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

|共5篇|

在城市中與蜜蜂生活,英國的綠色生態巴士站

平日經過巴士站,你會否抬頭,看看車站頂有甚麼?英國近年建起多個特色巴士站,車站頂種花種草,讓人們在城市中和蜜蜂一起生活,提高牠們的生存機會,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創造更多可能,同時為城市降溫和減慢溫室效應。這個名為蜜蜂巴士站的計劃,未來更有可能擴展到其他國家。

【減排之戰】能源改革,先驅德國也需要18 年

近來世界各地氣候極端災害不斷,不少政府開始意識到氣候暖化的嚴重性。2019 年 G7 峰會上,七大工業國承諾,將會實施措施緩減地球暖化。但國家能源也關乎電力供應及經濟問題,改變並非一朝一夕。就連德國欲全面終止燃煤發電,也需時 18 年,耗資 400 億歐元。

【減排之戰】假 2 度之名,向 4 度進發

2015 年,各國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簽訂「巴黎氣候協議」(Paris Climate Agreement),同意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於攝氏 1.5 度內。於此,「1.5 度」便成為了眾環保示威者耳熟能詳的口號。但回顧過去 5 年,全球因地球暖化而氣候趨向極端,屢次發生各種史無前例的災難。觀察眾多數據和現象,專家發現人類幾乎不可能實現 1.5 度的宏願。

她發現溫室效應 卻被歷史抹掉

現今學界普遍認為,每日侵擾著現代人類生活的全球暖化,是由愛爾蘭物理學家 John Tyndall 於 1859 年首先證明,Tyndall 以北歐隨年歲逐漸融冰作例,推論出大氣變化與全球氣候有關。然而,當 Tyndall 獲得「溫室效應之父」的美名,比他早 3 年發表科學論文,同樣證明出溫室效應的女科學家 Eunice Foote,則因其性別,有意無意遭貶抑學術地位,被歷史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