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因為大多倫多地區公共交通的種種不便,作為社畜的我也終於狠下心腸,買車通勤去。加拿大地大物博,城市之間距離大,再加上不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汽車成為必需品,但有了自己的座駕,是否就代表一勞永逸?
交通規劃
|共19篇|
游擊工匠團 —— 羅馬政府靠不住,城市修復自己來
時間是星期日的清晨 6 點。奧斯蒂恩瑟(Ostiense)整條街道空無一人。這個時候,出現了 7 名以圍巾或連帽外套遮臉的神秘男女,他們將車輛停泊在著名的城外聖保祿大殿附近,並開始在路面傾注水泥。但他們並不是部署驚天劫案的犯罪集團 —— 他們是羅馬一個地下秘密組織 Gap 的成員,在未經官方許可的情況下,他們選定了合適時間,自發修葺市內的一些破爛路面。
「印度矽谷」交通癱瘓,專才難求不如日本打救
美國矽谷交通擠塞問題聞名全球,在地球的另外一端,被譽為「印度矽谷」的班加羅爾(Bangalore),交通問題亦不遑多讓。說來諷刺,班加羅爾雖然孕育了一批電腦專才,但要解決嚴峻的塞車困擾,最終還是尋求外援,邀請日本政府——這個可能是全球最擅長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國家,提供技術支援。
騎單車要戴頭盔?這不是荷蘭人的常識
騎單車前戴頭盔,是很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識吧?但荷蘭貴為單車大國,國民日常多以單車代步,竟只有不足 0.5% 的人配戴頭盔,但這絕非缺乏教育所致。不用戴頭盔的秘密,在於荷蘭的單車友善文化,由貫通全國的單車走廊配套、到約定俗成的駕駛習慣,同樣使單車成為安全的代步工具,市民不用獨力承擔安全責任。
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港鐵星期二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 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
Moyashi:駛在軌道外的記憶
1987 年,因連年赤字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昔日公營的國鐵民營化,連跟隨是一連串的線路重整。地方都市面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乘客減少問題,客量無法再養活鐵道公司。在結業的邊緣掙扎,只有兩個方法,一是廢線廢站以節省成本,二是積極尋找「交通」以外的收入來源。
小小行為科學設計,靜靜改變你思維
城市一個小小變化就能改變人類行為,而他們自己渾然不覺。印度行為科學家 Anand Damani 說:「你不需要令人們注意到他們的行為正在改變,潛意識對環境中的推動也起作用,我們稱之為行為設計。」
瑞典交通改革:今日過後,一律靠右
靠左走還是靠右走?一個全國交通改革,令所有瑞典駕駛者及騎單車的人改變一生的習慣 —— 開始在道路的右側駕駛,一夕之間左轉右,想來驚險,但瑞典卻能安然度過,連交通意外也比之前少。
坐 Uber 應付「塞車費」?
紐約曼克頓的交通,數十年如一日般繁忙,從鄰近區域湧入的私家車和貨車,過去皆被指為塞車的元凶。但時至今日,召車 app 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令路況更為惡劣。紐約州州長 Andrew M. Cuomo 為解決問題,現制定塞車收費計劃,想要疏導交通,還想籌集資金,將該市地鐵現代化。然而,無論是 Uber、Uber 司機以及 Uber 乘客,都反對這項計劃。
馬路標誌全無 無用方為大用?
雖說交通標誌是律法,不過在駕車者的眼中,只出現一瞬,一眨眼就不見了。某些交通標誌,效果存疑,以「小心行人」標誌為例,司機會因為看到標誌而減速嗎?還是因為看到行人過路而減速?如果「交通意外黑點」標誌的所在處,在凌晨時分,沒有人也沒有車,這個標誌能否令司機減速,多望左右四周以避免意外呢?「小心有馬」的標誌,立在無馬的馬路中有何用?立在有馬的馬路之中,司機會留意馬還是留意這塊牌呢?
