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存取能讓最新研究成果走入公眾,推進科學發展,為創新活動鋪平道路。對於學者而言,開放存取的文章能夠接觸更多讀者,自然也可增加引文數量。更重要是,當傳媒、公民領袖和政策倡議者都可以輕易獲取研究資料,會有助學者把研究化為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學術期刊
|共6篇|
26 年來,「刺針」如何漸漸失去公信?
1823 年創刊的期刊「刺針」(Lancet),在醫學學術界享有權威地位,人們自然期望當中刊載的論文專業、可信。去年著書探討科學研究領域造假現象的蘇格蘭心理學家 Stuart Ritchie,最近就在雜誌「旁觀者」(The Spectator)撰文質疑「刺針」失信。
新學術期刊誕生:誓要復興阿拉伯哲學?
學術期刊讓學者發佈最新研究,是重要的知識生產及傳遞平台。在頂級期刊刊登的文章都要經過嚴格同儕審查,以確保權威性。可是絕大部分一流期刊都以英文為主,而且只集中於歐美的研究。近日,沙特阿拉伯學者就希望罷脫歐美中心的研究進程,推出一份新的哲學期刊,誓要復興阿拉伯哲學發展。
不滿學術期刊濫收費用,加州大學帶頭停訂
旗下擁有 2,500 份學術期刊的著名出版商 Elsevier,過去一直奉行雙向收費制度,早已惡名昭彰。加洲大學和 Elsevier 展開了長達數個月的議價談判,校方期望只需要單向付費,至少能減少出版或訂閱費用的其中一筆。惟最終談判破裂,加洲大學毅然放棄訂閱 Elsevier 每年價值 1,000 萬美元的學術期刊。
知識傳遞
“Science is not a goal in itself. Just as art is only art once it is seen, knowledge only becomes knowledge once it is shared.”
– Sander Dekker, Dutch State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科學本身並非一個目標 ── 正如只有被欣賞的藝術才是藝術,知識只有被傳遞過,才算知識。
– 戴先德(荷蘭教科文部次長)
非法學術期刊網是俠盜還是賊匪?
2011 年,科技奇才 Aaron Swartz 從期刊網上圖書館 JSTOR 上解放了 500 萬份原本需要付費的學術論文,供人免費下載,普及知識予眾生,然而他亦因此舉被起訴,面臨判監,他寧死不屈,以自殺換來至死的自由。雖然他的學術革命以失敗告終,但人們對要求「知識回歸大眾」的呼聲愈演愈烈 —— 根據最新研究,非法學術期刊網 Sci-Hub 有可能實現將知識從金錢中解放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