美國犯罪故事」,抑或紀錄片「謀殺犯的形成」,花一個季度只闡述一宗案件,卻能引人入勝,贏盡口碑及獎項。 Death in Ice Valley、S-Town 和 In the Dark 等解構現實奇案的播客節目,亦廣受聽眾歡迎。但我們這些與惡罪沾不上邊的普通人,為何如此著迷於真實的駭人血案?英國廣播公司請來多名專家作出分析。
悉尼禁酒令:禁酒同時禁活力
大城市大多是不夜城,但悉尼中心的深夜,卻是杳無人煙,這並非當地人「深閨」,而是近 5 年前,州政府實施宵禁及限制酒精銷售。一些居民及商家表示,是時候要有所改變,因為危險消除的同時,城市的活力及魅力也因此被消去。近日澳洲記者 Besha Rodell 及 Isabella Kwai 就在 「紐約時報」撰文,深入探討禁酒如何影響悉尼。
異見記者失蹤:伊斯坦堡還是中東流亡者天堂嗎?
沙特記者 Jamal Khashoggi 日前於伊斯坦堡人間蒸發,懷疑已遭殺害,視他為眼中釘的沙特王儲,則被指為幕後黑手。雖然 Khashoggi「自我流放」的定居地為美國,但像他這樣來自中東的異見人士和流亡分子,多年來湧至這座土耳其最大城市。如今 Khashoggi 失蹤,對於這些「有國歸不得」的人,此事構成多大威脅?
黑市流行護照掃描,附自拍照的更貴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防冒技術有多發達,假護照市場仍能生存,而且愈做愈旺。資訊科技保安公司 Comparitech 發表最新報告,指出非法出售「護照掃描(passport scan)」的勾當日漸流行,令網絡罪犯得以規避生物識別晶片、全息圖像和各國政府用於保護公民身份證明文件的其他保安功能。不少賣家為了抬高價錢,更會多做一件事 ——跟護照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