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分別為美國化學家巴文迪(Moungi Bawendi)與布魯斯(Louis Brus),以及俄羅斯物理學家葉基莫夫(Alexei Ekimov),以肯定他們發現和研究「量子點」(Quantum Dots)的成就。這些只有人髮 10 萬分之 1 直徑的納米粒子,究竟如何為我們帶來最新一代 QLED 電視屏幕技術,更令納米科技未來變得可能?
物質
|共13篇|
「甚麼也不買」的反消費浪潮
「甚麼也不買」隱隱然在壯大,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運動,會員在自己所屬的社區内交換資訊,送出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互相交換,全部免費:他們在網絡上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通常都會得到滿足,從家用電器、園藝工具、衣物家具到嬰兒產品,應有盡有。英國倫敦其中一個相關社區網絡的管理員 Alisa Miller 形容,他們的實踐,生動證明了「一個人的垃圾可以是另一個人的寶藏」。
製作殺毒防菌的利器,由改變物體表面開始
現時每年多達 70 萬人死於抗藥症疾病,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令問題更受關注。研究顯示,在中國死於武肺的病人當中,有半數同時感染另一種病原體。而武肺患者常被處方抗生素,令人愈發憂慮此舉會加劇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問題。科學界正在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 把病原體用以傳播的物品表面,轉為對付它們的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短片】語文陶話廊:胡適眼中失敗的中國文明
中國近年積極扶貧,大力提高 GDP,然而這種「物質文明」是否就等同「幸福」?胡適原來早有先見之明。今集語文陶語廊,陶傑與大家重溫其見解。到底在胡適眼中,甚麼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
在斷捨離之前,歷史上的家居收納主張
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最近在 Netflix 推出節目,使其「斷捨離」生活哲學紅遍歐美,有人甚至宣稱被她治癒了心靈創傷。在消費主義興起的百年間,人類囤積個人物品之多固然史無前例,但類似「斷捨離」的簡約家居主張卻絕非曠古爍今,究竟昔日西方是如何回應消費過剩引發的家居混亂?
凌亂的家,也是壓力大的家
常有研究指家中凌亂的話,可以反映此人聰明有創意,但「紐約時報」近日引述有研究人員發現,家中如果雜亂無章,可能令家庭成員承受壓力,更有損精神健康。
未能「斷捨離」,只好「鎖了就走」的迷你倉世界
香港的「土地問題」永無改善,再是崇尚斷捨離也好,亦免不了想租個地方置物。但在(相對)屋大地大的澳紐和美國,原來亦多的是「倉主」。難道簡約主義純屬憧憬,衝動購物的「戰敗品」還是多得要找個倉來放?抑或有更多不可抗力,令我們擺脫不了儲物癖的操控?
維修咖啡店 重塑惜物生活
物質過剩的年代,大如吸塵機,小如湯匙壞掉無用,我們就會隨手掉棄。但一群來自全球的志願者立志要人不再扔掉東西,在「咖啡店」重塑以往惜物的生活。名義上是咖啡店,但不會聞到咖啡香,因為實際上這是每月第 3 個星期日提供免費維修各種居家用品的服務場地,而且全世界多國亦正推行。
聖誕禮物的博奕
臨近聖誕,又是送禮季節。但問題年年都多:花多少錢買、送甚麼、送誰不送誰、包甚麼花紙,既要針對喜好,又要注意不能重覆,諸如此類,結果買禮物壓力大過跑場馬拉松。另一方面,收禮者遇到錯得離譜的禮物,出於禮貌又不能回絕,同樣困擾萬分。於是有人說,既然送禮如同互相為難,不如不送?
不明顯消費:保著子女能炫富的機會
錢多的人,總難掩炫耀之情,好叫人仰慕自己,甚至受到優待。二三十年前,想要彰顯身價不難,住豪宅開名車,家底不顯自明。但隨著奢侈品的民主化,現在無論豪門還是中產,都買得起大電視機及名牌手袋,同樣會租 SUV、搭飛機及坐郵輪。表面上,兩個社會階層所喜愛的虛榮消費品,已非來自不同宇宙。超級富豪為免「降格」,他們在收集跑車、遊艇和別墅之餘,開始尋求更多隱性象徵,表現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而對教育、健康及退休生活的投資,成為他們展示資本的新方式。
弄巧反拙的「禁送無謂聖誕禮物協會」
聖誕又到,是時候花大錢張羅朋友家人同事和另一半(如有)……的聖誕禮物之餘,也要做定心理準備又要收埋收埋大量大而無當又棄之可惜的聖誕禮物。原來百多年前的人已有同樣煩惱。1912 年兩個全紐約最有錢的女人,經歷年年聖誕盲目送禮的文化洗禮,痛深惡絕之時,號召美國人組成「禁送無用聖誕禮物協會」。意圖明顯,就是要推廣禁止送無用的聖誕禮物。
體驗至上的物質簡約主義
假設你有一筆錢要花,你會用來追新 iPhone,還是去京都或明洞兜一轉?有研究指 78% 的 Y 世代傾向買體驗多過物質,換句話說車樓時裝等家當不在重要,嘗鮮體驗才是王道。
購物世代有沒有未來?
今天全世界只有一個帝國,就是物質帝國,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擁有這麼多物質,英國學者 Frank Trentmann 的新作 Empire of Things,研究全球六百年來的物質生活:物質的社會意義、購物心理,物慾又將走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