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漸長,不少人會覺得新歌不如舊歌好,試聽新歌或不熟悉音樂的意願也會下降,澳洲天主教大學音樂系教授 Timothy McKenry 近日就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解釋為何人愈年長,對新音樂愈不感興趣。
品味
|共15篇|
成本低廉的 Tote Bag,蘊藏甚麼文化意涵?
香港人習慣稱作「環保袋」的 Tote Bag,成本價低廉,不但取代即棄膠袋,更是小眾文青的至愛。如今全球流行的 Tote Bag,究竟從何而來?其中蘊藏甚麼文化意涵,以致被人視為品味象徵?
【年輕勢】Soft Girl:千禧世代的柔軟潮流
一如 1960 年代的摩登族(MODs)、搖滾客;70 年代興起的士高、權力歸花(Flower Power);80 年代有新浪漫主義 —— 近年由社交媒體掀起的 Soft Girl 浪潮,也成為新一股次文化勢力,還反映了千禧世代女性的生活態度與身份認同。
鴻若遠:貴價麻雀 —— 在品味和傳統之間的糾纏
疫情關係,大型戶外活動缺乏,華人最好當然是「生意淡薄,不如賭博」了。 過去打麻雀只重視贏錢,但因長期被困家中,許多人開始追求優質麻雀,於是不少中產嘗試購入貴價麻雀。
男裝魅力所在:制服?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衣裳是人的「第二張臉」,除了展示品味,也能提升魅力。然而,若細看男裝,便發現眾多設計都有制服的影子,如空軍一號外套、西褲、肩章等。為何男性對「制服風」情有獨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訪問多位時裝設計師,指出箇中原因。
音樂的口味,3 歲定 80?
為何有些音樂會特別引起一個人的共鳴?因為一些神秘特徵及和弦,令其比其他音樂類型更吸引?還是因為特別有親切感的主題或情意結?音樂學家 Nolan Gasser 就特意探討音樂品味背後的科學。
伍常:談「鄧永鏘幻象」
「品味」兩個字,一如藝術,從來都最難搞,也不太好說,因為它不像坊間任何學科/學問般可以單憑個人努力速成,或畀錢拜師上堂便可獲取。先要看你天生個人性情中有沒有這種東西,其次看有沒有緣分,再看就是你有沒有足夠的聰明和堅持,去從不斷的 trial and error 中逐步提升自己對 stylishness、elegance、beauty、charm 的觸覺和品味,使之愈來愈 sophisticated……
林宇:Cheap 人專用的名牌年代
「撞款就是 Cheap﹗」不少名牌對消費者的心態並非視若無睹,他們也不是沒有盡力去玩他們的秘密遊戲,像是試圖限制產量,甚至推出特別的限量版,當中原意無非都是希望買家不會輕易在街上跟其他人「撞款」。但名牌就是名牌,再限量,牌子也沒有分別,你也不可能把設計弄得太過跳脫以致於連自己的特色都可以擱下。
Netflix 致勝之道:做你心裡的蛔蟲
10 年前追劇,尚要每晚準時趕回家中,等電視台逐集播給你看。但現在有了自選影像服務(Video On Demand,VOD),看甚麼、何時看、哪裡看、怎樣看,全由觀眾自己決定。然而 VOD 服務這麼多,專注於影視娛樂的 Netflix,如何在全球吸引過億訂戶,並跟業務多元化的 Amazon 和迪士尼分庭伉禮?除了節目質量,其實數據也是關鍵。怎樣從中揣摩訂戶喜好,成為他們心裡的蛔蟲,成為 Netflix 的致勝之道。
紅眼:標準配備的高牆
聽說今天的中國富二代留學生,Crazy Rich Asians 有一套「標準配備」:Off-white 的鞋,Gucci 的 T 恤,還有 Supreme 的聯乘商品。一式一樣的衣著穿搭,照片鋪滿整個社交網絡。當品味的彰顯已被遺忘,今日興盛的正是一種跟訂造校服差不多,按著「標準配備」而花錢的達標式消費。朝著標配圓滿自身,有沒有品味我不知道,畢竟在今日,追得上潮流,一直更新那張標配清單,可能已是種品味。但某程度上,達標式消費比起上一代的炫耀式消費卑微和軟弱得多,買個奢侈品都無法讓你離地三尺,但需要繼續收集下去,因為標配清單上還有很多空格未打剔。買得不夠興奮,不夠多,甚至不夠錢,要挺而走險將視線由官網移到淘寶網,品味以外,他們還有著上流階層的犯賤味。
唐明:傲慢令人懶惰 —— 6,500 美元的鞋帶
惡搞圖最成功的諷刺,不是瘋狂的定價,而是這款腰帶的所謂「設計」:並無任何從鞋帶加工變身的手藝,無非是加長加粗,再印上品牌標誌,由於這種「國王新衣」的招數屢見不鮮,果然一下子引起大家共鳴,即使明知是惡搞,其實弦外之音很明顯:(他們)還有甚麼做不出來?
伍常:人無收藏癖不可與交
常言道:「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每個人都應該培養一種興趣的。筆者的個人經驗是,藝術品就像音樂一樣,往往可以在你的人生低潮時給你一點鼓勵,給你一些支持。而藝術收藏更是一個不斷地為我們大開眼界的旅程,讓我們結識來自不同地方/界別的志同道合朋友(無論是在世的還是已故的),令生命從此不一樣地精彩,不再孤單。
鄭立:精裝難兄難弟 —— 創作並不是,也不可能是空中樓閣
我聽到楚原叔,聯想到的既不是「真情」也不是粵語殘片,而是一套我很喜歡的電影,就是 20 年前左右的「精裝難兄難弟」。這套電影的主角是黃子華,他飾演國際有名的藝術片導演,他卻覺得香港本土的粵語片,大部分都是低成本的膚淺垃圾。在因緣際會下,楚原飾演的電影之神為了教訓他,讓他穿越到 60 年代的香港,要他拍一套 60 年代的粵語片,要得到當時的觀眾認同才能夠回來。
陶傑:避免被誤認為中國遊客的方法
因為眾所周知的理由,去外國旅行「盡量避免被誤認為中國人」,竟然逐漸成為香港和台灣下一代人的網絡共識。要做到這一點,愈來愈不困難。
品味
The discovery of the good taste of bad taste can be very liberating. The man who insists on high and serious pleasures is depriving himself of pleasure; he continually restricts what he can enjoy.
– Susan Sontag, American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