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喜歡跟新加坡比較,新加坡明年又將領先香港一步,為全球頭幾個完全不用護照過境的機場。從 2024 年初開始,新加坡樟宜機場將啟用自動邊境檢查站,旅客僅靠生物識別數據即可過關。究竟這項智能機場的自動流程,是否預告實體護照將會消失?這種收集生物識別數據的世界冠軍,又是否存在甚麼安全隱患?
個人私隱
|共44篇|
歐盟數碼新法到來,誰受影響?
歐盟推出的「數碼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DSA)經已生效,旨在確保網絡安全和用戶個人私隱,並阻止散播非法或有害內容。目前 Google、Facebook、TikTok 和其他在歐洲營運的大型科技公司已實施 DSA,如有違規可能面臨數十億美元罰款。
【我推的孩子「真人版」】受私生飯困擾的偶像
日本二人偶像組合「最終未來少女」 23 歲成員藤咲凪日前自爆是單親媽媽,育有兩名子女。藤咲被指為動漫「我推的孩子」真人版,故事中的角色星野愛是隱瞞未婚生子的年輕偶像,最終被瘋狂歌迷上門殺害。現實中,藤咲則是受到專挖掘偶像私隱的瘋狂支持者滋擾,才決定公開離婚並已生子一事。
【反烏托邦?】掃瞄眼球兌換的加密幣,為何招惹多國調查?
由 OpenAI 行政總裁 Sam Altman 共同創立的加密貨幣「世界幣」(Worldcoin)上月面世,號稱可實現「全球基本收入」的烏托邦願景,卻收集用戶的虹膜生物特徵,至今集得超過 223 萬人口資料。由於計劃存在眾多私隱爭議,最少 5 個國家立案介入調查,不禁令人懷疑在烏托邦願景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反烏托邦惡夢。
環境 DNA:既可破案,亦成冤案?
存在於環境的 DNA(eDNA)有助科學家更了解物種基因,以準確進行保育工作,但最近有研究表示,這種工具亦可收集有關人口及個人的資訊。有法律學者擔心,在環境中收集人類 DNA 的能力若不受監管,恐會有利於種族迫害,或被誤用造成冤案。
【圖解】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 —— 手機資訊安全隱患
熱播的韓國 Netflix 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中,少女掉了手機後尋回,卻不知自己已被壞人盯上,在她的手機做了手腳,監控生活一舉一動!這是驚悚電影的橋段,但在現實世界,透過手機竊取一個人大量的私密資料,其實比戲劇情節還要輕易。這理應更讓人懼怕,只是為何每天把手機捧在手心的人們,大多不以為然?
Moyashi:你的原稿含有違法訊息
在網絡已經發展成無處不在的今天,檔案不再需要在本地儲存,連作業系統運作都可以雲端處理。不過當所有資料都交出去後,就會衍生私隱的問題 —— 你不知道系統會不會審查自己的資料。
追蹤俄軍戰犯的人臉識別技術,為何惹爭議?
俄烏戰爭為史上首次把 AI 人臉識別技術應用於戰場,既協助認領遺體,亦追蹤戰犯身份。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專家 Felipe Romero Moreno 卻警告,免費提供技術的 Clearview AI 公司,以收集 1,000 億張人臉為目標,推銷予各地執法部門,早在世界各地鬧出私隱爭議。
以人工智能模擬死者言行,是否道德?
在早前熱播的香港電視劇「IT 狗」中,人工智能能夠逼真模擬死者,持續與生者對話。原來現實中確有類似的聊天機械人,但由於人工智能讀取了死者大量個人數據,最終引起連串道德爭議,該聊天機械人最終被迫停運。加泰隆尼亞公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Sara Suárez-Gonzalo 就分析背後的多重道德隱患。
加拿大反疫苗令的示威者,正面對網民的起底攻擊
加拿大政府強制美加跨境司機接種疫苗,惹來業界和部分民眾不滿,在 1 月初,有人組成「自由車隊」(Freedom Convoy 2022),以卡車癱瘓首都渥太華的要道,示威蔓延到多倫多、魁北克市和卡加利等主要城市,以及通往美國的大使橋。目前,除了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動用強硬的「緊急法」,該批示威者還正面對網民的起底攻擊。
NFT 不只是藝術,還可應用在醫療保健?
