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持續酷熱,在戶外要降溫,有人會手持小風扇、用穿戴式冷氣,也有人不斷飲水。英國廣播公司(BBC)專文就指,穿對衣服出門同樣能使身體稍感涼快;反之,穿錯衣服可能會令體溫變得更高,容易不適。
溫度
|共24篇|
地球真的比 10 萬年前更熱?
全球正經歷極端高溫,有媒體甚至聲稱日常溫度已達至 10 萬年來最高,使人不禁疑惑:地球可曾如此熱過?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古氣候學家 Darrell Kaufman,最近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談及有關論述,因缺乏可追溯至 10 萬年前的詳細記錄而難以定斷,並就地球上一次面臨如此高溫提供了一些較可靠的根據。
酷熱天氣下,中國電網遭遇考驗
中國最近持續高溫,家家戶戶冷氣需求激增,為電網帶來壓力。汲取去年夏天的經驗,當地開始調整電力發展計劃,各界則關注限電危機會否重演。
【好熱呀】數字一樣高,為何感覺更熱?
面對氣候變化,香港天文台今年新增了「極端酷熱」天氣特別提示,當氣溫到達攝氏 35 度或以上時,就會發出警告。5 月 30 日全港氣溫普遍達 35 度,部分地區如上水及赤鱲角更一度錄得 37 度以上,香港天文台便首發「極端酷熱」特別天氣提示,而且連發兩天。布里斯托大學氣候科學專家就在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分析不同地區的體感反映為甚麼會有差異。
熱浪提早襲東南亞,如何應對?
踏入 4 月,熱浪襲捲亞洲多個地區,老撾、泰國、印度、孟加拉等國家接連創下高溫紀錄,多地氣溫超過攝氏 40 度,有氣象專家形容這是「亞洲歷史上最嚴重的 4 月熱浪」。今年熱浪來得早,各國有甚麼應對措施?
巴黎奧運:沒有冷氣的選手村,真可行嗎?
2024 年奧運將於法國巴黎舉行,為貫徹低碳理念,當地正於興建設施的過程中採用低碳建築技術。巴黎奧委會計劃在選手村採用一種冷卻系統,就像羅浮宮去年應對酷熱天氣所使用的系統一樣。有金牌得主支持這類可持續發展計劃,但亦有人始終擔心,沒冷氣的選手村會否太熱。
為何冬天更易感冒?
導致感冒的病毒超過 200 種,難以完全撲滅,只能說染上感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病菌明明一年四季都存在,為何冬季總是比較容易感冒?本週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的研究終於得出原因 —— 冷空氣本身會損害鼻子裡的免疫反應。
氣候變化讓黃蜂成長受壓力,形成不對稱翅膀
人面對環境劇變會有壓力,黃蜂面對生存環境轉變也會有壓力。研究博物館標本的科學團隊發現,過去一個世紀氣候變化對黃蜂構成的壓力愈來愈大。黃蜂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壓力時,會形成不對稱的翅膀,通過檢查一系列標本館藏及其日期,科學家發現黃蜂在炎熱和潮濕的年份,翅膀不對稱的水平更高。
為何相同溫度,在其他地方卻感覺不同?