交通燈簡史
19 世紀中期,倫敦街巷車水馬龍,但路上的車不是現代汽車,而是馬車。馬車在現代人眼中雖然很慢,在那個時代的歐美城市,路上行人常常和馬車爭路,不時發生意外,甚至有人因而喪命。1868 年,英國鐵路工程師黎德將火車鐵路的訊號標誌安裝在馬路上作試驗,在西敏宮外面的路口立起一條柱,上面安裝了紅綠色煤氣燈和活動木臂,如果馬車司機看到紅燈亮著木臂上升,就要停車。世上首座交通燈,就在這裡啟用。
世界太複雜,模擬不了?Improbable 話 possible
當 Elon Musk 宣稱我們極有可能活在虛擬世界,理所當然引起不少爭議,他們質疑虛擬試驗無甚必要,而且牽涉巨大人力物力。毋須等到未來,最近就有一間專研虛擬平台的創科企業表示,在模擬技術上已取得重大進步,科技雜誌 Wired 更聲稱:假如我們真的活於虛擬世界,這間公司極有可能就是世界的「造物主」。究竟這是一間甚麼公司?
發展「智能城市」有甚麼好處?
香港政府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再一次提及要發展「智慧城市」,聲稱將投放資源在創科行業,包括以九龍東作為試點,分享數據、加強人流和交通管理云云。九龍東的計劃第一階段諮詢才於 1 月結束,提及的以手機應用程式協助泊車、巴士到站時間預報等措施,只屬於低層次的基本措施。發展「智慧城市」,美國聖地牙哥便先行一步,大手筆安裝智能街燈。
破壞原意的中國式共享單車
在 1980 年,北京的單車出行比例高達 62.7%,但到 2000 年已下降至 38%,於 2014 年更低至 11.9%。天安門和單車,曾經是北京,甚至中國的標誌,不過在暴發的中國,踩單車已不能象徵身分,不開汽車便不能告訴人知「我已富起來」。然而,近期單車在中國各城市,又以另一種形式火熱起來,名為「共享單車」的潮流。
商場化的印尼,跟香港一樣?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不獨是本地寫照。單看 2014 年數據,估計將可取代東京成為世界最大城市的印尼首都雅加達(Jakarta),便建有商場超過 170 座。零售用地在短短 1 年間增長達 17 %, 10 年前還未有品牌進駐的雅加達,現在平均每 4 公里便見 4 家商場。有商場在城市中林立,自然便有人流連忘返;不過,也有雅加達人即使從未到過這些地方,亦需為興建商場這項「共業」付出代價:城市公共空間遭收窄、更嚴峻的交通擠塞和洪水問題,全都是要付的帳。
荷蘭丹麥何以成為單車國?
不少人香港人為單車手李慧詩的拼勁而感動,就連發展局局長也要藉她最近的單車賽,再論本地單車徑建設,並透露連接上水至元朗的路段預計於 2020 年落成。不過,有環保組織批評當局需斬樹 3,000 多棵,代價太大。事實上,單車在歐洲早已主導城市發展,而盛名單車之城的便有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到底單車是如何成為他們的城市命脈呢?
【讀者投稿】單車主導城市發展
建築學,追求的不純粹只是一座結構,更是連結城市設計與發展的學問。凡事物極必反,在汽車污染嚴重,擠塞得水泄不通的世代,交通規劃方面,汽車主導會慢慢成為歷史,曾經以為會被潮流淘汰的單車,將成為未來都市設計的主要範疇。
Chester Ho:解決塞車這個普世問題
塞車是一個複雜而普遍的都市問題,即使有優良鐵路系統的大城市或者道路比較分散的小城市,都難以和塞車絕緣。為了解決這個普世問題,各地的交通專家各出奇謀,瑞典政府從政策層面著手,在繁忙時間於公路收取兩歐元的小額費用,減少兩成的汽車流量而成功改善交通擠塞;也有政府善用科技去舒緩問題,例如前文提及各地的智能運輸系統,都是很好的例子。
巴黎大改革:比條路我行
巴黎將重新設計主要的交通交滙點,目標是讓那些差不多路人絕跡,位於運輸交滙點的廣場,重現人煙,而非只得汽車及它們排出的廢氣。回望香港,中環道路給名車佔領,而灣仔海旁,特別是會議展覽中心旁那個金紫荊廣場,除了給大陸遊客陽具崇拜,給旅遊巴不停擠進迫出外,到底對於香港有甚麼價值?還是其實一開始,我們都只是路人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