NFT 藝術市場交易暢旺,不少藝人也從中賺大錢,惹來不少爭議,但其實 NFT 不只是生財工具。美國貝勒醫學院最新論文提出,NFT 其實可用以保障病人私隱,防止個人健康數據外洩,或未經同意轉售予其他機構,有初創企業正在探索其可能。
安心出行(新加坡版),如何為高科技監控開路?
港府近日又絞盡腦汁要市民安裝「安心出行」,但普羅市民就是不敢安心;相比之下,新加坡人普遍都輕易就範,就算警方被揭可查閱數據,最終仍沒有引起太大爭議。獨立記者韓俐穎(Kirsten Han)文章便分析,事件一再反映新加坡私隱意識薄弱,在疫情爆發前,高科技監控就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陶傑:Reset 進入「刷臉」大時代
「大數據暴政」(Digital Tyranny),勢將成為「後杜林普時代」,西方尤其是歐洲警剔的「1984」類型話題。諷刺的是:美中兩國正在展開爭奪「1984」冠軍的競賽,尤甚於展開核競賽。
擺脫監控資本主義,讓科技巨頭成為公共事業?
不止香港用家,全球都有即時通訊軟件及社交平台「搬家」的現象。假設大部分人今天成功擺脫某科技巨頭,守住個人私隱、言論自由平台,但如何確認假以時日,下一個受追捧的通訊軟件社交平台,不會長成另一頭壟斷行業、吞食數據,再用數據反芻物餵哺用家的怪物?民主合作組織總監 Thomas M. Hanna 及研究員 Michael Brennan 認為,讓科技巨頭成為接受監管的公共事業,或是解決方法。
老大哥看著你:為何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
11 月,政府推出港版健康碼「安心出行」,程式會涉及用家的行程資料;12 月 16 日,蘋果日報獨家報道,中資機構貓眼娛樂「賤價」奪康文署票務系統標書,市民將來如要買飛參加文娛活動,個人資料如信用卡,便要經過中資系統。近年無論專制抑或是民主國家,數據監控問題都受學者和媒體熱切關注,可是多年來全球反監控運動依然疲弱,成功案件寥寥無幾,有學者就分析背後成因。
【FB 拆件?】超出「反壟斷法」所能的科網巨頭
美國政府及 48 個州份控告 Facebook 違反「反壟斷法」,指 Facebook 通過收購 Instagram 及 WhatsApp,排除了自己在數碼市場的潛在強大競爭對手,同時使 Facebook 能手握用戶數據,增加廣告收入,進而減少市場上的社交平台選擇。為美國自由主義社論雜誌「新共和」撰寫科技及國家安全題材文章的特約作家 Jacob Silverman 提醒,科網巨頭除了壟斷,其掌握的用戶數據所產生的問題或影響,並非反壟斷法所能解決。
安心出行?表列比較各地的健康追蹤程式
政府在 11 月 16 日推出自行研發的應用程式「安心出行」,讓市民記錄到訪不同場地的時間,如到過出現確診個案的地方,就會發出防疫建議。直到 20 日,已有 1.2 萬個公私營場所參加「安心出行」計劃;特首林鄭月娥透露可能會強制巿民進出這些場所時必須使用「安心出行」。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程式,有學者就質疑這些程式成效一般,又牽涉私隱爭議。
伍常:The Social Dilemma 的一大警告
換句話說,有些公司賣服務,有些公司賣產品,但社交媒體賣的卻是用戶的個人資料。在這個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的時代,「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 then you become a product」,就是那麼簡單。(等你還自以為是至高無上的「用家」,實在是笑話。)
不只享樂:充滿歧視的 Tik Tok 世界
Tik Tok 風靡全球,卻問題叢生,又因應中國的「國家情報法」,產生用戶私隱隱憂。今年 6 月,印度正式以國家安全為由把 Tik Tok 下架,美國也警告 Tik Tok 要賣盤,否則被禁。其實除了國家安全問題,Tik Tok 的「影子禁令」(Shadow Banning)政策,也被指充滿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
法外懲罰「網絡監獄」
韓國近年爆出多宗令人髮指的性罪行,但犯人未獲重判,造成全國共憤。7 月初,有匿名人士開設喻為「網絡監獄」的網站,公開被指涉及性罪行、謀殺及虐兒等案件卻獲輕罰的惡犯身分,聲言要代法庭伸張正義。但隨著一名大學生被曝露個人資料後自殺身亡,「網絡監獄」的存在再度引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