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今天(25 日)將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其中一環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有傳政府擬派兩萬來鼓勵夫婦生仔。不過觀乎日本的生育津貼,學者認為成效有限;另有研究顯示,現金轉移補助未能有效影響亞太地區生育率,原因何在?
福利
|共22篇|
結婚有婚假,離婚都有權請假
生日假、月經假,甚至寵物喪假⋯⋯ 過去數年,外國公司推出更多員工福利,工作安排也更靈活,以滿足僱員對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需求。最近一些歐美企業還提供離婚福利政策,協助處於離婚或分居狀態的員工渡過感情關口,讓他們可以重拾心情,盡快重返工作崗位。
【單身友善】南韓企業的不婚福利
南韓出生率持續下降,去年出生人口只有 24.9 萬,女性人均生育數為 0.78。在嚴重少子化以外,加上勞動力迅速老齡化之下,該國青壯年卻無意趕快結婚生子,以解決國家危機。反之,「不婚」(불혼)風氣更是日漸興盛,南韓企業甚至開始為保持單身的員工提供與已婚員工同樣的福利。
居者難有其屋:斯德哥爾摩青年轉捱貴租
城市人口膨脹,樓價只升難降,在環境好、福利更好的瑞典,蝸居同樣難求。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的年青人,雖可申請入住政府轄下的租金管制房屋,但由於供不應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尚有能力的就在市內邊捱貴租邊輪候,否則就住到市郊每天坐車兩三小時上班。部分懂得「遊戲規則」的人,倒能加快上樓。
派錢予非永久居民?1996 年美國的福利大辯論
6 月 13 日,香港政府宣佈修訂領取消費券資格,容許「有條件成永久居民」者領取半額消費券,同時「有意圖永久離港者」則不合資格領取,引發網民熱烈討論。其實福利政策應否涵蓋非公民,是一個公共行政學討論已久的問題。1996 年美國亦曾進行過一場福利大辯論,當年改革大大削減非公民權利,影響深遠。
Ryan Fung:內地剿「三座大山」 資本主義另闢蹊徑
在 ESG 主導資本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似乎也在進化,不特別追求國際 ESG 標準中、社會(S)因素所提及的勞工權益和種族平等,以及管治(G)因素所追求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未來在中國營商,尤其與民生關係比較密切的行業,應重新監管風險,好好適應這個中國式資本制度。
團結對抗經濟不景氣:菲律賓的社區茶水間
疫症大流行導致百業蕭條,引發全球貧窮浪潮,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更加深受其害。面對經濟危機,政府理應竭力重振各行各業,做好扶貧工作。可是當政府無能,就要靠社群自救,菲律賓近來就開始湧現社區茶水間(Community pantries)。
兒童雜誌轉型契機一:幫助老人防失智?
以兒童教育雜誌聞名、在日本家喻戶曉的學研控股,如今已轉型為老年住宅業的先驅,並在全日本擁有約 130 個住宅設施據點。高齡者住宅與其出版事業幾乎毫無關聯,可說是跳躍到從未涉足的全新領域。一切從零開始,之所以有機會成功,其一就是善用公司的內部資產。
美國名校支援「無飯」學生
美國天普大學向 100 間院校的 86,000 名學生進行調查,主要來自公立大學和社區學院。17% 受訪者說過去 1 年曾經露宿,45% 的人過去 30 日曾面臨糧食不安全。校園內的糧食不安全(food insecurity)—— 持續缺乏足夠的食物來維持健康生活 —— 確切造成了威脅。
派錢已過時?意大利小鎮送房吸移民
「人去樓空」是近年歐洲鄉郊地區的普遍問題,為鼓勵入住、生育、移民,各國小鎮不惜砸重金,以經濟誘因作招徠。意大利尤為積極:在洛卡納鎮,遷入者每人可得 7.8 萬港元,每名新生嬰兒也有 7,800 元的補助;在莫利塞區,新移民在 3 年內可獲 22 萬元津貼;卡姆馬拉塔鎮更為「豪爽」 —— 免費送獨立屋。
派錢提升生育率成效如何?
