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進化以來,至 2007 年多數人口才聚居於城市。人與自然的互動減少,對身心健康俱有影響。研究指出,僅是觀賞自然環境已有助改善唾液皮質醇水平、血壓和血流量;而多接觸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以提升免疫力。近年,專家更發現湖泊和河流等藍色空間,或比綠色空間更有益,於是結合海洋活動與治療,向全人類提倡「藍色健康」。
專注力
|共25篇|
茶里:放下手機的日子
當一直吸收各種資訊,卻沒有空間消化和思考時,大腦的判斷力就會愈來愈低,讓你更擺脫不了獲取資訊時的甜蜜回饋,形成一個死循環。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常常取笑的內容農場、標題黨會如此流行,就是因為它們的字夠大、資訊夠簡單、夠斷章取義,讓人們不用思考就自以為能學到東西,而對著真正有營養的長文,卻留一句「TLDR」(too long didn’t read)就滑走。
【*CUPodcast】盗竊與走路也能進入心流?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與不同專長的人士訪談,發現無論從事甚麼活動,要發生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都有共通條件;而心流作為中立的精神狀態,並不帶任何道德元素,連盗竊都可以產生心流,過度沉溺亦會影響生活。另外,心流活動不一定講求專業技術,即使簡單如走路,透過掌握環境與對自己的觀察,亦能成為心流活動。
【*CUPodcast】要達忘我境界,先要控制自己?
要改善生活品質,除了從改變外在環境的感官刺激著手,掌握自己的內心活動同樣重要。「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花了 25 年時間,鑽研心流背後的機制與心理。概括而言,想要進入心流狀態,首先要掌握意識,即自己的內在生活;要掌握意識,則要具備隨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篩選與個人目標符合的外在資訊。掌控內在生活,爾後才會理解心流狀態的機制。
腦霧:記性變差也與疫症有關?
武漢肺炎疫症踏入第二年,全人類生活方式大變,部分人連記性都變差,常會丟三忘四或是心不在焉,出現所謂「腦霧」(brain fog)的現象。由於當中不乏武肺病人,故被視為後遺症之一。但令人在意的是,不少「患者」從未確診,為何也會有此困擾?多名專家作出分析,並提供紓緩方法。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如何對抗外在誘因,利用協定預防分心?
要做到心無旁騖,「專注力協定」的作者尼爾.艾歐認為除了理解內在誘因及時間管理外,對抗外在誘因以及限制未來的自己同樣重要。智能手機作為一大分心源頭,用家可以為裝置內的應用程式重新排序,整理介面,以減少分心的可能;對部分人而言,利用預先承諾來協助自己達成目標,成效尤其顯著。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如何集中精力,為值得的事騰出時間?
「專注力協定」作者尼爾.艾歐(Nir Eyal)就量度行為是否對人生有助益而設計的十字模型,並從模型中得出鍛煉專注的四個步驟。
【*CUPodcast】專注力協定:設計上癮行為的史丹褔教授,教你自然而然變專注
與拖延一樣,分心同樣影響我們的生產力與學習能力。特別在智能電話面世後,現代人平均查看手機達 150 次之多,全面改變了人類行為。特別是社交媒體等程式的設計,令人特別容易上癮與分心,離應該做的正事愈來愈遠。由尼爾.艾歐(Nir Eya)所撰寫的「專注力協定」一書教人如何在資訊爆炸年代,訓練出心無旁騖的心智。
WFH 難專注?試試「工作健身室」
在家工作,失去辦公室應有的氣氛,自由度更高,卻也難以專心。有公司就設立「工作健身室」(work gyms),以鍛鍊遙距上班族的專注力,甚至讓員工出現「心流」,完全進入工作模式。
時間無處消磨?砌圖吧!
疫症下,行街?不了。串流影片?片單早已看完。足球籃球賽事?再無直播。在漫長的歲月,留守家中可以做甚麼?打開社交網站,球星、名人到小朋友正回歸基本步,以砌砌圖緩解隔離下的憂鬱苦悶。
Yondr 手機袋,專心上課的尤物?
現代生活人人手機不離手,尤其是從小就電話旁身的學生。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更發現,95% 的青年擁有手機,45% 的青年長時間上網,手機也因此成為學校教師頭痛的根源。最近,美國有幾所教育機構開始使用「Yondr」手機袋,在校園裡將手機密封,讓學生與手機分離。「衛報」就刊文分析使用這種手機袋的好壞。
重新投入工作:深度專注
工作時,我們都會依靠 Messenger 或 WhatsApp 等即時通訊軟件和同事溝通。聊天視窗和工作不斷切換,看似高效率,其實每一次分心,就要花更多時間重新投入工作。英國廣播電公司(BBC)專文指出,這是大部分公司所面臨的難題。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兼作家 Cal New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深度專注」的概念,即工作時不一心多用,專心於一項工作至完成為止。
請教中世紀修道士:如何保持專注?
