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美酒可謂中國古代文人最喜歡使用的意象,在李白和蘇東坡妙筆下,邀月對飲解愁、用月光角度映照自己孤獨身影,構思奇特。今集「陶話廊」,陶傑與大家品味千古名作「月下獨酌」和「水調歌頭」。
古文
|共7篇|
【短片】語文陶話廊:蘇軾也寫不出的傲氣 清代狂士龔自珍
相對唐宋詩詞,世人較少談及清代的作品。這個末代王朝其實出過不少著名詞家,作品豐盛,其中,陶傑最欣賞的是才子龔自珍。龔自珍生於乾隆年間,經歷嘉慶、道光三代,見證國運由盛轉衰,以其精妙的文辭刻畫感時憂國之情。今集「陶話廊」,陶傑就與大家品味這位奇才早年的詞作,看看他筆下的西湖如何有別於歷代文人,展露蘇東坡也寫不出的少年傲氣。
【短片】語文陶話廊:「聲聲慢」敗筆在於太多愁?
經歷靖康之變,在國破家亡、丈夫病逝的打擊下,一代女詞人李清照寫出了充滿愁意的作品「聲聲慢」。陶傑怎樣看這當今學生必讀、被引用再引用的千古名篇?
【短片】語文陶話廊:以蟹為喻
學古文的題目,不一定要離生活千百萬丈,也可以就地取材。在秋風起的日子,陶傑以「紅樓夢」中兩首「螃蟹詠」,分別說出建制和非建制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短片】古文沒問題 問題在古文教育
開學了,本年度香港的 DSE 中文科,重新加入 12 篇文言文範文;大陸新版的教科書,也大增文言文篇章;惟那邊廂的台灣,教育部最近建議削減古文課文,高中教材的文言文比例從現時 55% 降至 30%,引發台灣學界爭議,媒體批評課程改革背棄文化遺產。
到底文言文中文學習上,應如何定位?有人說文言文不是「我手寫我口」,學之無味;亦有言論指學生中文水平下降,全因沒有文言文訓練,棄之可惜。陳茻卻指出,文言文在課程比例的多寡,絕非討論的重點,而是我們放棄典籍的解說權,把古時的注解奉為圭臬。
【短片】語文陶話廊:木蘭辭是低質古文
「木蘭辭」可說是兒時回憶,但被陶傑評為低質古文,不宜仿傚。故此他推薦了數篇高質古文,更說古文不 Out, 關鍵在教法而已。
【短片】語文陶話廊:讀唐詩 學電影?
要學古文,入門級別可以先讀讀唐詩,原來還可以用來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