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面具,今日多數人會想起派對或舞台上的誇張服飾。但其實古今中外也有佩戴面具的文化,由醫學用途、彰顯階級、神聖象徵、時尚標誌,甚或職業與日常所需⋯⋯ 意義一直隨時代轉變。
威尼斯
|共11篇|
威尼斯減遊客之法:變為完全監控城市
疫情下,備受遊客喜愛的威尼斯不再人滿為患,當地人不用與他人共享城市,得以重新感受久違的安靜。為保護城市免於再次受遊客過多問題困擾,該市市長正加強人群管制,以科技「解決」問題,包括在遊客不知情的情況下收集其電話數據,又動用數百監控鏡頭,防止出現擠迫問題。當局更計劃明年夏天在關鍵入口安裝閘門,遊客必須提前預訂及付費,才能在當天入場,而且名額有限。
面對水位上漲,威尼斯人能否避免水淹古蹟?
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亦為低窪地區帶來災難。意大利威尼斯有「水都」的美譽,是該國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旅遊城市,可是近年氣候變化令海平面上升,威尼斯水浸問題亦愈來愈嚴重。2019 年,因為漲潮加上暴風雨,威尼斯遇上 50 年來最嚴重水災,令到市內不少古蹟受損。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指,現時不少威尼斯人正努力進行預防工作,避免再一次水淹古蹟。
【Soul Monday】威尼斯水災,年輕人幫忙清理善後
本月中,威尼斯經歷 50 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水災,水位一度升高至 1.87 米,兩人不幸喪生。洪水退去後,昔日山明水秀的街道,頓時顯得一片狼藉。天災破壞了建築和街道,卻凝聚了人們的心。街道上出現了上百名年輕人,自動自發幫忙清潔及收集垃圾,幫助威尼斯恢復往日面貌。
義工代警察的根本問題
當警察辦事不力,市民該如何是好?威尼斯堪稱「扒手天堂」,尤其在夏天這種旅遊旺季,往往有大批遊客的財物被盜。當地警方捉賊無力,令小偷愈發猖獗,一批名為「不分心市民(Cittadini non distratti,CND)」的義工就接力進場,取而代之打擊罪行。
雙城記:意大利小鎮也「脫歐」,一年一度的「英國紀念日」
愛國主義橫行,人人強調國家認同感,尊重神聖的國旗和國歌。但在意大利北部一個小鎮,居民一於少理,每年都將一個周末定為「英國紀念日(British Day)」,公然「叛國」和「獨立」,不但改掛英國國旗,吃英式小食,聽英國的搖滾音樂,還在當日宣稱自己是英國人。
威尼斯人太多:旅客與居民,唯有隔離方能共存?
一個城市太受歡迎,其實並非一件好事。看香港你便知,從油尖旺到銅鑼灣,莫不是拖喼的遊客。這番痛楚,威尼斯人感受最深,當地每年約有 2,200 萬人到訪,人多垃圾多噪音更多。換作香港高官,他們會說要不包容要不移民,但威尼斯市政府深信,本地人和外地客,兩者缺一不可。當局設法平衡民生與發展,但定下再多的規矩,也無減遊客的熱情。早前的復活節長假,威尼斯接待了 12.5 萬人。唯恐本周末連接 5 月 1 日的長假再有如此「盛況」,當地決定實施前所未有的「隔離政策」,令遊客與居民分道而行。
寫一本書,白手建一座幽靈島
Frisland 是一個地圖上不存在的島嶼。它位於冰島以南,東望挪威,西望神秘島嶼 Estotiland,坐擁多個城市。1380 年代由威尼斯家族 Zeno 發現,更使他們比哥倫布早足足一個世紀發現新大陸。此島後來更被英國人納入主權範圍,然而現代無一地圖記載此地,因為,Frisland 由始至終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幽靈島。
古希臘殺戮文化如何令西方文明崛起(下)
但是鄂圖曼帝國缺乏銀行系統,他們在伊斯坦堡也不能進行安全投資,而是時常暗地到歐洲投資,輸入昂貴的歐洲奢侈品,而沒有投資本國教育、公共建設和軍事遠征的意識,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曾謂:「在那些不幸的國家,人民隨時有受上級官員暴力侵害的危險,於是,人民往往把他們的大部分財產藏匿起來,一旦災難來臨,就能轉移到安全地方。據說,在土耳其和印度這是常有的事,我相信,在亞洲大部分國家都如此。」
鏡廳舊事:法國威尼斯間諜戰
大約 16 世紀初期,威尼斯工匠改良玻璃生產技術,製出無色玻璃片,以這種玻璃製鏡,現代鏡的雛形由此而生。當時威尼斯出產的新鏡非常昂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卻極愛這種新鏡,不惜大手採購,財政大臣柯爾貝爾下令要請得威尼斯鏡匠往法國製鏡。法國與威尼斯之間,亦因此發生外交風波。
天才畫家到底收費多少?
天才畫家生前潦倒的例子,譬如梵高,總讓人為他惋惜,當他的作品拍賣得數以億計美元的財富當中,他沒有獲過一分利。但梵高可能是一個不幸的特例,天才有價——在文藝復興時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