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日本是最認真看待環境因素的國家之一,在環境披露方面一直是亞太地區和全球領先者,當中焦點是日本的「邁向實現綠色轉型基本方針」,擬於未來 10 年透過公私融資,達成 150 萬億日元投資,改造 22 個工業部門以實現碳中和。
碳中和
|共26篇|
提告達美航空,揭示碳抵銷只是假象?
3 年前,美國達美航空宣佈要成為首家實現碳中和的航空公司,承諾在未來 10 年投入 10 億美元,以少用燃油、提升飛航效率等方式來降低碳排放量。但最近有消費者入稟控告達美航空的碳中和聲明有誤,因航空公司並非採用原先承諾的碳移除方法,而是購買碳抵銷額度,有「漂綠」爭議。到底碳抵銷是拯救氣候問題還是假象?
Ryan Fung:石油公司、金融機構投資碳捕獲
全球要達致碳中和,就要「節流」減碳、「開源」消碳,除了種樹,現時市場重要的技術之一是「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DAC),今期「經濟學人」介紹世界上第一個商業規模、位於德州 Notrees 的 DAC 工廠。
Ryan Fung:關於 ChatGPT 與氣候危機成為一篇文的那件事
文章乃整合今年 2 月份與氣候相關的新聞,再交由 ChatGPT 所撰寫,所輸入的只是一個有關本篇文章的大方向,以及一些零碎的新聞素材,人工智能就寫成一篇不錯的文章,質素不算最佳,但仍令人滿意。
【*CUPodcast】ESG 傾呢啲:展望 2023,拯救氣候新出路
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低碳想創坊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莊陳有、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一起討論對來年的展望,政府會否實踐 2050 年碳中和藍圖具體計劃,包括引入公義轉型概念,並徹底淘汰化石燃料等,力求擺脫氣候危機。
如何應對水力發電氣候風險?
近月中國多地熱浪來襲,以水力發電出口而著稱的四川省正遭受該省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重慶約 15% 電力來自四川,由於降雨量減半,重慶幾乎失去四川所有電力供應,亦成為缺電受災區,需要限制工業企業用電。乾旱使人擔憂水電的可靠性,氣候對經濟生產的影響愈來愈明顯。
Ryan Fung:中美決裂 ESG 資金如何走?
在資本市場利用 ESG 以德服人是一場漫長的戰爭,從針對化石燃料的 ESG 剔除法,到錯過石油股和資源股的升幅,相信也令不少 ESG 信徒懷疑人生,但現在隨著市場逐漸找出供求平衡點,一些石油、資源價格也從高位回落,現在 ESG 的最新主題,就是找出真正受惠永續概念的公司。
史上最大金額的碳清除計劃
近日,網上支付平台 Stripe 新成立的子公司 Frontier,與 Alphabet、Meta 和 Shopify 等科技巨擘結盟,承諾於未來 8 年,以近 10 億美元預購除碳量和各種新興除碳技術,向企業、研究人員和投資者發出信號 —— 永久的碳清除(carbon-removal)項目有著龐大市場。
Ryan Fung:香港熱不可耐,太陽能不能
不應對氣候危機,香港不單止要飽受高溫折磨,沿岸地區更會被淹沒。可是,上屆政府提出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所提到的幾項措施最終也是捉襟見肘。當中也未有提及如何在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上,好好利用太陽能。再者,所謂關注氣候問題的政府官員,永遠只懂得詭辯,活像一個「氣候演員」,嘥鬼氣。
Ryan Fung:安倍晉三罕被提及的氣候政策表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震驚全球,回顧其任內「安倍經濟學」的成效,推動通脹轉正、改善就業市場方面確實取得一定成效,唯氣候政策卻不受他所重視,名符其實彰顯出保守派作風的務實主義。
企業淨零目標誇大聲明?
