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閱讀風氣盛極而衰,五花八門的娛樂取代了翻書之趣,即使疫情曾令學習參考書銷情高漲,如今亦已大不如前,整個圖書市場更是愈趨慘淡。但在出版業不景氣、社會少子化之際,唯獨繪本作品持續熱賣,書店的童書區域亦見充實。商業類網媒「東洋經濟 Online」近日以專題報道,探討這個「奇景」。
繪本
|共17篇|
【人生好累】想重返幼兒時期的大人
面對令人疲累的工作及生活,大人有時也會懷念只要嚎啕大哭,就會有人安慰的幼兒時期。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一些上班族的娛樂是與歌手虛擬化身一起唱兒歌、在酒吧中聽繪本故事。這些人或都嚐過成年後的辛酸,想要重拾兒時生活的快樂。
複數的可能,多重的百分百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序
2020 年我們首度在香港出版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今次我們想要呈現的,不再只有一個香港,而是藏在時間長廊中的眾數香港。
【展覽】發掘香港圖畫書之美
圖畫書(picture book)又或近年來常聽到的繪本,是兒童文學中一個獨特的文類。提及兒童讀物,現代的圖畫書又是怎樣的?這次由香港兒童文學文化協會主辦的「香港圖畫書創作獎」得獎作品展,除了可欣賞新晉作者得獎作品外,亦可一覽其他本地原創兒童圖畫書作品及成書過程。每本書的誕生,都是作家的心血結晶。
Moyashi:哥斯拉這個國際品牌
於是哥斯拉這個品牌在學前兒童、青少年、成年人階層都各有自己的武器,成為一個跨媒體兼跨國的大型品牌。
種族歧視兒童繪本,停止出版不如正視歷史
解決問題有不同方法,但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或封鎖問題本身,怎樣也不是好方法。近日,筆名蘇斯博士(Dr. Seuss)的已故插畫、小說家 Theodor Seuss Geisel,其文學遺產管理組織 Dr. Seuss Enterprises 發表聲明,決定停止出版蘇斯博士其中六本兒童繪本。媒體解讀聲明指,停止出版原因涉及繪本內有種族歧視意識。但有學者認為,這種「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非並正視歷史之舉。
在香港,可看 44 次新「小王子」
「小王子」可說是包含了各種生命的哲理,然而無論面對哪種困惑,用心感受才可認清本質,找到前進的方向。「閉上眼,用心看」的思想,在香港插畫師蔡景康(Steven Choi)筆下的小王子中具體呈現。Steven 是首位獲得法國官方授權繪畫「小王子」的華人插畫師,並獲邀畫出「小王子」75 周年紀念版繪本。而其首個個人作品展「星の流浪曲 Le Havre」,便展出逾 30 幅繪本畫作,以及從未曝光的「小王子」第二部故事作品。
姆明與長襪皮皮 —— 北歐的繪本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75 週年的今天,同時是兩個北歐繪本作品,瑞典「長襪皮皮」、芬蘭「姆明一族」面世 75 週年。英國自由記者 Richard W Orange,在網上雜誌 Aeon 撰文指兩部作品均有不少共同點。兩位同樣反法西主義的作者 —— 瑞典的 Astrid Lindgren 與芬蘭的 Tove Jansson,均以微妙中帶坦率的方式,通過繪本回應大戰時對極權主義及暴力的深刻經歷。
Moyashi:當所謂的「從前」其實是現在式
作者畫的一本向外國人介紹香港的書,目標讀者絕對不會是香港人本身。他萬萬沒有想過半個多世紀後,香港人會對這繪本有興趣,自己連同這堆手信會被重新打包,抬回「IN」的門口裡。
【「從前,有個香港」編後記】重新發現,還原香港
已故捷克畫家 Miroslav Šašek 於 1960 年代繪製的「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繁體中文版今夏首度面世。打從一開始,我們製作團隊便抱著「再不出版,便無機會」的決心,編輯這本逾半世紀前的繪本,但過程一波三折,更發現英文版時空錯亂。為真實呈現 60 年代的香港,我們肩負起「光復」歷史的使命,無異於走了一趟時空穿越的考古之旅。
綠屋中的繪本:探索本地創作可能
那麼香港創作的作品會有何火花?展覽場地十分寬敞,四周展示出各作品的部分內頁畫作,讓遊人可仔細觀賞繪者的心思。這次的首獎是「找房子」,由鄺潔瑩所繪,何珮妍負責故事及文字。有別於大多數傾向色彩豐富的兒童讀物,其封面及整體內容也是以水墨線條,營造出整體氣氛及帶出環保議題。
鄭立:2020 年的香港與 1965 年的香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對我來說,看這本書可以讓我代入 60 年代一個第三者觀察到的事物,去感受現代香港的幼年期。畢竟照片、紀錄片能記錄的,是眼睛能看到的東西;繪畫記錄下來的,卻是內心看到的景象吧?
【「從前,有個香港」序】陶傑:1965 年的另一個香港
當香港又一次處於波濤洶湧的歷史十字街頭,每一個香港人在心情凝重地踏出下一步之前,若還肯駐足回顧,這本畫冊裡,都記錄了三代人的曾經。如果你是香港人,凡有心的,都會撫思再三,都會捨不得。
【Soul Monday】完成亡夫遺願 仙台婆婆出繪本
在日本過新年,買福袋乃指定活動。但在仙台的老字號藤崎(FUJISAKI)百貨公司,福袋內除了促銷貨品,還載有一個夢想。前年該店推出「製作繪本」的企劃型福袋,讓客人有機會向摯愛送上禮物留念。當時 62 歲的阿部昭子「搶購」成功,在專業人士的協助下,於去年底發行名為「小老鼠的禮物」的繪本,完成亡夫恭嗣的遺願。
奧比斯:在埃塞俄比亞推出繪本,呼籲關注兒童眼疾
「會唱歌的樹」故事講述關於一個叫伊利的小女孩,她常常坐在樹下,卻不跟其他小朋友玩耍。因為視力有問題,她從來看不見小鳥,因而相信是樹在唱歌。伊利的媽媽發現女兒的問題,就帶她到眼科診所。當她戴上眼鏡的一刻,她的生命徹底改變了。
文學放得開:圖畫小說首次打入英國曼布克獎
英國文壇極具權威和指標性的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日前公佈了 2018 年度的入圍書單。今屆的一大話題,是首次有作家憑著圖畫小說角逐這項文學殊榮。由美國作家 Nick Drnaso 創作的 Sabrina,講述一名年輕少女離奇失蹤後的 24 小時所發生的事情,以簡單的繪圖手法,揭露了暴力和假新聞文化的陰暗面。作品甫面世便得到同行及書評人的廣泛支持,更改寫了曼布克獎過去一直將這類創作視為「漫畫書」的傳統觀點。
香港,曾是西方兒童眼中的夢幻之都?
在半個世紀前,不少西方戰後兒童都對香港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切全因為捷克裔畫家 Miroslav Šašek。他曾經旅居世界各地多年,憑藉細膩文化觀察畫出 18 冊兒童繪本,暢銷英美等西方國家。其中,This is Hong Kong 描繪 1960 年代初的香港風貌,是他創作生涯得意之作。在電視還未普及、海外旅行仍然奢侈的年代,這些繪本為兒童打開一扇又一扇窗,令他們對世界有過無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