上月,英國各地媒體都以熱浪侵襲作頭條,警告氣溫可能達至攝氏 31 度,增加致命風險。但對身在美國 —— 特別是南部的大部分人而言,卻可能是出外野餐的好時機。溫度無疑是客觀的數字,但人們的感知體驗,受文化、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影響,以致不同的家庭、企業和地區各有對策。當氣候變化的速度,比我們的主觀體驗和適應要快時,驚訝別人反應過激之前,是時候意識到,我們確實活在不同的世界。
科學家正阻止氣候暖化削弱農作物免疫力
「自然」雜誌發表最新科學研究,以名為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細長植物進行實驗,發現其細胞內含一種特定基因,令植物 —— 包括農作物 —— 的免疫力因氣溫上升而減弱,更易受病原體和害蟲攻擊。全球每年有多達 40% 的農作物因蟲患而造成約 3,000 億美元損失,但預計至 2050 年,全球糧食產量需增加 60% 以應付人口增長。科學家已成功讓擬南芥抵抗高溫危害,正研究是否也適用於其他農作物。
首席降溫員: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個
許多政府都設有應對自然災害的部門,解決颶風、火災或暴雨等威脅,卻鮮有針對極端高溫帶來的影響。在西非塞拉利昂首都,Eugenia Kargbo 被任命為當地首位 CHO(Chief Heat Officer),專門處理經常被忽視的高溫危機。
體感溫度,男女各有差別
踏入初夏,冷氣溫度常會令辦公室同事間出現爭論,或是令家中夫婦因此失和,因同一溫度,有些人覺得像置身「雪房」,但有些人仍覺不夠涼快。這種體感差距在兩性之間尤其明顯,過往已有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喜歡較高的室內溫度。澳洲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科學及醫系副教授 Christian Moro 及泌尿道生理學及藥理學博士生 Charlotte Phelps 近日在學術網媒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男女體感相異的原因。
為烏克蘭捱熱 —— 意大利的新氣溫政策
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在 2021 年供給歐洲各地 33% 的需求。但為制裁俄國發動戰爭,歐盟宣布計劃到 2023 年將天然氣進口量減少 3 分之 2。意大利政府近日更訂立法例,要求意國人在夏季為烏克蘭多留一點汗 —— 調高冷氣溫度至27度,以加快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
魷魚色素細胞,可以作保溫物料?
魷魚皮膚伸縮自如,可隨意變色。有研究人員因此受到啟發,研發出一種如魷魚皮膚般具適應能力的複合物料,可為飲品杯、外賣袋、包裹箱,甚至貨箱保持溫度。
炎炎夏日,人類為甚麼仍會蓋被子?
5 月 23 日,香港一度錄得攝氏 36.1 度高溫,是有紀錄以來第三高溫。炎炎夏日,人們都想盡辦法消暑降溫,酷熱天氣令很多人難以入眠。一般人會認為蓋被子是為了保暖,可是在大熱天時,不少人睡覺時依然會習慣蓋被子。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就嘗試解釋這個有趣的現象。
為何夏天來了,疫情還未如想像般退散?
武漢肺炎爆發之初,一些科學家就已期望夏季的天氣條件,會有助遏制病毒的傳播。然而,香港近日確診病例又再激增,美國更創下單日新感染病例的紀錄。為何夏季的陽光與熱力未如所想般擊退疫情?據公共衛生和傳染病專家解釋,這有 3 個可能原因:人口的免疫水平、病毒的傳播方式及人們的行為模式。
夏天溫度上升,疫情真的退散?
武漢肺炎疫情愈趨嚴峻,在中國以外迅速擴散。疫情何時終結、回復正常生活,大概是不少人的疑問。此前有意見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會像流行性感冒一樣,隨春季來臨而消退。但許多科學家表示,冠狀病毒在溫暖氣候下的表現未明,要下此定論為時尚早。
在室內穿外套,出外會更冷?
天氣寒冷時走進室內,一般會脫下厚重的外套。但假若室內地方沒有暖氣,讓你仍感到陰陰寒寒,你或會繼續套著這些大衣。有些人會建議不要這樣做,因為當要再外出時,你或不會受惠於「外套的好處」,到外面時感覺更加寒冷。這似乎與直覺相反:如果你已經感到冷,不是應該要盡量保持身體溫暖嗎?
0.5°C 的鴻溝:何以「微調」氣候變化死線?
科學家們一直警告,必須把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幅度控制在 2°C 內,否則人類將會大禍臨頭。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本週發表的報告卻改口,強調幅度需收窄至 1.5°C。聯合主席 Debra Roberts 更指:「這是分界線,當下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我希望這支科學界最大的號角,能動員人們及減少僥倖。」但是區區 0.5°C,真的有差嗎?
太熱?太冷?辦公室最適合的溫度是……
不論是在學校抑或辦公室,都會有些人在其他人瑟縮發抖的同時,抱怨冷氣不夠,似乎永遠都找不到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冷氣溫度。一個小型的統計訪問了美國 129 名上班族,42% 的人認為太暖,而 56% 認為太冷,人們總是在此處互相拉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