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南韓 18 禁綜藝節目「人+性大不同:日本篇」在 Netflix 上架,主持人在節目中訪問 AV 女優及男優、男公關及普通年青人,又到訪性玩具店、成人虛擬實景房等,從另類角度了解日本性文化。但節目播出後,隨即遭南韓網民猛烈攻擊,甚至要求主持人退出其他節目,有輿論認為事件反映南韓社會對性仍是偏向保守。
綜藝節目
|共7篇|
鴻若遠:比電影更迷人的故事 —— 談論電影的起源
短片就像一段影像的散文,配合著看,雖然你沒有在那個美國小鎮成長,但也會讓你想起,到底當年看「大白鯊」的時候,自己身處哪裡,以及跟誰去看。在串流平台氾濫的年代,雖然我們追逐著最新的美劇或電影,但有時候透過一些講述老電影的新節目,從而回憶一下舊事的美好,也算是新香港的一種風景。
鄭立:其實有沒有考慮過,未來的綜藝節目可以加入一齊打遊戲?
如果只是觀看,看回顧就行了,只有參與,才能夠令觀眾建立習慣。所謂「互動」,本質上就是遊戲。故此,可以想像的是,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方向,或許是置入電腦遊戲的系統,讓觀眾與節目主持產生有趣的互動。
夕立:當「去一次沒有計劃的文青旅行」變成綜藝節目
在日本,單純以遊戲作弄嘉賓的節目已經買少見少;取而代之的,是這種具偶發性設計的真人騷。它既沒有「生還者」般殘酷,稍有挑戰的節目設計又能夠逼迫出嘉賓的真性情。這種節目是否符合胃口頗大的香港觀眾尚未可知,但少少緊張,多多悠閒,正是平成年代後綜藝的其中一個走向。
廖康宇:由電視台之爭見獅子山精神
作為一個觀眾,看 ViuTV 的節目,最起碼我覺得受到尊重;就算正如網上 KOL 所講,香港的流行文化已回不去黃金年代,至少它承傳了香港創作人認真製作、敢於挑戰的精神,絕對值得支持。
除了造星,還造出族群認同
香港某電台的造星節目,成為很多市民近來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同類造星真人騷近 20 年風靡全球,同樣引起過學術界的討論。雖然這些節目設計感覺千篇一律,有研究卻指出,節目組會按本土市場和品味調整,而觀眾投票互動的環節,更可能與本土族群認同產生互動作用。
紅眼:Grand Maison 東京,Grand Acteur 木村
作為星級藝人的老字號,「Grand Acteur 木村」的經營之道殊不容易。年中無休,保持笑容,而且每年新劇都有收視壓力,想來,木村拓哉都真的食過不少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