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世界仍有很多地方面對嚴重貧富懸殊問題。貧窮除了源於政府腐敗以及連串政策失當,也源於官商勾結、無良商人對普羅市民的種種剝削。英國老牌時事評論員麥金斯特利(Leo McKinstry)就在時事雜誌「旁觀者」撰文,揭示有些大企業在市民大眾的指責下,如何透過重新包裝貧窮問題,調整營銷策略和品牌定位。
數據
|共86篇|
古巴國產電話將面世,會是把雙面刃?
古巴政府正準備生產幾乎每個古巴人都想要的東西 —— 新款而便宜的手提電話。國產智能電話也許能讓數百萬買不起進口電話的國民,一圓隨時上網的夢想,但據網媒 Vice 報道,「國產」是雙面刃,因電話所使用的自家作業系統,不僅難以兼容所有外國應用程式,更可能成為政府的監控工具。
用 DNA 儲存數據更好?
目前,估計全球有約 1 萬億 GB 數碼資料(digital data);每日的電子郵件、照片、推文等其他數碼檔案,便增加約 250 萬 GB,當中大部分數據會儲存在不同的大型數據中心。要建立一個數據中心,可能需要佔用幾個足球場大的土地,加上維護,成本約 10 億美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正探索以其他形式—— DNA —— 儲存不斷增加的龐大數據。
現代統計學的優生學根源
現代社會講求科學實證,在各個專業範疇,例如公共衛生、政策制訂,以至一般市場營銷,都需要大量統計學知識。然而,如何演繹統計數據可以是一個政治問題,美國應用數學家 Aubrey Clayton 就撰文回顧現代統計學的優生學根源。
基建融資新法門:出售數據
如果規劃得宜,公路、大橋、水壩等基礎建設會大大推動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可是,基建造價普遍十分昂貴,風險投資極大,即使是歐美的發達經濟體亦時常要為基建融資大感煩惱。密芝根大學土木工程學教授 Peter Adriaens 就在彭博社撰文,提出出售數據可成為新的集資方式。
【不必教】灰熊天生就懂得懶惰
捨難取易是人類的天性,但原來留力這回事,灰熊也懂得。據「紐約時報」報道,一項研究最新研究發現,灰熊在野外活動時,偏向選擇平坦道路多於斜坡,而步速亦傾向徐緩,多於全速奔跑。
非洲成為 Google、Facebook 淘金新戰場
非洲網絡流量正在爆炸式增長 —— 變得更快、更密集、更本土化,這對當地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疫症大流行除了使網絡使用量急劇增加,亦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更吸引了全球的基建投資者。一場「淘金熱」已經開始。
非洲網絡要起飛,得先解決電力問題?
全球網絡公司也注意到,投資升級非洲的數碼基礎設施,可以讓它們降低當地用戶在這個基本上尚未開發的市場,使用其服務的成本。但是,這裡存在著明顯的地理不平等。
疫苗達 70% 有效率?先看看「誤差範圍」為實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數碼分析技術愈來愈發達,主流媒體也大搞數據新聞,量化研究成為很多學科的主流。我們閱讀政治和疫情新聞時,不時會看到各種似是而非的數字。然而,不少讀者甚至是記者,都不曾接受基本的統計學訓練,未必能理解數字背後的真正含意,其中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誤差範圍」(Margin of Error)。
擺脫監控資本主義,讓科技巨頭成為公共事業?
不止香港用家,全球都有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平台「搬家」的現象。假設大部分人今天成功擺脫某科技巨頭,守住個人私隱、言論自由平台,但如何確認假以時日,下一個受追捧的通訊軟件社交平台,不會長成另一頭壟斷行業、吞食數據,再用數據反芻物餵哺用家的怪物?民主合作組織總監 Thomas M. Hanna 及研究員 Michael Brennan 認為,讓科技巨頭成為接受監管的公共事業,或是解決方法。
全球貿易戰下,日本商業間諜成新威脅
由於中國政府推行「中國製造二○二五」高科技產業振興政策,在人工智能(AI)、半導體、生物科技等尖端科技領域上,與美國進行激烈的「高科技霸權」角力。其中官方與民間致力於一同貪婪汲取日、美、歐等外國企業技術,而且手段並不僅限企業併購或技術合作等正當方式。
伍常:The Social Dilemma 的一大警告
換句話說,有些公司賣服務,有些公司賣產品,但社交媒體賣的卻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在這個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時代,「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become a product」,就是那麼簡單。(等你還自以為是至高無上的「用家」,實在是笑話。)
抗疫戰下的監控經濟
武漢肺炎導致百業蕭條,但卻令少數人發大財,例如化驗商、生物科技商和監控工具商。近日有香港傳媒就報道,港府在沒有招標的情況下,向 3 間化驗所採購共 2 億元的檢測服務;政府還計劃推行全民檢測,引來不少民眾質疑 DNA 樣本會如何處理。有學者就指出,私隱和健康並非二元對立,人們亦應關注監控經濟(surveillance economies)的反民主特質。
以抗疫為由,為生物監控開綠燈
在全球瘟疫蔓延下,多國政府都利用監控技術防疫,但早有西方知識份子警惕,政府正利用緊急狀態的時機,大規模採集人民的生物特徵,包括是 DNA 序列資料,把監控範圍從人民的「皮外」滲透至「皮內」,恐怕使疫情淪為人類監控史的一道分水嶺。
【北愛衝突】只為真相,他靜靜地記錄數千名死者死因
Malcolm Sutton 並非生於北愛爾蘭,也不是歷史學專家。但這位英國男子在年輕時,不滿時任首相戴卓爾夫人將北愛衝突中絕大部分他殺事件,都歸咎於愛爾蘭共和軍。為了求真,他由 1984 年開始,花了數十年時間整理衝突期間喪生者的詳細資料。而這一切不為政治,只為了解死者真正死因。
陶傑:憑一個 APP「擁有」了兒童
美國認為,抖音還為中國政府收集全球下一代少年兒童的個人資料。果真「誰擁有了兒童,就擁有了未來?」還是更進一步,擁有全球的兒童,就擁有明日的全世界?
林喜兒:Upload 數碼天堂 —— 生人死人 stay connected
當 AI、VR、AR 的應用愈來愈普及,誰說不可能死而後生?人死後可以化成一堆數據被儲存下來,然後依靠 VR,AR 的技術繼續生活。生命何價,原來有數得計。
數據主導體育,贏的是球隊,輸的是觀眾?
近 10 年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中,球員三分球起手次數愈來愈多,命中率亦逐步提升,可歸功於數據分析有助增強球員投射技巧及準確度。有球迷認為這能令賽事更緊湊,但也有人認為整場球賽盡是遠距離投射,失卻傳統球員在籃底硬拼的扎實感。「華爾街日報」就專文探討以數據分析主導運動所帶來的問題。
追蹤草原鵰到伊朗後失聯,使研究項目破產?
失聯之後重新得到 Min 的消息,雖然令人高興,但收費比平時貴了 3 倍。慶幸的是 Min 一個星期前離開了伊朗,進入沙地阿拉伯,那裡的數據收費較便宜。
簽約上網,可獲 4K 電視是甚麼玩法?
據統計,2018 年印度網絡使用者佔國家總人口不足一半;網絡零售收入僅佔國家零售總收入的 2.9%,提高網絡覆蓋率成為了印度發展電訊經濟前的首要難題。CNN 報道,印度首富安巴尼旗下的電訊公司 Reliance Jio,推出「贈送 4K 電視」的新客戶簽約優惠,圖吸引更多人使用互聯網,藉此建立印度最大的網絡用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