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導致生活成本上升,是近年世界各地不少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以為咬緊牙關勒緊褲頭就捱過去,豈料到通脹放緩,商品及服務價格卻未見回落;又或者價格維持不變,質素卻不同了。公共交通工具班次愈見疏落、常吃的食物容量用料都改變;如今容易察覺的加價已不再,換來了偷偷摸摸的剋扣式通脹(skimpflation)。
生產
|共23篇|
世界工廠不再,世界的工廠都不在
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名,但近年工資上漲加上其他因素,正流失傢具、服裝、鞋類、旅行用品、手袋等各方面的製造和出口主導地位;西方企業陸續找上印度、越南等地作替代。不過無論哪一個地方都好,那種廉價勞動力大量生產廉價商品的日子恐怕將成過去。「華爾街日報」報道,亞洲各地工廠正努力吸引年輕工人進廠工作,但並不容易。
iPhone 的「印度製造」時代要開始了嗎?
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依賴中國龐大的製造網絡來生產 iPhone、iPad 等產品,但早前受中國防疫措施影響 ,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其他地區,包括印度。去年中開始,蘋果增加在印投資,逐步提高當地 iPhone 產能,但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能否配合?
印度手機市場:本土品牌崛起,與中國貨一爭長短
印度人口多,手提電話用家也多,但原來直至 2014 年,當地賣的大多數是進口貨。這種劣勢如今開始扭轉,根據印度流動通訊和電子協會,2022 年國內賣的手機將近全部也是本地生產。雖然當中大部分仍為三星及富士康等外國企業在印設廠所製,但本土品牌的數量正迅速增加,挑戰中國的市場領導地位。
「友岸外判」:美國式的「一帶一路」?
為了控制地緣政治風險,美國政府近月提出「友岸外判」(Friendshoring),把生產線轉移到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但受到不少學者爭議。
從源頭入手: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度
要做到源頭減廢,生產者責任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歐盟各國早年立法實踐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建立了一套有效率的回收制度。在亞洲地區,日本也於「包裝回收法」中引入 EPR 概念,從生產者源頭入手,要求生產者對商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完善生產者責任法規能刺激回收產業,這些國家的做法能否成為本港的參考對象?
趕不上電動車熱潮的電池產能
2021 年,電動車全球銷量佔比不足 1 成,但預期到 2030 年會增長至全球銷量的一半。電動車發展勢不可擋,伴隨而至的,就是龐大的電池需求。投資管理及研究服務公司 Bernstein 估計,到時電動車產業對電池生產的需求將增長 9 倍,達到 3,200 吉瓦時。「經濟學人」報道,在電動車熱潮真正來到前,行業,尤其是西方製造商恐怕要先面對整體電池產能追趕不上的現實。
人工智能:糧食危機的救星還是災星?
地球人口正邁向 80 億大關,人口持續膨脹,對糧食構成極大壓力,每年全球平均約 900 萬人死於飢餓或營養不良,數字比愛滋病、瘧疾、肺結核加起來還要多。科學家一直思考如何推高全球糧食供應,其中一個新方向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劍橋大學的農業專家 Asaf Tzacho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分析新技術的成效和風險。
【印度黃麻】振興行業,將麻布變名牌
植物纖維黃麻,亦即麻布質地產品在全球各地愈來愈受歡迎,更晉升成為製作名牌袋、皇室婚禮禮品包裝的用料。專家預測,到 2024 年,黃麻袋行業產生的價值將超過 30 億美元。印度就迫切希望乘此機會,重振本已式微的麻布行業,將麻布袋變成名牌手袋。
想殖民太空,可讓機械人繁殖機械人?
