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原來在台灣上學要點名計分,功課也很多。每星期有工作紙,然後期中期末兩次大報告,跟我在中大胡混、走堂打麻雀吃下午茶的日子差很遠啊。那時隨便考一次試就好了,多是在新亞書院吃炸雞脾。
讀書
|共16篇|
伍常:香港教育,撥亂反正
教育是智力、品德、情趣和創意的培養。教育就是誘導學生發現自己,學生解放性情之後,才可以講學問,求真理,否則只會培訓一群專事弄虛作假的齷齪小人。
陶傑:中國所沒有的「知識分子」
自從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現代化失敗,原因之一,可以歸納為中國人社會無法出現「知識分子」,中國歷代相應的只有「士大夫」。
鄭立:為何讀書好的聰明人不一定能玩得好桌遊?
純粹用功的讀書人,就算多聰明,也只會堅持用靜態的計劃思維,去看一個動態的博弈,所以往往會失算,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失敗在哪裡。
鄭立:逃學威龍 —— 我係因為唔想讀書先加入警隊
周星星之所以能改變,是因為他孤立地被丟進一個新的環境,在裡面沒有人知道他是飛虎隊,再沒有同事去敬重他,剝去了制服和一切之後,他就只是一個不怎麼樣的學生而已。
鄭立:孔乙己 —— 讀書不一定會將我們變得更好,也可以令我們萬劫不復
今天的我們,每人都要投身這個制度,每人都要讀書考試。我們是否察覺,比起那個時代,成為孔乙己的風險其實更大?孔乙己諷刺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但我很少見有人用這角度去看這文章,畢竟,教的人是讀書人,讀的人自然也讀書人,可是卻總是把自己當成第三者。當你意識到這點,再細看這文章,感受就會很不同。
書迷之痛:買得多看得慢,可以怎麼辦?
世界上有趣的書太多,書單萬里長,總覺得餘生都看不完?讀書需要時間、專注及速度,加上在信息過多的年代,應付社交媒體的訊息、電子郵件及工作文件報告已經應接不暇。時間太少,要閱讀的數量太龐大,該如何解決?除了索性不讀,最好的方法就是學會速讀。速讀家兼作家 Abby Marks Beale 就以英語閱讀為基礎,跟讀者分享她的速讀策略。
從統計學看文學
文字風格向來縹緲,合則有,不合則無,難以從遣詞造句例子判斷;話雖如此,將統計應用於文學,仍然有其獨到發現。美國記者 Ben Blatt 新作 Nabokov’s Favourite Word Is Mauve: What the Numbers Reveal About the Classics, Bestsellers, and Our Own Writing 便是一本文學資料統計大全,分類收集各種數據:作家最愛用哪些字?誰人最多陳腔濫調?最常用副詞和感嘆號又是誰?
學習之神:如何訓練腦袋至過目不忘?
問答網站 Quora 上有用戶發問:「如何最有效率地習得一大堆資訊以應付測驗?」相信這也是大部分人,無論在學還是在職都想知答案的問題。The College Success Cheat Sheet 作者、大學時由包尾變到領取「美國總統教育獎」的 Jonathan Davidson 表示,若想在考試測驗中取得好成績,成為「學習之神」,只需跟足此 3 步:實踐最佳的學習技巧,策略性每日溫習,調節生活節奏。
為出國留學鋪路 中國家長離棄補習學校
近年中國學生留學外國數目急增,家長恨不得為孩子削尖腦袋躋身外國學校。操練補習自是不在話下,為了讓孩子早日「適應」國外學校的英語環境,學童接觸英文的年齡愈推愈前(至 0 歲)。但當各種高壓教育成果落空,坊間開始興起幼兒讀書會,以各類英文圖書和小說為日後國外學校學位的競爭預熱。
德國人如何育兒?
香港小朋友要學連非洲小朋友也未必識的非洲鼓。「Life planning」本無大礙 ,計劃一下人生,想想有甚麼目標和夢想,然後努力去實現。只是在香港在落地變成學童的「生涯規劃」就出事了,小朋友的「生涯」由父母來「規劃」,生涯即是活生生地捱。看不過眼的人便開始拿外國的教育制度來指手劃腳,外國的月亮真的是特別圓嗎?至少美國作家 Sara Zaske 是這樣認為。
閱讀,成為更好的人
2016 年度書展將至,為期一周,有人說閱讀已非人們主要興趣。惟在社交媒體的流行,讓我們意見各走極端,甚至只懂圍爐取爐,抱著歪理而不自知。要解除此陋習,惟有閱讀。而亦有研究顯示,比起讀流行讀物,多閱讀較深奧、嚴肅書籍,寫作能力更強。換言之,深度閱讀會發掘大腦寫作潛能。
學業成功是失敗之母?
中國家長被稱為「虎爸虎媽」,以高壓統治子女,日以繼夜讀書上補習班,考驗測驗沒有 A 已是大罪。的確,在督促下,子女學業成績名列前矛。然而,學業上的成功,可能是「人生失敗之母」,摧毀孩子的學習興趣。
美帝精英學生書單
中國人對美國又愛又恨,一方面指美國帝國主義傷害 13 億人民感情,另一方又誠實地把子女送到美國長春藤、英國傳統高等學府。其實,他們並非「崇洋」,只是「崇優」,對美英的教育質素趨之若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