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

|共80篇|

航拍機恐襲時代降臨?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Nicolás Maduro)日前險遭行刺,但刺客並非持槍,而是遙控裝上炸藥的航拍機施襲,成為史上首宗航拍機行刺國家元首案件,再次引起國際憂慮航拍機的安全漏洞。有業界人士甚至形容,事件標誌著「航拍機恐襲時代的降臨」。究竟航拍機製造商要如何改良技術,才能杜絕此等襲擊發生?

從巴基斯坦「潮語」弄清選舉亂局

巴基斯坦前日大選,外表風流倜儻的前板球明星伊姆蘭汗(Imran Khan),以政治素人形象打著「反貪」旗號,在昨日未公佈點票結果已宣告勝利。他登上總理寶座在望,打破該國兩黨輪替執政的慣例,但看似是政壇「新氣象」的背後,軍方卻涉嫌幕後操縱選舉。要理清這個亂局,不妨從幾個當地流行的政治「潮語」入手。

平昌冬奧前,漢城奧運會戰勝恐怖的一課

平昌冬奧舉行在即,南韓向北韓拋出橄欖枝,金氏卻多番挑釁,忽然取消兩國共同文化表演,還有傳將於開幕前夕閱兵,展示數十支遠程導彈,令全球緊張起來,怕平壤會對奧運不利。其實 30 年前南韓首辦奧運,亦有同樣憂慮。雖然當下的風險似乎更高,畢竟平昌離邊界僅 50 哩,北韓的核野心亦比以往大,但外交政策分析人士指出,漢城奧運會得來的經驗和教訓,反映朝鮮半島有能力舉辦大型賽事,甚至步向長久和平,而藉此對北韓釋出善意,更是正確的一步。

美俄需要合作,但能否通力合作?

縱然美俄長期不咬弦,近年更有美國制裁俄羅斯、俄國被指操控美國大選等事件。但對雙方而言,部分重要外交問題若要解決,卻不得不仰仗對方的合作。智庫組織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最近發表的調查顯示,俄羅斯民眾普遍認同,兩國首要商討如何結束敍利亞內戰,美國國民則表示,美俄應聯手壓制北韓發展核武。但雙方關心的議題各異,加上兩國政府立場不同,為部分領域的合作增添變數。

ISIS 仍威脅全球嗎?

剛過去的一年,伊斯蘭國(ISIS)已喪失絕大部分土地,將恐怖勢力從地圖上抹去似乎指日可待。但曾於美國國土安全部任職高級官員的反恐專家 Peter Vincent 指:「要徹底打擊伊斯蘭國,需付出更多時間,甚至將有更多平民犧牲。」來年反恐行動不僅仍需努力,更暗示伊斯蘭國勢將發動更多恐襲。伊斯蘭國或會化整為零,在不同地方重整旗鼓,亦可能有「聖戰分子」回流並發動恐襲。情況就如翻起蜂巢,蜜蜂卻各自出走,或重新建立據點。

石 Sir:英國好像很危險

早陣子倫敦地鐵發生恐襲。執筆之時,據報有 29 人受傷。無人損命,算是大幸。朋友越洋送上問候,我重提我倆現暫落戶伯明翰,未受事件影響。在移居英國之前,不少朋友都告誡我要小心恐襲。更有朋友當知道我要移居英國時,感到非常訝異,直呼:「英國/歐洲這麼多種族衝突,這麼多恐怖襲擊,你竟然還敢去?」不得不說,國際局勢雖有點緊張,但也不致要把英國看成甚麼死亡國度。我計劃移居英國前,也為此了解英國恐襲的風險。

恐襲背後:加泰隆尼亞的獨立攻防戰

加泰隆尼亞自治區將於 10 月公投,決定是否獨立於西班牙。選前不足兩個月,首府巴塞隆拿卻受到恐襲,造成數十死傷。在 3 天哀悼期內,統獨雙方暫時鳴金收兵,停止拉票活動,兩派政要更齊聚巴塞悼念。表面看來,恐襲成為團結一致的契機,然而實際上,彼此都拿恐襲「借題發揮」,踩底對方抬高自己,乘這人心脆弱之時,將遊離的選民搶過來。

潘度琳:曼徹斯特警隊——如何由榜尾變成「班霸」

自從曼徹斯特於 5 月份的恐襲發生後,城市的焦點不期然放在 Greater Manchester Police 身上。基於「吊橋效應」,民眾在恐慌之中定會更靠近政府及警方以求保護,而 GMP 的確沒有令人失望,不論在疏散人群,拘捕疑犯,到及後在 Facebook 以及 Twitter 上不停更新有關恐襲消息都極為迅速,乾淨俐落,靠著網絡的力量, 贏了不少掌聲。

為何 ISIS 會在菲律賓找到根據地?