在數碼資訊氾濫的年代,只要智能手機在手,便可隨時隨地接通世界,如何專心致志似乎成為時代課題。其實早在千多年前的歐洲中世紀,深居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同樣要為抵抗外界誘惑苦惱,他們為專心修行和學習而扭盡六壬,箇中是否有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影相如何改變記憶和情緒?
我們都知道科技便利容易使大腦,包括記憶,產生惰性。資訊泛濫使人善忘,濫用導航軟件令人倒退成路痴。最近一個研究邀請近 400 人參與實驗,發現旅遊影相,分散注意力,使人抽離當下,最終削弱回憶。不單拍照影響記憶,另有實驗指,太常分享相片,更會改變當事人的記憶視點,剝離親身感受。
致熱衷加班的你:做得少才有好表現
Morten Hansen 作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管理學教授,致力尋找促進工作表現更好的因素。為此,他研究多達 5,000 人,從工廠的車間工人到企業的高級經理,希望找出造成工作表現有異的原因。惟他沒想到:「工作表現最好的人,他們都做得很少。」他發現工作時間長一點,確能提升表現,但只限於一週 50 小時左右。超時以後,質量只會下降甚至惡化。但光是少做一點,當然無法令你突飛猛進。Hansen 從其新書精選 6 條法則,讓你學以致用,在職場步步高升。
EQ 之父:要孩子控制情緒,注意力是關鍵!
「EQ 之父」當代領導學大師丹尼爾.高曼,近年來卻將重心從企業轉向學校教育。「我們正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生存環境,」高曼指出,這一代孩子在一個人類有史以來充滿最多讓人分心事物的環境中長大,注意力愈來愈弱。跟他一樣憂心的,還有寫出當代管理學聖經「第五項修煉」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他們兩人合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腦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與組織管理學等跨領域知識彙整在一起,歸納出幾大未來教育新焦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叫做「專注」。
選擇錯誤和困難,關鍵在專注力?
厭倦思考時,很容易在工作上做錯決定。在 2017 年個人分析服務平台一項超過 2.25 億小時的工作時間數據分析中,發現普遍用戶每天在工作期間,切換工作超過 300 次。想法切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專注,而且每一次轉換都會稍微影響我們的意志力。 最終,我們會遇上所謂的「決策疲勞」,做出奇差的決定。為免出現這些問題,就要思考導致決策疲勞的因素,並用方法保護注意力和意志力。
最佳辦公背景音樂:遊戲配樂?
若問專心工作時應否聽歌,反應大概言人人殊,不過科普記者 Sara Chodosh 就大力推薦工作時聽遊戲配樂。為甚麼?難道不怕遊戲音樂令人心猿意馬?事實恰恰相反,研究指,遊戲配樂本就旨在刺激聽者感官,使其全情投入不分心,即使放於工作或學習,也能提高工作動力,保持專注。因此說,遊戲配樂選得好,工作更專注。
電話屏幕變灰,能戒手機癮?
Nellie Bowles 作為「紐約時報」科技及互聯網文化的記者,在公在私也是「手機奴」一名,終日機不離手,兩眼長盯屏幕。當然,她和你我一樣,想要擺脫手機,卻總難敵心癮。只是幾經掙扎,她最近孤注一擲,效法科技道德學家 Tristan Harris 等一小撮人,對手機動些手腳 —— 將電話屏幕變灰。他們認為把畫面從彩色變成黑白,能減少屏幕引起的刺激。你說聽來有點無稽?Bowles 試了數天卻已直言:「手機屏幕灰了,我的心情好了。」灰屏何以有此神奇功效?
「不斷查電話」這回事,織織毛冷就好了
數碼過勞(Digital overload)現象,困擾著很多需要日夜對著智能裝置工作或學習的人,諸君可能試過很多解脫方式,譬如一邊工作一邊聽古典音樂,在電腦旁邊放一杯熱咖啡,或是定時轉換坐姿,但一般都不奏效。針織被視為對抗數碼過勞(Digital overload)的天然良方,因為織毛冷的過程可以淡化這些衝動。對於每 3 分鐘就要看一次社交網站,動不動就每個視窗都望一眼,害怕錯過任何即時訊息的用家,織毛冷能製造良好的自律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