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共88篇|

「誠實」是怎樣的樣子?AI 可以幫忙尋找

人通常會根據面部特徵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當科學家要研究人類這種特性時,往往需要向實驗參與者展示不同的臉,才能收集分析數據。但研究人員常苦於沒有足夠的臉,或適合研究的面孔類型。近日就有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模型,能源源不絕地生成無異於真人的臉,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特徵作改動,令人臉變得「看起來更聰明或更可靠」。

想提升語文能力?閱讀小說,而不是非小說

人們常說開卷有益,經常閱讀,最明顯的好處是有助提升語文能力。最近一項針對休閒閱讀的研究,從學齡前兒童到大學生身上證實了此說法,且發現閱讀帶來的更多優勢。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似乎毋庸置疑,但研究還顯示了令人意外的結果:人們閱讀甚麼更為關鍵。

合成胚胎,有其大用?

我們初中已懂得,生命來自胚胎發育,胚胎則來自精卵結合。不過本月初以色列科學家發表研究,僅使用幹細胞和特殊培養器皿,創造了不由卵子、精子結合而成的小鼠「合成胚胎」(synthetic embryo)並成功存活 8 天半。雖然無法真正育成生命,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這項研究,對研究懷孕最初階段、治療不孕問題,或有重要價值。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科學狗:科學界出現大規模造假,同儕審查系統是否有缺失?

科學界近期爆出的最大醜聞,莫過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人癡呆)的研究疑似大規模造假,誤導了學界 16 年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著眼點是,為何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都會有如此問題?同儕審查(Peer review)確實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基石。新報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之前,不同專家會仔細審查當中的證據和論點,確保當中說法是否成立、有沒有誤解數據等問題……

動物會做夢嗎?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研究甚少。19 世紀,達爾文繼「物種起源」後另一本著作「人類的起源」,讓人們認識到比較心理學,當中雖略有談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入睡時同樣擁有的某種主觀體驗 —— 人們稱之為「夢」,但到 20 世紀,相關研究卻停滯不前。最近,哲學家 David Peña-Guzmán 的新書「當動物做夢時:動物意識的隱秘世界」再次掀起這個話題,啟發人們思考應如何重新認識牠們的內心活動和看待這些生命。

自我傳播疫苗,是場變革還是毀滅?

傳染病會在人群中傳播,甚至由野生動物跨物種感染人類,偏偏患者只能逐個接受治療,或事前逐個接種疫苗。假如有一種疫苗,接種後可以像傳播病原體一樣,在宿主體內複製抗病能力再傳播,甚至有機會在傳染病爆發前先行阻截動物傳人。不過,要研發這類自我傳播疫苗(self-spreading vaccine),目前仍有不少爭議。

要得諾貝爾獎,先要離日赴美?

90 歲日裔學者真鍋淑郎榮獲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日本在「獎排榜」繼續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新首相岸田文雄隨即發表賀詞,各大媒體亦爭相報道「日本人得獎」。但不少日人批評這全屬叨光,因為真鍋早就赴美留學及定居,甚至入籍美國。更有評論質疑,日本並非做研究的好地方,科學家若要有所成就,不出走不行。關於這一點,真鍋又是否認同?

受爭議的「鄧巴數」:人只可以維繫到150段人際關係?

鄧巴數(Dunbar’s number),又稱為「150 定律」,有專家認為人所能維繫的親密關係有其上限,大約是 150 段。過去 30 年,鄧巴數不單是人們時有分享的趣味冷知識;也經常為商業管理人員和軟件開發家引用,制訂相應的產品策略。兩位斯德哥爾摩大學生物學家 Johan Lind 和 Patrik Lindenfors 就撰文拆解鄧巴數謬誤。

一代政治學大師:英格爾哈特

前密芝根大學政治學講席教授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在 2021 年 5 月 8 日與世長辭,享年 86 歲。70 年代,他的研究把政治科學帶到後物質主義時代;80 年代,他所牽頭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大大推進了有關政治文化的研究,並完成了民主化理論。

市民健康的守護神:醫學期刊的變遷

2 月 9 日,林鄭月娥表示不能「僵化處理」疫苗接種事宜,並指科興疫苗不一定要在醫學期刊刊登數據,才獲認可在香港緊急使用。有前線醫生批評政府的決定,認為醫學期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在疫情之中,我們常常會見到記者分享最新的醫學研究結果,也因而時不時聽到「醫學期刊」四個字,現時正好來回顧醫學期刊的變遷。

廖康宇:疫情、工作與精神健康(附上研究問卷)

由於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各界還未有充分時間檢討疫症對社會及經濟方面的影響。有見及此,包括筆者在內的一個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正在收集一些有關是次疫情對於工作的影響的研究數據,希望以香港為案例去了解新冠病毒疫情對於打工仔女精神健康的影響。現在附上問卷的中英文連結,希望讀者能夠多多支持。

防治鼠患:要從城市生態觀念著手

有建制派因應社會動盪,提倡一系列紓困措施,包括撥款 4 億元滅蟲滅鼠。姑勿論老鼠跟近月政治紛爭有何關係,研究老鼠生態長達 10 年的加拿大野生動物專家 Chelsea Himsworth 卻曾提醒,對付鼠患絕不能藥石亂投,政府必須改變過時觀念,要把城市看待成生態系統,先認真展開生態研究,方能夠在實證基礎上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