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驗室猴子短缺問題早已出現,3 年多的疫情更令問題加劇,疾病相關研究因此大為受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缺乏猴子已威脅到當地應對未來公共衛生災難的能力。
大流行
|共25篇|
復常以後:3 年疫情,成過眼雲煙?
封關、搶口罩、搶購廁紙、在家工作、Staycation、六點後無堂食、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 3 年疫情步入尾聲,這些經歷似乎沒想像般刻骨。有别於醫護人員、長新冠病患或親友染疫身亡的人,我們或已開始忘記大流行歲月。專家相信,這種善忘乃人腦的機制使然。
COVID 令更多女孩性早熟?
女孩通常在 8 至 13 歲之間開始進入青春期,早於 8 歲便可視為性早熟。2017 年一項全球研究顯示,每 5,000 至 1 萬名兒童中,只有 1 人在 8 歲前進入青春期。不過,女孩性早熟的數字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開始攀升。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經歷世紀疫症後,性格也改變?
過往有證據顯示,在生活中遇上帶來嚴重壓力或創傷的重大事件,可能會導致性格快速轉變。近日更有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歷近 3 年世紀疫症後,接受能力、盡責的程度均有所減少。愛爾蘭皇家外科醫學院(RCSI University)正面心理學及健康中心高級講師 Jolanta Burke 近日在網媒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性格改變如何影響幸福感。
家長心態改變,美國學生掀重讀潮
留級往往被父母視為「羞家」,教育專家亦憂慮會對學童的社交及學業造成影響。但據美聯社分析,在美國 26 個提供最近一年數據的州份當中,多達 22 個州及華盛頓特區均見重讀學生激增,在南卡羅萊納州、西維珍尼亞州和特拉華州,留級人數甚至翻倍。這麼多家長改變心態,要求讓子女留級,幕後推手正是疫症大流行。
大流行與氣候變化有關?
現今可說是全球病毒傳播的黃金時期。估計現時有 4 萬種病毒潛伏於哺乳動物體內,其中 4 分之 1 有可能感染人類。但隨著氣候變化迫使動物遷移至新的棲息地,許多從未共存的動物聚居,病毒就有機會溢出到陌生的宿主,最終傳染人類。
被背叛又覺羞愧:前線醫護遭受的道德傷害
全球疫情多番起伏,醫生、護士及應急人員等,始終冒著染疫風險,在物資緊絀的現場奮力搶救病患,背後的貢獻和犧牲無異於衛國士兵。近日一份美國研究指出,前線醫護在大流行初期,被迫對患者實施醫療資源配給,卻見其他人無視安全措施,因而受到的「道德傷害」,相當於退伍軍人的精神創傷。
疫情結束還是持續,誰說了算?
2020 年 3 月 11 日,世衛組織宣佈 Covid-19 全球大流行,事隔至今兩年,很多人問疫情甚麼時候結束。有人認為這是科學家或政府的決定,有歷史學家卻指出,最終話事權其實是在民眾手上。
【Soul Monday】準備回歸的聖誕老人
去年,美國職業聖誕老人只能用虛擬方式到訪各家各戶,今年終於可以回歸現實,逐家逐戶拜訪期待已久的小朋友,聖誕老人學校的入學人數也因此增加。學員不僅會學習如何在普天同慶的日子為孩子送上快樂,更會探討如何為受困孩子分憂。
【難以清零】葡萄牙如何與「風土病」並存?
據「彭博」日前報道,亞洲證券業暨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去信財政局司長陳茂波,呼籲港府接受與病毒共存,以免嚴厲的防疫措施對金融中心地位造成損害。事實上,多國已明言確診個案清零並不可能,像葡萄牙今年較早時候遭變種病毒蹂躪,直到目前每天仍有數百宗新增病例,但該國最近選擇解除多項防疫限制,務求令國家能逐步恢復正常,將視 Covid-19 為風土病,與之並存。
如何令疫苗生產更靈活?
當 COVID-19 首現時,各國政府對基本醫療物資不足的問題束手無策。而今年,印度、美國、歐盟等國有了疫苗生產設備後,祭出出口管制,要優先為國民接種。
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製藥界考慮改用 IKEA 模式
經歷了超過二十個月的 COVID-19 震撼,各國政府已認知到,單獨行動無法對抗大流行病,應預先備戰、與盟友合作,以確保全面的疫苗和藥物供應來源。
陶傑:中港政府為何都先將話說死?
抗疫的方式,不只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還是政治性格或基因的變奏。
【圖解】台灣 H1N1 疫苗接種計劃
世界衛生組織對上一次宣佈「全球大流行」是在 2009 年。當年,新型流感病毒 H1N1 首先在墨西哥出現,隨後迅速在全球傳播。6 月,世衛宣佈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此前一個月,台灣在出現首宗境外傳入病例後,與應對武漢肺炎一樣迅速採取防疫措施,獲得國際肯定;而在推廣疫苗接種計劃方面,則同樣面臨挑戰。
疫症:硬漢如海明威也怕得要命
今年較早時候,網上曾流傳「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在 1918 年流感大流行寫下的信件,內容提到海明威無視「社交距離」:「此時,要避免到公共場所,確是令人非常沮喪。即使是酒吧也得避免,我也是這樣告訴海明威,但他還是往我肚子打了一拳,我問他有否洗手,他說沒有。他就是那種會拒絕遵守規則的人,就是這樣。為甚麼?他認為這種病毒只是流感而已。」信件最後證實是美國小說家 Nick Farriella 摹寫,有此想法,或因為世人都認定海明威是硬漢,既愛鬧事,也愛說謊,就恰似現今疫下拒絕遵受防護規則的人,但事實又是否如此?
抗疫生活令人變得笨手笨腳?
Amanda Mull 生活於紐約,在雜誌「大西洋」撰寫健康相關文章,當地疫情最為嚴峻之時,一直居家工作抗疫。但她慢慢發現,自己變得笨手笨腳了,多番摔壞、打翻和撞到東西,包括手機屏幕、無數罐梳打水,還有打開雪櫃時「滑」出來的剩菜。
【多重研究】2021 年後,仍有疫情嗎?
武漢肺炎大流行持續超過半年,由輕視疫情、恐懼、緊張到開始產生「抗疫疲勞」,然後疫情再度爆發,反反覆覆。疫情到底何時了?「自然」期刊專題報道,科學家預測此冠狀病毒將會長期存在,疫情至 2021 年仍難完結,而遏制關鍵則在於人體對其免疫力的長短。
Moyashi:復活之日 —— 完了吧,如無意外
「復活之日」是一部悲劇,因為人類文明都毀滅了,但同時是一部勵志劇,因為人類在「攬炒」後重生,文明的種子在結局復活。如此一來,這個病毒殺光人類的故事或者不算太壞。
流感與戰爭下,美國音樂界如何再出發
表演場地關閉、人人不願外出,武漢肺炎重創各地藝文界已是不爭事實。以史為鑑,西班牙流感在 1918 年肆虐的日子,業界如何應對?回顧當時美國音樂圈的情況,疫情對音樂界日常運作的影響出奇地小。雖然死亡陰霾觸手可及,業界發展卻依舊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