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民

|共21篇|

澤連斯基任期屆滿 —— 戰時選舉是幫你還是害你?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第一個總統任期即將屆滿,烏克蘭對於明年春季是否如期舉行總統大選存疑。分析認為根據戒嚴令,戰時選舉的可能性不大,但澤連斯基在國家危難中成了「民族英雄」,這樣會否有利爭取連任?歷史上哪些戰時選舉出現戲劇性反高潮?

政治兩極化,美國選舉官員現辭職潮

美國明年舉行總統大選,各州的縣級選舉官員責任重大,但政治兩極化令很多人萌生去意。美國投票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在亞利桑那、賓夕凡尼亞和喬治亞等激戰州份,過去 4 年選舉官員流失率飆升。另有民調指出,部分現職者計劃在大選前請辭。北卡羅萊納州的情況特別嚴峻,急速變化的選舉法卻使新人更難接手。

德國右翼民粹黨地方選舉首度獲勝 —— 選民想甚麼?

德國松訥貝格上月 25 日開始成為全國頭條,因當地人在地方選舉,選出右翼民粹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候選人塞塞爾曼(Robert Sesselmann)。政界人物形容,另類選擇黨首次贏得地方首長職位是「敲響民主警鐘」,甚至有評論認為選民「故意支持納粹思想主導的極右破壞政黨」,但諉過選民容易,瞭解選民真正想法及對執政聯盟的不滿才是要務。

【土耳其大選】穩定和經濟比一切都重要?

土耳其將於週日舉行總統及國會選舉,執政 20 年的埃爾多安尋求連任,主流媒體皆為他報道政績造勢,但輿論操控似乎未能奏效。多個民調顯示,代表最大反對派聯盟的 Kemal Kilicdaroglu 現正領先,更有望在第二輪投票獲勝。在外界看來這是一場專制與民主之爭,不少選民卻認為,穩定和經濟才是投票關鍵。

法國大選:分左右翼已過時

媒體分析民意調查,指馬克龍目前僅以 52% 支持度領先對手 5%,選情似乎比五年前更艱難,不過在巴黎生活了 12 年的英國作家 Gavin Mortimer 觀察法國不同年齡、階層選民的投票取向,認為不論誰獲勝,都要面對一個分裂的法國,而這種分裂,並不以左右翼為界。

Neo:當確師 —— 助選就是推銷,任務是要人買帳

看過「當確師」,不代表要對民主失望。當聖達磨被問及,為何想當選舉顧問時,他這樣說過:「必須在領袖變成權力者、獨裁者之前,把他們的政權擊倒,重拾全新、廉潔的政治。」任何制度都存在漏洞,選舉亦不例外,若只看到選後亂象便高呼集權萬歲,那不過是因噎廢食。

【美國大選】爭取保守派支持,民主黨錯了?

隨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拜登及杜林普,先後正式接受黨內提名,總統大選氣氛愈趨熾熱。截至 8 月底,拜登在民意調查中仍然領先杜林普,但後者有收窄差距之勢。杜林普與部分傳統保守黨政客關係緊張並不新鮮;拜登的選舉策略之一,就是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上,找來許多「倒戈」的共和黨前任及現任公職人員公開支持自己。然而,美國左翼雜誌「雅各賓」對其爭取某部分保守派選民支持的策略並不樂觀,認為可能以災難告終。

烏克蘭選舉:喜劇演員將成總統?