經歷一代又一代繁衍,下一代人可以學習並繼承前人的知識結晶,甚至創造更多知識。人類演化過程裡,繁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機械人可否「繁殖」機械人,使其日益精進?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及荷蘭的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全自動機械人生產機械人系統,期望有朝一日,能派這些機械人上太空持續探索未知星球,並為人類在地球外建立居所。
疫症橫行,加速「日本製造」大流行
年初,本港疫情最嚴重,而口罩最匱乏之時,藥房售賣的日製口罩甚至索價上千,其中一個炒價最高的口罩品牌是 「Unicharm」。此「口罩名牌」本以生產女性衛生用品、紙尿片起家,自 1995 年就開始生產口罩。在武漢肺炎來襲日本後,該公司位於觀音寺市工廠開始 24 小時營運,安排更多工人生產口罩,現時每月可產出達 1.2 億個口罩,是過去的 3 倍。即使疫情蔓延期間,陸續有他國企業加入口罩生產,「日本製造」仍然是 Unicharm 的致勝之道。
平價超市食品,弊多於利
半公斤肉約售 3 歐元(約 27.5 港元)、十粒雞蛋 2 歐元(約 18.3 港元)、一公升牛奶不到 1 歐元(約 9.1 港元)…… 德國作為發達國家,生活成本普遍比香港更低,也許令人羨慕。「德國之聲」稱,外國遊客總不明白,為何德國超市的禽畜產品能如此便宜。奧格斯堡大學及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研究指出,德國食品的便宜,只是因為其真實成本被隱藏。研究合著作者 Amelie Michalke 提醒,假如將生產過程對社會及生態造成的影響納入計算,實際價格會高得多。
恒馳未來,即中國電動汽車未來?
以前談及電動汽車,美國的 Tesla 可能是人們首先想到的品牌。最近恒馳汽車「洗腦」廣告面世後,不單其品牌恒大汽車馬上為人熟知,旗下的「恒馳一二三四五六」亦瑯瑯上口。新款汽車尚未在本港正式發售,已預先大賣廣告,這種大量投放資金的舉措,並非一家中國電動汽車廠獨有。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變得僧多粥少,甚至沒有一家大型製造商現時能轉虧為盈。新能源汽車產業在中國發展蓬勃,但亦要步步為營。
後疫情時代,日本製造大廠的數碼轉型求生術(下)
綜合化學大廠三菱化學控股,早在 2017 年 6 月成立數碼轉型小組,更找來曾經在日本 IBM 負責雲計算(cloud computing)事務的岩野和生擔任數碼總監;另一家產銷模具、工廠自動化(FA)零件的三住(Misumi)集團,一共花費了 30 年採用數碼技術,確立全新的製造形態,創立機械零件訂購服務「meviy」。
後疫情時代,日本製造大廠的數碼轉型求生術(上)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已徹底改變原本的產業結構。當人與人的接觸被迫降低,遙距溝通與協作成為常態,對傳統勞力密集的製造業來說,就必須思考如何數碼轉型。
假若有了疫苗,要如何分配?
而無論疫苗於何時何地研發成功,接下來的問題,亦將是「如何分配」。
美國「國防生產法」,等於社會主義救國?
美國總統杜林普援引「國防生產法」,要求通用電氣、3M 等私人企業生產呼吸機及口罩。有本地倡議型媒體稱英美「忽然共產」,並將此舉與社會主義相提並論。誠然,抗疫危急關頭,姓資姓社或屬次要,但動用「國防生產法」,真的代表美國正以社會主義救危嗎?
為拚小康,武漢復工不顧健康
人民健康重要,還是國家小康重要?中國似乎尚未打定主意。武漢封城逾月,全市活動停擺 —— 除了官方戰略產業。「日經亞洲評論」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國當局為提早實現電子產業自給自足,武漢當地有半導體及熒幕製造商暗中復工,甚至在檢疫措施上「通融」:有職員確診新型冠狀病毒,工廠亦無關閉消毒,僅將同更廠員隔離 14 日了事。
對中國孤注一擲的蘋果
蘋果公司旗下產品,大都印上「加州設計,中國製造」的標示。然而「華爾街日報」報道指,蘋果一直以來對「中國製造」過分依賴,加上最近武漢肺炎疫情的打擊,已令投資者感到不安。
中國工廠停產,英國零售商轉向本地自救?
自中國經濟轉型以來,靠低成本成功吸引了大量企業投資,尤其是服裝業,H&M、Zara、Forever 21 等品牌皆與中國工廠合作。但中國近來因疫情而關閉工廠,供應鏈阻斷,各個零售商不得不再次轉向本地生產商,尋找辦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