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

|共15篇|

蘇二:領導災難系列(二)—— 「勝上癮」的庸才

她其實就是最經典的庸才領導,再不撤換,等於把香港推向死亡的深淵。歷任特首中,何以林鄭的破壞力是核彈級?因為她的精英主義心態最嚴重,自以為是全香港最打得,但實質能力平庸到不行,理想與現實之間落差大,所作決定便會帶來災難級後果。

加泰隆尼亞海嘯抗爭 —— 香港輸出 Be Water 抗爭模式

加泰隆尼亞自 9 月發起的組織「民主海嘯」,號召大規模和平及公民抗命行動,以捍衛加泰的自由。判決後,示威者迅速在當地廣場及街道聚集,封鎖交通,隨後前往巴塞隆拿的埃爾普拉特機場。驟聽起來,與香港近期的抗爭模式是否有相似之處?不僅如此,有年輕示威者更高呼:We’re going to do a Hong Kong!

中國式愛國心從何而來?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 Yifu Dong 早前在「華盛頓郵報」的評論寫道:「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公民,丟臉地站在北京政府一方對付香港。」最令作者震驚的是,世界各地的中國大陸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組織起來捍衛北京的言論:「大量生活於擁有自由、民主和政治權利社會的海外華人,選擇站在北京政府一方,但上述這些權利在中國卻近乎不存在。」這些生活在自由國度的中國式愛國心到底是從何而來?

左翼民粹主義對香港的啟示

比利時政治哲學家墨菲(Chantal Mouffe)新作「寫給左翼民粹主義」中譯本近日付梓,書中聚焦西歐後民主「競勝」(agonistic)策略,討論建基於民主體制之上,主題與前設表面上迥異於香港語境,不過正如墨菲自言,本書重點在於戰略論述,特別是如何建構人民、塑造統識(hegemony)以及號召基進化民主,釐清有關民粹的種種概念,相信對香港民主運動不無啟發。

鎮壓烏克蘭示威:政府僱用犯罪分子鬥人民

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持續兩個月之時,示威者仍未得到任何成果。一方面群眾嘗試更激進的衝擊,另一方面警察繼續鎮壓和暴打示威者。一些烏克蘭人更指出,當時政府還有額外僱用「打手」,執行更暴力的行動,烏克蘭人稱他們做 Titushki。

暴力:一種情境互動的結果

「暴力就是暴力」,在過去個多月,由 6 月 12 日警察開槍鎮壓示威者、7 月 1 日示威者衝擊立法會、7 月 7 日的旺角黑夜,甚至出現九龍灣大漢連揮 13 拳,香港充斥所謂「暴動」、「暴徒」。港人對暴力的意思似乎了然於胸,只是在現實中,暴力的出現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美國社會學家 Randall Collins 的「暴力(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以微觀、社會學的方法,研究暴力如何在社會發生,啟發讀者去了解各種暴力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