烏克蘭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結束。初步點算結果顯示,喜劇演員出身,現年 41 歲的澤連斯基以 30.2% 得票領先。第二輪投票將於本月 21 日舉行,預計將是澤連斯基與波羅申科之爭。近年來,政治素人崛起的現象已非新鮮事,但主打抗俄、愛國的波羅申科,仍於首輪投票敗予毫無政治經驗的澤連斯基,箇中原因值得探討。

印度大選 —— 消失的女選民

印度政治及現代史作家 Ornit Shani,曾言 1947 年起,印度成年公民獲得投票權是「後殖民國家的驚人成就」。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大國,印度於此確實成就斐然。不過,今天的印度能否切實保障人人平等的投票權,仍留有疑問。「英國廣播公司」報道,70 多年後的 2019 年大選,仍有約 2,100 萬名女性被剝奪投票權。

民主的條件(三):官民質素

「反對民主的最大因由,在你與街上一般選民閒談五分鐘就會明悟。」一句長久誤傳為邱吉爾名言,因而廣泛流傳。反對民主的理據要多少有多少,選民質素參差便是其一,亦是最難啟齒的理由之一。去年美國大選希拉莉批評杜林普支持者有一半為「一籃子可鄙之人」(a basket of deplorables),大西洋月刊便評論指「說法就算成立,對其選情依然不利」,可見選民地位神聖不可侵犯。然而有兩位美國政治學者敢冒不韙,直指選民抉擇不循理性,要為民主失敗負上責任,說法背後究竟有何理據?

為何投票年齡應調低到 16?

幾歲才算「成年」?單是香港已定義眾多:合法的性交年齡為 16 歲、領取成人身份證是 18 歲、參選立法會議員至少要 21 歲——這顯示,我們對於「足夠成熟」的年紀有不同理解。然而,香港與多個民主國家的門檻一樣,要登記作選民必須年滿 18 歲,暗示低於 18 歲則「不夠成熟」。現在,「經濟學人」提倡,有鑑於各國日趨下降的青年投票率,合法投票年齡應調低到 16 歲。

大勢所趨?年輕選民的「另類選擇」

常言道年輕人政治冷感、甚或是政治無知的徵狀,大部分已發展國家的投票數據均反映,愈年輕一群的投票率往往愈低。在英國或波蘭,少於一半 25 歲以下的青年人曾在最近一次的選舉中投票;在 2015 年的瑞士聯邦選舉,有近 3 分之 2 的「90 後」選擇坐留家中;在 2014 年的美國國會選舉,則有約 5 分之 4 的「90 後」選擇不去投票。到底年輕人是對政治冷感,還是有另一番體會?

選民考試:杜絕蛇齋有辦法

這次美國大選,由於有候選人公然說謊,民望仍然高企,「經濟學人」指此為「後真相政治」。有研究根據美國過往選舉數據後發現,假如選民在投票時可以掌握更多知識,他們的投票取向將會大為不同。據此政治哲學學者 Jason Brennan 主張,如果我們希望改善選舉及投票的結果,或許要考慮設立選民考試。

【美國大選】民主大敵:低投票率

投票率低,是民主制一大弔詭:選票可以改變政體政策,偏偏有選民放棄機會;但如提議改制獨裁,卻又極力反對。雖然無論在哪種社會,他們都是任人主宰。之所以有選民棄票,或許認定手中一票既不神聖又無效果,反正社會不會就此改變。哈佛大學教授 Jeffrey Frankel 批評這種悲觀,認為改善投票率,就是改變一切問題的基礎。

日本青年:有票不願投

明天日本舉行參議院選舉,首獲投票權的 18 及 19 歲人士,成為傳媒的焦點。但早在上周末,福岡縣浮羽市的市長選舉,已經適用新「公職選舉法」,讓「一字頭」參與投票。他們有的為盡公民責任,有的想要帶來改變,可惜首投族的投票率,僅得 38.38%,遠低於整體的 56.1%。到底有甚麼原因,令這些青年有票也不投?

當個理性選民,杜絕狼豬有法

自從黎明的教材式道歉,其應付危機的膽識勇氣,直教一眾高官和大學高層汗顏,遂被捧為「民間特首」,絕對是理性的表現。總好過數年前,因為對家醜聞,而非理性的選一位從沒政績亦沒膽識的大話特首。搞校園綠化都可以令天台榻下,如何杜絕「空心老倌」、「大話精」?只要你能分辨哪些非理性因素左右決定,出錯的機會便會大大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