香港生育率多年來呈下降趨勢,總和生育率從 1981 年的每千名女性有 1,933 名嬰名,下降至 2003 年的 901 名。2012 年雖曾回升至 1,285 名,2017 年卻又再下降至 1,125 名。這狀況同樣出現於歐洲的先進經濟體國家,一些國家採取增派育兒福利作為應對方法,但這些金錢利誘成效又是如何?
沒有 BBC,他們的「世界末日」到了?
20 多年前,港產片「家有喜事」中,李香琴因不能看電視而失控大叫:「世界末日喇。」時至今日,情況仍然持續,電視依然是老人的良伴,但英國年過 75 歲人士明年將不能再免費收看電視節目,對足不出戶的老人來說,這堪比世界末日。
福利主義的詛咒:北歐並不例外
政府分發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奪走了個體的責任心,因此醞釀了一種不成熟,不負責,依賴他人的個人主義。福利主義創造了一群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兒童。
杯水車薪的養老金,自殺的南韓老人
香港政府收緊長者綜援計劃,養老及退休制度的討論仍在繼續。不過,南韓長者面對的退休困境,可能比港人更嚴峻。「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現時在南韓處於退休年齡的老人,由於缺乏家人供養、難以尋找工作及退休金不足,連維持基本生活也成問題。
人口不斷老化,如可保持養老金的可持續性?
戰後嬰兒潮一代步入暮年、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使得人口老化成為全球趨勢。面對新挑戰,調整退休政策亦無可厚非。但要令退休保障政策得以延續,只削減福利開支是否可行?公共衛生學者 Michael K. Gusmano 和 Kieke G. H. Okma,去年 10 月於學術期刊 Hastings Center Report 共同撰文,認為並不能藉增加長者及家庭的財務負擔,或大幅削減公共福利,以維持養老金制度的可負擔性。
烏干達模式:80 歲才可領長者援助金
香港政府下月起,將申領長者綜援年齡資格,由原本的 60 歲上調至 65 歲。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解釋新政策時稱,「長者」的定義遲早要改,指有國家計劃將退休年齡由 65 歲調至 68 歲,香港已然落後。既然要追上其他國家的步伐,不妨參考非洲國家烏干達,因為烏干達政府計劃把「社會援助金」的最低領取年齡,由普遍 65 歲上調至 80 歲。
21 世紀英國的艱難時世
這筆福利金從申請開始至領取到手,需時 5 個星期,最長的延誤達 12 個星期。工黨議員 Frank Field 指出,由於這次大延誤,他選區內的選民不得不賣淫過活。
丹麥窮人如何投票?
瑞典剛剛完成大選,其兄弟之邦丹麥亦將於來年舉行大選。不論是政客,還是在政治社會學者而言,他們均好奇,社會經濟背景對於投票意向的影響。例如,到底窮人投票的傾向是怎樣?他們一定是傾向「蛇齋餅糉」、主張增加福利的嗎?
石 Sir:英國大學工運
現時英國各行業的退休基金,都出現資不抵債的困局。按法例僱主有責任填補這差額,大概大學管理層覺得這責任太大,就想強逼教職員更改退休金制度,減其保障,逼員工一起摃這擔子。教職員當然不滿,2 月 22 日,英國超過六十所大學的教職員發起工業行動,以停課要求大學管理層重新考慮。
哥本哈根之健康此中尋
香港人的不快樂舉世聞名,美國民調中心蓋洛普最近發表的年度調查報告指出,香港的快樂指數在全球 55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尾 7,連健康指數亦曾淪為亞太區最差。想反思為何香港會成為既不快樂又不健康的地區,或想找個羨慕對象?且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長期位居聯合國幸福指數排名高處,是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倡議中的星級模範之一。該市衛生局局長 Katrine Schjønning 說,過去 10 年來,哥本哈根的健康政策非常出色,「我們之所以會提到 10 年,因為要改變公共衛生,你需要長遠的眼光。」如何改變?以下是哥本哈根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