歐洲非政府組織「新氣候組織」和「碳市場觀察」週日發表研究報告,評估 25 間跨國企業的「淨零」減排目標。報告指,這些公司大多數以某種形式的漏洞或技巧,顯著誇大其氣候目標和行動。
要更多焚化爐?轉廢為能是大趨勢?
目前,香港所有的都市固體垃圾均以堆填處理。把垃圾埋起來,看似「眼不見為淨」,但堆填區佔用龐大土地,飽和後需要擴建,亦會為附近社區帶來影響。目前石鼓洲外海正在興起第一期「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將設有焚化設施,預計每天可處理 3,000 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惟仍不足以應付香港每日所產生的逾 1.5 萬公噸都市垃圾。香港環保署早前便公佈研究興建新焚化設施選址,以逐步取代堆填區。
【*CUPodcast】ESG 簡單講:為甚麼 ESG 投資值得重視?
「海水退去,就知道誰沒穿褲子。」股神巴菲特於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曾對股東這樣說,比喻股市衰退,才分辨出一間企業有否槓桿過高。疫後通脹升溫,各國央行準備收水加息,導致經濟形勢嚴峻。市場資金正流向抗壓能力高、低風險的公司,使 ESG 投資(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成為近年財金界熱話。這次「ESG 簡單講」將介紹 ESG 所涉及的範圍,企業又能如何實踐 ESG,使公司穩中求進,吸引投資者青睞?
【COP26】馬拉松淪「垃圾製造機」,減碳競賽開跑
跑步只需要一套運動服和水,理應是低碳活動,但一場馬拉松賽事,卻足以消耗百噸資源。有研究指,馬拉松涉及龐大碳足跡,一名跑手的年碳排放量多達 4.3 公噸,當中由法國飛往紐約已消耗 3.5 公噸,相當於其排放量的 83%。眼看熱鬧過後,跑道總遺留紙杯、蕉皮、毛巾等驚人垃圾山的問題,到底一場賽事,對環境造成多大傷害?
【圖解】全球國家碳排變化
COP26(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正式展開,本屆是自「巴黎協定」後,參與國首次檢視國家自定貢獻(NDCs)。大會主席夏爾馬形容,想在會議上取得成功,難度超越 2015 年「巴黎協定」,因需在減碳的具體細節上達成共識。
核能:減排唯一出路?
香港行政長官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在 2050 年前做到「淨零發電」,中期目標是 2035 年或之前,以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等取代燃煤發電。雖然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核能供電的角色,但目前香港電力約有 25% 來自大亞灣核電站核電。不僅香港,全球多國相繼定下淨零排放的目標,多需要由化石能源轉型到可再生能源。氣候倡議者及政策制定者現在需要作出決擇,到底是否採用核能作為減碳手段。
【圖解】能源低碳發展
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4 年突破 4 公噸,至 2018 年,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4.48 公噸。眼見氣候危機嚴峻,聯合國呼籲各國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截至今年 8 月,已有 137 個國家作出相關承諾。
Ryan Fung:碳中和豈能忽視儲能
碳中和概念熱炒,各國政府也在制訂相關政策,當中最備受投資者留意的首數可再生能源,令市場充斥大量表面上與 ESG 及再生能源相關的投資產品。但入手投資前,萬勿低估儲能產業所面對的高成本挑戰。
程總裁:中國碳交易解決環境問題?炎夏開冷氣成阻力
在全球暖化的今天,夏季隨時迎來熱浪,碳達峰、碳中和影響電力供應,冷氣供應中斷隨時「一鑊熟」。北京估計不會再犯 2017 年的錯;但環保政策要到位,又要電力供應充裕,最終不靠補貼,談何容易?
推動「碳中和」,日本的三道障礙(下)
要實現碳中和,關鍵元素是有夢幻能源之稱的氫與氨,因為這兩種元素即使燃燒,也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更不須擔心資源枯竭。但除了價格與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兩大難關之外,還有第三道障礙:供應鏈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