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想到一幅「戴灰氈帽的自畫像」中的梵高會變成比卡超?今年是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成立的第 50 週年,為慶祝這別具意義的時刻,館方為全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日本 Pokémon 公司合作,推出 Pokémon X Van Gogh Museum 跨界聯名特展。
梵高
|共13篇|
【Soul Monday】審美由嬰幼兒開始
不少人認為長大才能建立個人美感,年紀太小理應不懂看畫。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那些能為成年人帶來愉悅的畫作,對嬰兒來說也更有吸引力。人的觀賞偏好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存在,一直延續到成年,像受成人喜歡的梵高畫作,也得到幼兒青睞。
為何氣候分子要針對藝術品?
近年,氣候社運人士針對藝術品的示威行動成為趨勢;關注氣候問題值得肯定,但覷準藝術品的原因,或者令人費解。
梵高早期賣出的畫
梵高要在逝世前最後幾年,才開始獲得當時的藝術界認可,生前售出的畫作就更加稀少;在其生前及死後一兩年買入其作品的人,今天看來實在獨具慧眼。研究梵高的專家 Martin Bailey 在 The Art Newspaper 的專欄,就介紹了截至梵高身後兩年,其中 12 幅售出的畫作。
梵高生前真的只賣出過一幅畫?
畢加索、達利、梵高皆是舉世知名的畫家,惟梵高在世大多時都默默無聞,比起前兩者或多一分慘淡。不過,研究梵高的藝術專家 Martin Bailey 撰文指,雖然梵高總是無法售出自己的藝術品,但他不得藝術機構青睞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在其生命最後幾年,至少在前衛派中,已開始獲得認可。
【短片】語文陶話廊:舊詞新義 ——「臨江仙」裡的梵高
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請來盧安迪分享他的新詞「臨江仙.過梵高耳」,解釋他如何以新材料入舊格律,透過中國文學的想像,重新解讀後印象派大師梵高的獨特畫風。
梵高與高更,其實不如想像中孤僻?
梵高和高更無疑是西方藝術史的傳奇,雖然被後世公認為才華橫溢,卻不為時人所賞識,經常被描繪為難以相處、遺世獨立的畫家。但有英國藝術史家卻反駁指,其實梵高和高更都不如後世想像的孤僻,他們除了惺惺相惜,在藝術圈和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緣。
方俊傑:「梵高.永恆之門」—— 送給梵高迷的禮物
一看導演的名字,就覺得一切很合理。Julian Schnabel 是紐約人,但不似一般紐約人。出道超過 20 年,才拍過 6 齣電影,已經很不美國。最著名的作品「潛水鐘與蝴蝶」,以癱瘓人士作主角,跟「梵高.永恆之門」其實如出一轍,都是鑽入主角的內心世界反反覆覆地描繪,希望觀眾能夠代入他們的所思所想,故事性不重要,更不要說甚麼戲劇性。
梵高「星夜」的靈感源自葛飾北齋?
梵高可堪稱西方藝術史上最知名畫家,「星夜(The Starry Night)」是其代表作,沒有謹遵寫實原則,這片星空的旋渦,被視為梵高心境的寫照。梵高專家 Martin Bailey 最近則大膽推斷,這些旋渦星雲的創作靈感,很可能是來自地球的另一端 —— 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裏」的滔天巨浪。
唐明:「至愛」梵高的理由
只有喜歡梵高是不需要講個人品味的,喜歡梵高不會令你顯得有型、品味獨特,審美趣味高深,像是激起內心深處的原始感應,喜歡梵高,通常是因為他本身,因為沒有一個人將自己的靈魂如此赤裸裸曝給全世界看。
「情謎梵高」:在斑斕畫布中留下最後一封信
「情謎梵高」早在籌備之初就相當轟動,作為電影史的首例,全片由過百名畫師參照梵高畫風人手繪製的 65,000 幅油畫剪接而成,既將這位荷蘭著名畫家的作品重現銀幕,亦引領觀眾回到 19 世紀,沿著油彩上的線索,追憶其短暫人生的最後時光。電影藉著一幕幕場景和角色對話,串連起梵高的傳世名畫,譬如著名的「夜間咖啡館」、「星夜」、「在亞爾的臥室」、「麥田群鴉」,還有包括電影主人公 Armand Roulin 在內的無數人像畫。梵高生前乏人問津,畫作豐盛卻只賣出一幅作品,在床榻離世時應該沒想過,星空和黑夜流轉百年之後,如今會有百多名畫師團隊,願意耗盡心力參照其筆跡模攀成一部電影。而梵高的一生,也成為無數藝術家的自況和自勉,那西去而旋轉的飛鳥,最終並不孤獨。
葛飾北齋與「神奈川沖浪裏」:現代藝術的起源
6 月 2 日,「神奈川沖浪裏」印刷版畫於香港以超出原估價 6 倍的高價 382 萬港元拍賣賣出,證明此名作在出版 200 年來藝術收藏價值有增無減。今日,即使你不是畫迷,也必定會對「神」有隱約印象,這全因「神」在現代藝術中佔舉足輕重的意義,更有評論者言:沒有「神」,就沒有馬奈梵高,也就沒有現代藝術。
梵高作品失而復得
兩幅 15 年前失竊的梵高作品終於完璧歸趙,重回阿姆斯特丹。這兩幅畫估值約 1 億美元,於去年一次緝毒行動中起獲,梵高博物館館長 Axel Rueger 稱這是博物館史上最特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