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共41篇|

納粹德國東擴的偽地理學:生存空間理論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歐洲多國發動侵略戰爭,幾乎吞併整個西歐。戰事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展開東面戰線。知名德國史學家 Jeremy Noakes 就分析納粹主義其中一個重要概念「生存空間」(Lebensraum),如何驅使希特拉毅然東進,最後招致敗亡。

我們都回不了去:一個歐洲人的盛世記憶

今天是「人類群星閃耀時」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自殺身亡 80 周年。他是德語世界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經歷過 19 世紀末的歐洲太平盛世,自信樂觀地憧憬過人類將來,卻接連歷經兩場世界大戰,遭遇極權迫害而流亡海外,也見證自由心靈如何屈從國家意志。其臨終遺作「昨日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Die Welt von Gestern: Erinnerungen eines Europäers),就為文明盛極而衰留下最後見證。

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刺殺浪潮

有社會科學研究指出,當一個地方缺乏公平政治競爭,人民意識形態走向兩極化,缺乏互信和政治共識,政制的認受性破產,就更有可能出現刺殺事件。1914 年爆發的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痛的戰爭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造成的矛盾已經難以消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國也曾出現刺殺浪潮。

戰火中的香港:第一次世界大戰篇

談到香港戰爭史,民間會更多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華洋軍民齊心抗日的故事,每年和平紀念日和香港重光日,都會有市民發起活動悼念護港烈士。在此之前,香港其實也經歷過很多場難關。上世紀 10 年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香港雖然沒有直接被襲擊,但就有軍民參與戰事。

價格危機的產物:錯誤的食物金字塔

過去人們若要保持健康,就會倚賴學校和健康檢查服務常提及的「食物金字塔」—— 每天膳食以穀類為主,多吃蔬果,進食適量肉、魚、蛋和奶,減少油鹽糖。但到今時今日,人們的健康意識愈來愈強,也了解到更多營養學知識,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也分很多種,不能像食物金字塔般一概而論。而其實這種「錯誤」的營養指南,乃源於 1970 年代的價格危機。

被希特拉稱為「雜種」的成就

1993 年,歐盟成立以來,全球政治局勢掀起翻天覆地的改變,令歐洲各國得以發揮更大國際影響力。英國脫歐以後,歐盟今天依然有 27 個成員國,經濟規模僅次中美。其實歐洲一體化運動,其中一個源頭可追溯至上世紀 20 年代,當中主要推手是日奧混血兒康登霍維・凱勒奇(Richard von Coudenhove-Kalergi)。

在護城河跳水:西班牙流感下的安特衛普奧運會

原定於 2020 年夏天舉辦的東京奧運,因為疫情問題一拖再拖,終於會在今年 7 月 23 日揭幕。恰巧在 100 年前,西班牙流感正肆虐全球,1920 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的籌備工作亦遇上各種阻滯。澳洲麥覺理大學體育史學家 Keith Rathbone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還原當時的情況。

德國安全套,如何成就俄國共產革命

1917 年,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建立全球第一個共產政權:蘇聯。蘇聯及後成立共產國際,向世界各地輸出共產主義革命,包括協助成立中國共產黨,影響深遠至今。其實俄國共產革命的背後,有賴當時正與沙俄在一戰交鋒的德國人幫忙,而知名英國歷史學家 Catherine Merridale 就指出,德國安全套是俄國革命家的重要資金來源。

小灰:現代軍章發展簡史(由美國內戰到二戰)

早在中世紀歐洲,貴族的侍從或麾下都會在左臂或左胸配戴一個小型的侍從配章(Livery badges),以表示自己所臣屬的領主勢力。侍從配章有別於出現在盾牌或戰袍上的家族紋章(Coat of arms),它的設計相對簡單,可以說是現在軍章的雛型。

【*CUPodcast】一戰難民的褔音:無國籍的南森護照

一次大戰後,歐洲國家除了需要遣返剩餘士兵與戰俘外,還有更棘手的難民問題尚待處理。國際聯盟的高級專員、來自挪威的探險家弗里德約夫.南森就負責難民問題,並首創無國籍的「南森護照」,讓無證人士通行各國尋找工作,在當時被譽為超凡的處理手法。

【*CUPodcast】國際護照的誕生

自古以來,有人聚居,就難免發生衝突及戰爭。國與國之間當然不希望戰火不斷,因此衍生出和平談判;外交使官前往他國談判,會先由交涉國雙方簽訂安全通行證,以確保差使的人身安全。然而政權交替之間,安全通行證卻演變為國王管制人口的手段。後來,加上工業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因素,歐洲人口流動變得更為頻繁,到了 1920 年代,各國不得不公開討論護照、海關手續等問題。1929 年,國際護照的統一面貌終於出現。

一場疾病改變世界: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故事

武漢肺炎席捲全球,連美國總統杜林普也染疫。2020 年全球政局風起雲湧,早在 3 月時,杜林普就稱自己為「戰時總統」。現時政局,令人想起在 1919 年,全球剛剛走出一戰陰霾,卻要面對西班牙流感肆虐,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也染病。有歷史學家認為,威爾遜那一場病,微妙地改變了世界發展軌跡。

流感與戰爭下,美國音樂界如何再出發

表演場地關閉、人人不願外出,武漢肺炎重創各地藝文界已是不爭事實。以史為鑑,西班牙流感在 1918 年肆虐的日子,業界如何應對?回顧當時美國音樂圈的情況,疫情對音樂界日常運作的影響出奇地小。雖然死亡陰霾觸手可及,業界發展卻依舊蓬勃。

和平抗議 —— 良心拒服兵役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種人堅守和平主義,寧願做苦役、寧遭人白眼,也要拒絕做違背自己信念的事,拒絕在亂世中拿起槍枝武器傷害任何人,他們是良心拒服兵役者。近日在英國里士滿城堡的展覽,向世人展示這些戰爭中小人物的不凡故事。

從彈震到創傷後壓力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倖存士兵終於可以放下步槍,離開戰壕。不過,一些退役軍人的身體雖未受摧殘,行為卻顯得異常。他們的症狀類似以前認為與女性相關的歇斯底里(Hysteria),常出現失憶症狀,又或身體麻痺癱瘓、無法與人溝通。事實上,這些士兵都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PTSD)」,但當時醫學界將病名定為「炮彈震撼症(Shell-Shock)」。由於對症的理解不全面,獲得「彈震症」的士兵多得不到合適治理。

一戰結束百週年,德國仍不敢紀念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法雙方簽署停戰協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劃下休止符。如今百年過去,當英法均在本週舉行大型活動,紀念這場人類史上最血腥的衝突結束,但戰時同樣傷痕累累的德國,卻沒有任何官方紀念活動,只由總理默克爾和總統斯泰因邁爾分赴巴黎和倫敦出席儀式。箇中原因,不僅在於一戰的敗仗,更是出於敗仗的遺禍。

第一次世界大戰,恐怖電影的起源?

談到恐怖電影的鼻祖級經典角色,科學怪人和吸血殭屍當之無愧,但究竟他們怎麼如此深入民心?歷史學家 W. Scott Poole 新書便考證指出,在一次大戰結束後,恐怖電影如雨後春筍,其幕後的製作人幾乎全部上過戰場,有無法磨滅的創傷經驗,他們以電影語言再現戰場的冷酷異境,科學怪人和吸血殭屍的電影形象亦應運而生,引起時代的共鳴,其影響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