恐怖襲擊接連發生,連亞洲國家也不能獨善其身。兩星期前,菲律賓馬拉韋市(Marawi)爆發武裝衝突,伊斯蘭武裝分子與軍警對峙良久,後者拯救平民行動失敗,近 200 人死亡,導致總統杜特爾特下令民塔那峨島(Mindanao)進入戒嚴狀態。該地區槍手聲稱自己效忠伊斯蘭國(ISIS),印尼國防部亦指菲國內有過千境外 ISIS 成員——這令人不禁問:為何 ISIS 會在菲國找到根據地?

恐襲會是壓垮保守黨的最後一根稻草?

英國連環受襲,文翠珊焦頭爛額之際,仍堅決如期舉行大選。然而,當初贏面極大的保守黨,先因競選政綱得失選民,喪失大幅領先的優勢,再有接二連三恐襲發生,其反恐策略備受批評,進一步打擊執政聲望。恐怖份子奪去市民性命之餘,會否也奪去文翠珊僅餘的勝算?

恐怖襲擊演變今昔

倫敦橋恐襲爆發之後,英揆文翠珊宣稱國家現正面對新型威脅,英國警方反恐專員亦表示恐襲威脅已屆「完全不同以往」的級別,但回顧過去兩年歐洲各地的恐襲,其實由模式、對象乃至目的均相當類似,不過若與數十年前比較,恐怖襲擊的確經歷重大演變,今日要打擊恐怖主義亦更加困難。

最大殺傷力的非洲恐怖組織

近來埃及連月爆發恐怖襲擊,釀成數十人死亡,伊斯蘭國(ISIS)承認策劃恐襲。ISIS 自稱分部佈及非洲七國,但非洲最具殺傷力的恐怖組織並非 ISIS,而是肆虐索馬里的青年黨(Al Shabaab)。據美國智庫非洲戰略研究中心(Africa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統計,2016 年青年黨恐襲造成 4,000 多人死亡,超越盤踞尼日利亞的博科聖地(Boko Haram),成為非洲最大的治安威脅。

倫敦橋恐襲給英國的反恐啟示

英國三個月內發生三宗恐襲,造成過百死傷,令國民質疑當局的反恐能力。英媒分析,倫敦橋恐襲融會兩種西方恐襲的傾向 —— 專挑平民下手及採取自製技術,曝露英國國防的漏洞。但文翠珊過去大幅削減警方預算,被指造成保安缺口,如今她說加強警力,又是否救國良策?英美專家持不同意見。

正視恐懼

“You gain strength, courage, and confidence by every experience in which you really stop to look fear in the face. You are able to say to yourself, ‘I have lived through this horror. I can take the next thing that comes along.’ . . . You must do the thing you think you cannot do.”

– Eleanor Roosevelt, Former First Lady

曼市爆炸:恐襲的再進化

英國發生 10 年來最嚴重恐襲,歌星 Ariana Grande 於曼徹斯特體育館舉行演唱會,結束時大堂突然發生爆炸,造成至少 22 死 59 傷,喪生的包括兒童。警方指施襲者是一名攜帶簡易爆炸裝置的男子,引爆後當場死亡。多名反恐專家則傾向相信,此事並非孤狼恐襲(即不受組織指揮,自發施襲。),加上事發地點不在場內,而炸彈可能是自製,憂慮日後將更防不勝防。

Live Norish:恐襲防不勝防 瑞典開放邊境惹禍?

這一年間,瑞典不時傳出恐襲消息。就在上周五(4 月 7 日),美國總統杜林普的預言靈驗了,瑞典斯德哥爾摩下午發生恐襲,一輪貨車高速行駛,先剷上皇后街(Drottninggatan)的行人路衝向人群,再撞入一家百貨公司,至少造成 4 死 15 傷。瑞典首相勒文(Stefan Lofven)事後對傳媒說道:「恐怖份子永遠不能擊倒瑞典。」到底這番話能否助瑞典人走出恐襲陰雲,回復正常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