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部電影,就像坐在紅色 SAAB 老車搖搖曳曳地看一段人生的風景,遇上一些人與事,觸碰你過往的痛處,導致結痂的傷口重見天日,你會選擇一往無前還是混沌而過?而我想說的是,電影可以如此好看,有一定長度卻不覺漫長,全賴一種說話的藝術。
個性
|共6篇|
茶里:長大後才學會的坦率
坦率並不是一種技巧,它是一種反映你內心想法的存在。真誠的人會考慮對方的心情,心中充滿善意;但內心充滿惡意、見不得別人好的人,講的話只有真,沒有誠,往往都會傷害到他人。
曾詩敏:小孩子的氣度
三歲定八十,我們長成甚麼人,往往跟原生家庭和教育有莫大關係。面對批評、過失或事與願違,我們都需要有容人和納己的氣度,才可重整陣腳再出發。別以為小孩子不需要這些東西,也別以為他們不會懂;今日一個小行為,可能已是他們未來的某種雛形。
【展覽】Thinking through Making —— 黃影嫦的陶藝之道
陶瓷於窯內高溫燒製而成形,既然原材料為泥,最後展現的藝術形態又豈止於杯、碟、甚至青花瓷呢?陶藝家 Ying Wong(黃影嫦)把自己的意識延伸,因應每種泥的「個性」,以順應自然的理念及當刻的思緒,讓情感流露並創作。作品反映其所思所感,與展覽之名 Thinking through Making 互相呼應。這個假日,何不前往物器堂感受其思想的流動?
【通才指南】如何像愛因斯坦一樣……演奏?
有研究發現,得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能歌善舞比例是沒得獎同行的 25 倍、創作藝術機會高出 17 倍、寫詩比例高 12 倍、會演奏音樂比例高 4 倍,愛因斯坦和達文西正是精通文藝與數理的鳳毛麟角。究竟是甚麼特質讓他們文理全才?跨領域的學習如何相得益彰,全面發揮人類的潛能?
夕立:「空氣」與「個性」—— 談日本人的交流強迫症
這些交流中的小習慣,以及在言談中生成的「個性」,都是為了在很多話都不能直說的日本社會中,作為人與人之間「擬似交流」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