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年前,美國達美航空宣佈要成為首家實現碳中和的航空公司,承諾在未來 10 年投入 10 億美元,以少用燃油、提升飛航效率等方式來降低碳排放量。但最近有消費者入稟控告達美航空的碳中和聲明有誤,因航空公司並非採用原先承諾的碳移除方法,而是購買碳抵銷額度,有「漂綠」爭議。到底碳抵銷是拯救氣候問題還是假象?
碳抵銷
|共11篇|
Ryan Fung:碳權企業藉森林碳權食大茶飯
氣候面前,人人平等,但總有人鑽空子,立心不良。話說每次進行 ESG 分享時也經常開玩笑道:「這年頭,賣空氣真的可以賺錢」,講的是出售碳權予一些有碳抵銷需求的企業,不過有人就看準這個機會去兜售假的森林。這次讓大家看清楚無良的企業如何利用信用騙錢,打擊外界對碳權之信任。
推出一日即暫緩的 AI 碳信用項目 CarbonCrop
紐西蘭的自願性碳抵銷公司 CarbonCrop 在 6 月 28 日正式發售,其 AI 協助的碳信用額 Native CarbonCrop Units(CCU),惟推出市場一日後,即遭該公司暫緩發售。其發放準則的致命問題,是並未採用基線來計算可抵銷額。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 -「初創玩家」Adam Neumann 下一回合 Flowcarbon
加密貨幣早前亦落戶在碳信用市場。其中一間具話題性的加密貨幣初創 Flowcarbon,早前完成 7,000 萬美元融資,由加密貨幣創投公司 a16z 領投,General Catalyst 和 Samsung Next 參投。Flowcarbon 的創辦人,為個人操守甚具爭議的 WeWork 聯合創辦人 Adam Neumann,使該公司更受注目。
加密貨幣 x 碳信用市場,引進喪屍碳抵銷項目無助減碳?
去年底,名為 Toucan 的組織創立碳信用加密貨幣項目,以加密技術「代幣化」碳信用額,用戶可以把在碳信用認證機構,如 Gold Standard 和 Verra 處獲得的碳信用額換成「非同質碳代幣」,再轉換成同質代幣「基礎碳噸」(BCT);同時在原先的碳信用認證機構取消註冊該批碳信用額,以防止雙重計算。其理念包括讓人發現碳資產的價格、便利碳信用額流通,促進碳信用交易,以對抗氣候變化。
「塑膠抵銷」能幫助減少塑膠污染?
在提倡減碳的大趨勢之中,企業的碳排放量愈益受關注。有些企業會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近年相關抵銷做法開始應用在塑膠污染之上,即企業能夠購買「塑膠抵銷額」(plastic credits),來抵銷自身相關足跡。
你應買碳抵銷額嗎?自然碳補償為何甚具爭議?
減碳的努力可化作碳抵銷額;而消費者和企業通過購買別人的碳排放額,藉以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這種做法稱為「碳抵銷」或「碳補償」。然而,碳抵銷向來甚具爭議,主要是針對碳抵銷項目本身的可信程度,及此法會否減低企業或個人真正減少碳排放的動力。
企業淨零目標誇大聲明?
歐洲非政府組織「新氣候組織」和「碳市場觀察」週日發表研究報告,評估 25 間跨國企業的「淨零」減排目標。報告指,這些公司大多數以某種形式的漏洞或技巧,顯著誇大其氣候目標和行動。
加密貨幣有助碳信用市場發展?還是加密金融把戲?
在講求 ESG 的年代,愈來愈多企業披露自身的碳足跡,除了著手改善自己的業務,企業間亦愈來愈流行以碳抵銷方法來「減碳」。企業通過購買他人所減少或消除的碳排放額,來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償。這些抵銷額又稱為「碳信用額」,一般以一公噸二氧化碳為單位,額度來自一些減少碳排放或除碳項目,諸如植樹、可再生能源發電場或碳捕存項目。
Ryan Fung:升幅勁過比特幣的碳權期貨
ESG 主導資本市場的年代,不少聰明錢已悄悄流入碳權市場,近月更把歐盟碳價推至歷史新高,背後沒有高深的科學理論,一切只屬供求關係,也「粉碎」ESG 投資只能看長線的迷思,逐步成為 ESG 資金最火熱的資產「之一」。
【碳抵銷】碳放排能用錢一筆勾銷?
各國嘗試利用不同的市場機制,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建立碳交易市場、碳稅及相當具爭議的「碳抵銷」。一人做錯,旁人擋災:消費者和企業可以通過向他人購買碳排放額,抵銷自身的碳排放量,稱之為碳抵銷或碳補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