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

|共55篇|

以巴戰火如何撕裂美國民主黨?

在以巴問題上,歷屆美國政府總是毫無懸念支持以色列,拜登亦不例外,重申「以色列有權自衛」,但取態卻導致民主黨空前撕裂,自由派與左翼大肆抨擊拜登過分親以,沒有貫徹捍衛人權的立場。沒有杜林普作為共同敵人,以巴戰火竟暴露出民主黨的重大意識形態分歧。

哈馬斯之野望:借衝突謀取巴勒斯坦領導權

以色列驅逐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觸發各地巴人示威,武裝組織哈馬斯(Hamas)發射火箭炮支援,以巴再次瀕臨全面戰爭邊緣。有巴勒斯坦專家卻分析,以巴衝突可能只是幌子,哈馬斯真正圖謀的是巴勒斯坦領導權 —— 團結加沙與西岸,榮登為兩地巴人共主,進一步架空西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權力。

祈求和平也錯?11 歲 Rapper 被批鬥

11 歲的加沙男孩翻唱 Rap,因流利的英語,以及自信而專業的說唱腔調,其影片在網上贏得過百萬觀看次數,更得到著名 Rapper 賞識。但當男孩被傳媒問及表演背後的理念時,卻因談及「以巴和平共存」,惹來不少巴勒斯坦人非議,因對他們而言,追求和平,即背棄巴勒斯坦。

【猶太電影節】肥皂劇能調和以巴戰火?

如果肥皂劇是三姑六婆茶餘飯後的共同話題,它又能否充當化解民族矛盾的共同語言?第 20 屆香港猶太電影節開幕電影「特拉維夫辣著咗」,去年揚威威尼斯電影節,正好是利用一齣荒誕不經的肥皂劇,調侃嚴肅沉重的以巴衝突。對敏感話題不避諱,在以色列電影中實屬難得,可謂認識以巴問題的一道輕鬆入門。

彈弓政治史:作為現代抗爭象徵的原始武器

在現代的抵抗運動中,抗爭者經常投擲俯拾即是的石頭及磚塊,甚至配合原始的彈弓提升威力。有法國雜誌文章分析,彈弓雖然未必改變到政治現實,但卻體現人民百折不屈的自主抗爭精神;在武備精良的鎮壓機器面前投卵擊石,亦曾經為抗爭運動贏得國際同情與支持。

林喜兒:The Little Drummer Girl —— 以巴之間,真假之外

正在播放中的 6 集迷你劇 The Little Drummer Girl 找來英國新演員 Florence Pugh 擔大旗,兩年前參演了 Lady Macbeth 而備受關注。男主角則是憑 Big Little Lies 奪得金球獎及艾美獎最佳男配角的瑞典演員 Alexander Skarsgård。看到朴贊郁的名字,自然是期待他的暴力與復仇美學。

愛我們的鄰居

“The Bible tells us to love our neighbors, and also to love our enemies; probably because generally they are the same people.”

– G.K. Chesterton, British Writer

聖經告訴我們要愛我們的鄰居,也說要愛我們的敵人;或許是因為基本上,他們是同一批人。

- G.K 卻斯特頓(英國作家)

「災難日」70 年:巴勒斯坦人何處為家?

70 年前的 5 月15 日,即以色列宣布獨立建國的翌日,大批巴勒斯坦人被逼逃亡流離失所,從此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他們把這一天稱之為「災難日(Nakba Day)」,紀念數十萬名同胞痛失家園,包括現年 96 歲的 Mohammad Mahmoud Jadallah。這位快將百歲的老人直言:「我們過著災難的一生。我們從未擁有快樂或平安。」偏偏美國定於「災難日」前夕,將駐以大使館遷址耶路撒冷,更好比往其心頭再添一刀。

做官要識講嘢:用名詞 棄動詞

在朝中辦事,即使不能言善辯,最少也要懂得帶人暢遊花園,回答問題識避重就輕。至於被問到自己的母語是甚麼,指斥對方問題無聊,相信這答案絕對「有進步空間」。政客和社會學家均想掌握如何玩弄語言能取得不同的傳訊效果。在以色列的 Herzliya 跨學科中心兩位研究員日前發表的研究,便為此提供新啟示。

反猶太主義何以在德國死灰復燃?

在二次大戰以後,德國反猶太主義一度式微,但近年卻有死灰復燃之勢,去年德國警方就接報有 1,453 宗反猶事件。有猶太人組織警告,近年崛起的德國極右勢力固然是反猶成因,但部分問題亦源自中東的移民家庭,他們或因以巴衝突而痛恨猶太人,這股仇恨情緒感染下一代,成為反猶問題在校園滋長的成因之一。

以色列 70 歲生日,有人歡喜有人怒

以色列人在「悲喜交集」中渡過一星期。上星期三,全國默哀悼念陣亡將士和恐襲死難者,很難想像,一天後,耶路撒冷會在一片歡天喜地中慶祝以色列 70 周年國慶。而正當以色列人慶祝他們的「獨立日」之時,巴勒斯坦那邊廂卻在悼念他們眼中的「災難日」(Nakba Day)。

方俊傑:「航劫 168 小時」—— 實事求是探問以巴衝突

「慕尼黑」有猶太裔大導演 Steven Spielberg 加持,角度接近中立,也獲得提名奧斯卡。事件發生在 1972 年,「航劫 168 小時」則發生在 1976 年,大可當成事件的延伸看待。對,電影無意借題發揮,借一宗歷史上有名的劫機和拯救行動來炮製甚麼官能刺激,它其實希望呈現最敏感的以巴衝突,而且用一個全方位的角度。如果,你對仍然未獲平息的以巴衝突有興趣,肯定會看得津津有味,加深對來龍去脈的了解。

以色列徙置區的美國人

美國總統杜林普訪問以色列,表示中東現正適逢一個「難得機遇」達致和平。雖然事前一度聲稱以巴和談是其「終極目標」,但各方對談判並不樂觀,認為難有突破進展。3 月份,以色列官方繼 20 年來首次擴大「合法」西岸徙置區,白宮雖有微言(「無益和平進程」),但亦僅止於此,新任美國駐以色列大使 David Friedman 家族本身更有份建立猶太人徙置區。美國人遷往以色列屯墾並非孤例,現時西岸徙置區中,原籍美國人就佔總人口 15%。話說回來,那麼多美國人去西岸做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