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在 2023 年初發佈諮詢文件,建議加強 ESG 框架下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當中包括鼓勵企業考慮如 GRI 準則等其他國際 ESG 匯報框架下的行業披露規定,並作出其認為適當的披露。
可持續發展
|共54篇|
德國的能源轉型戰 —— 熱泵系統
德國推動的「建築物能源法案」是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強制熱泵系統取代天然氣加熱設備,禁用氫氟烯烴引來爭議。分析指出,法案甚至助長極右翼勢力冒起。
Ryan Fung:可持續債券較綠色債券更考慮周全?
為了說好金融中心故事,香港政府和監管機構在推動綠色債券上,作風一直都甚為積極。但一直有聲音質疑,這變相是為不少本質上會產生更多碳排放的項目做融資,因為經由綠債融資支持的往往只是基建周邊綠色項目。很少會聽到香港發展負碳排項目,也比較少見會提出一些近年歐美興起的可持續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s)。
【*CUPodcast】ESG 傾呢啲:旅遊觀察,亞洲應對環境挑戰的變化
亞洲各國正努力應對環境挑戰,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分享旅遊觀察,從日本住宅太陽能板普及化到印尼的環保酒店,探討兩國如何在日常生活推動環保,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
【*CUPodcast】ESG 傾呢啲:何謂冬甩經濟學?活出苦中一點甜
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 於 2017 年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啟發經濟新思考。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討論「冬甩經濟學」,歐洲國家如何在政策中應用概念,實現循環經濟,並達致可持續發展?
亞馬遜峰會的兩難:保護雨林還是開發石油?
亞馬遜合作條約組織(ACTO)一連兩天在巴西帕拉州首府貝倫舉行會議,巴西總統盧拉形容:「世界需要將貝倫會議視為一個里程碑。」說得如此重要,但各國在保護雨林還是擴張石油勘探之間存在分歧,要達成協議恐怕不易。
Ryan Fung:ESG 大逆轉!硬吃資管巨頭幾下悶棍
大逆轉!反 ESG 浪潮已由美國蔓延到歐洲。金融界一直利益掛帥,在政治凌駕氣候的年代,歐美機構投資者陸續改變立場,一些選擇不再要求大型石油公司削減碳排放,一些選擇任命入化石能源公司董事平衡利益,一些則選擇在代理投票議題上讓股東自行決定投票取向。
Ryan Fung:銅價不再熱
氣候變化可以改變很多東西,大宗商品的價格就是其中之一,銅價在 ESG 大行其道的年代一度炒上,不過今年以來卻表現疲弱,背後原因林林總總,只有一點最真實:投資者用腳投票。
Ryan Fung:人口老化是 ESG 風險或機遇?
人口老化,甚至乎人口減少,在高碳經濟沒有科技突破、能源轉型維持現況的情況下,很直接的邏輯就是會有利應對氣候變化,但現在的情況是科技不會沒有突破,能源轉型也在如火如荼進行,到底效果會否抵消額外社會成本?
無線耳機,電池續航力衰退即成廢物
智能電話逐漸摒棄 3.5mm 耳筒插頭,無線耳筒開始成為人們日常外出必備配件。但方便以外,這種無線體驗也造成難以維修的電子垃圾。近日「華爾街日報」專文指出,大多數藍牙耳機均存在一大問題 —— 體積太小,不可更換電池。
Ryan Fung:機構投資者應如何籌備 2023 年 ESG 走勢?
要了解 ESG 業界的趨勢,自然要拜讀不同資料,當中滙證的 ESG 報告算是行內必讀之選,最新滙證 ESG 分析員就一連發佈兩份 2023 年展望,當中包括氣候發展和 ESG 發展,氣候展望上週已作分享,今日再跟大家講講 ESG 展望。
Ryan Fung:2022 年是時候放棄 1.5 度目標?
苦苦堅持,經已沒意思?2022 年對於支持 ESG、可持續發展的一方可算是十分氣餒。在戰爭爆發、通脹失控、能源危機的夾擊下,氣候問題基本上就是「開倒車」,全人類似乎大概也需要不爭氣地默默放棄 1.5 度目標,向氣候災難走近一步。
80 億大關:過度消費比人口過剩更令人憂慮?
據估計,在 11 月 15 日,全球人口突破 80 億大關,增長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亞洲部分地區,那些較為貧窮的發展中國家。與此同時,地球有限的天然資源倍感壓力。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人口過剩,過度消費同樣值得關注,甚至被視為解決貧富不均、環境污染等問題的關鍵所在。
Ryan Fung:生物多樣性試當真
要搞好 ESG,令整個地球更可持續發展,不能只限於關心減碳,也該關心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更認真探究全球生物多樣性迅速流失,以及了解當中所構成潛在的一系列風險。
SDGs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真有政治影響力嗎?
可持續發展目標在政治層面的實質影響,並沒有表面看來那麼深入。來自世界各地的 61 位學者,就協作分析逾 3,000 項審查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學術研究,以檢視 SDGs 的政治影響。
剩食水泥:真豆腐渣也可做建材?
食物浪費會為地球造成負擔,建築材料也會成為污染源頭。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由此研發出將剩食製成「可食用水泥」,不浪費食物之餘,亦有助減少傳統建材生產,他們的目標更是希望為受災人士提供緊急糧食。
張樂芹:可持續發展,香港可以走得更遠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在氣候變化上,我們卻不能缺席,並需要發揮著自身的影響力。早前出席全球華裔青年網絡匯龍坊 (DragoNation)舉辦的論壇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提及香港近年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去年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就是其中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勾勒了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策略和目標。
Ryan Fung:ESG 的「牛津定律」會由五眼聯盟譜寫?
有權力的地方自然有政治角力,正在醞釀統一全球 ESG 標準的「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SSB),就觸動地緣政治的角力。ESG 圈近日傳出即將宣佈 ISSB 委員會成員,最終會由五眼聯盟及盟友們奪取超過一半席位,變相令講一套做一套的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大壓力,不能再輕視碳中和議題,漂綠了事。
芝士、啤酒甚至玩具,也可由一粒米開始?
受疫症、戰爭及供應鏈混亂影響,麵粉及煮食油等食材非但價格暴漲,有些甚至因供應緊拙而長期缺貨。一些日本企業務求打破困局,積極開發能在本土自給自足的替代品。當中最具潛力的原料,便是雪白晶瑩的米。無論是芝士、啤酒甚至玩具,如今也可由這些白色顆粒「變身」而成。
大自然的「綠色黃金」微藻,可開創可持續未來?
大家或較熟悉海藻這大型藻類;其實在海洋、淡水湖泊和河流中,還有大量同為水中生長的光合生物 —— 微藻。這些微小的生物是地球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它們相對容易養殖和收穫,甚至能利用廢棄營養物生長,來生產可用作食物或生物能源的生物質。藻類生物質還含有廣泛的有用分子,可用於生物塑膠、生物燃料、保健品、化妝品和食品成分。微藻因此有「綠色黃金」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