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a Anderson 有一個愛好足球的 7 歳兒子,她雖不是球迷,但確信足球有助孩子拓闊社交圈子。Jason Smith 和 Ashley Thompson 正討論美職聯應如何吸引新觀眾,建議開發設球場實境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式。這 3 位人物,就如日常生活中的左鄰右里或同事,但其實他們都是由紐約公司 Fantasy 開發的眾多 AI 角色之一。
研發
|共17篇|
英國政府能否有效推動生命科學產業?
蘇格蘭東北部的鴨巴甸市,10 年前因開採北海石油而致富。當地大亨 Ian Wood 爵士為促進不同產業而創立的 Opportunity North East 機構就於 5 月獲得政府資助,將扶植從事生命科學的初創公司。
【新詞】湧現思維:如何用 ChatGPT 為公司創造價值?
OpenAI 去年發佈 ChatGPT,僅 4 日就有 100 萬人使用,兩個月內達至 1 億用戶。它由最初的 AI 聊天機械人,迅速發展數據和圖像分析等功能,甚或能解決任何行業或處境問題。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誌發表最新研究,提出要充分利用這種新興技術,就要拋開設計思維等傳統創新方法,發揮湧現思維(emergent thinking)。
NASA 資助科學家,有望引領人類再邁進一大步
NASA 創新先進概念計劃(NIAC)宣佈將資助 14 個團隊的破天荒發明,旨在於 20 到 30 年後幫助改進或實現 NASA 的新型任務。當中 3 項研究:於火星培植真菌作建築材料、於月球運送氧氣的管道,以及液體望遠鏡鏡片,或將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中國 AI 研究,已超越美國?
「日本經濟新聞」與荷蘭學術出版公司 Elsevier 近日發表的研究指出,中國在人工智能(AI)方面的學術論文,質和量都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冠軍,遠勝美國。
荷里活最會燒錢與賺錢的偏執狂導演:占士金馬倫(下)
千呼萬喚下,曾經高掛影史最賣座強片的「阿凡達」(Avatar)第二集「水之道」終於上映,與第一集相隔整整 12 年,無巧不巧,「鐵達尼號」與「阿凡達」第一集相隔的時間也是 12 年。對導演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來說,要塑造一部完美的作品,差不多就是要花這麼長的時間。
電動車下一個技術高地:熱管理
隨著電動車逐漸成為汽車市場主流,過去研發的焦點一直放在摩打與電池上,前者是速度與舒適度的核心,後者決定了續航力與行車距離。但隨著這兩大領域的技術已連續多年遇到突破不了的門檻,電動車製造商把目光放到另外一個足以左右電動車發展的科技:熱管理。
自我傳播疫苗,是場變革還是毀滅?
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新年抗疫新希望:口服藥
疫情嚴峻,然而若不幸中招,現在已有藥可食 —— 當然香港目前還未有。美國、歐盟、加拿大、澳洲、以色列等部分國家及地區,已先後批准使用新研發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特定患者。雖說代表治療的口服藥物不能替代預防的疫苗,但西方媒體認為,口服藥面世將改變疫情大流行的境況,科學期刊「自然」就有報道解釋,為何科學家將研發新藥視為抗疫希望之一。
古巴經濟陷入困境,卻能研發出疫苗?
古巴診所門上張貼的仍是手寫指示,燈也一直關閉以節省電力。在此頹像下,當地醫生卻聲稱能提供最先進的武肺疫苗。面對如此經濟困境,究竟他們如何能夠研發出自家疫苗?
抗中的疫苗角力戰
中國承諾,將向 53 個國家無償提供武肺疫苗。卡塔爾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道,中國向外國提供疫苗的同時,國內接種數字卻遠低於輸出量約 10 倍;外界質疑此舉為其疫苗外交政策。另一方面,英國「金融時報」指,美國正同日本、印度及澳洲合作,制定向亞洲國家分發疫苗的計劃,作為中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擴展影響力的戰略應對。
從月球回到地球:登月技術的日常應用
美國太空人首度登月已超過半個世紀,但阿波羅計劃並沒有止於登上月球,當初專為登月研發的創新技術,最終都在地球上為人類的生活而服務。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下)
近年來,一人製造商的環境架構日趨成熟。由於與電腦連結的 3D 打印機普及,省去開模追加成本,這些主因,「讓多樣性、複雜性與靈活性得以實現」,情報科學藝術大學教授小林茂指出。
疫情催生自造者經濟,日本一人製造商崛起(上)
在 COVID-19 疫情下,多人聚集在同一個場所工作的習慣受到質疑,愈來愈多自由工作者藉群眾募資接下工作。這當中,開始出現有力的自造者(Maker),能夠不靠單次熱賣商品,成功延續商業模式。作為革新搖籃,自造者帶來新的工作方式以展現抱負與能力,也再一次受到矚目。
假若有了疫苗,要如何分配?
而無論疫苗於何時何地研發成功,接下來的問題,亦將是「如何分配」。
每 9 個月就發佈一種新商品!SONY 重拾技術榮耀
9 月 18 日,首度以媒體和投資者為對象,在東京大崎的技術展示會「科技日」上,SONY 發表了為長期研發鋪路的成果,公開 11 種新技術。吉田憲一郎表示,絕大部分都是「提升時間與空間價值的技術」。
不務正業?SONY 從娛樂改為保障兒童牙齒健康?
一說到 SONY 的技術,大家就會聯想到電視、智能手機等電子業的相關事業。過去看起來關聯性低的電影等娛樂、金融事業,現在將有愈來愈多機會,積極活用到 SONY 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