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共84篇|

睡著了仍能聽到你說話?

人在熟睡時,通常不會理解外界的聲音,但近日一項小型研究發現,人們睡覺時會對某些字詞做出短暫而有限度的微笑或皺眉,事後並不會記得。該研究首次與非清醒夢者建立這種溝通,巴黎腦研究院研究員 Delphine Oudiette 表示:「這些反應窗口可創造與睡眠者實時交流的條件。」

睡前思考如何,睡眠質素也必如何

有時躺在床上想要入睡,思緒卻無法停止,像是思考明天的工作、吃甚麼午餐、懊悔說出不該說的話,或是突然想起旅行證件是否要續期等。墨爾本大學睡眠心理學家 Hailey Meaklim 及蒙納殊大學心理科學學院大腦與精神健康研究所副教授 Melinda Jackson,在學術媒體 The Coversation 上撰文,指出睡前想法確會影響睡眠,睡得好的人及睡不好的人,確會思考不同的事。

晝伏夜出:酷熱下的新生活模式

今夏美國各地錄得破紀錄高溫,日間天氣熱到令人難以忍受。部分人開始晝伏夜出,在凌晨時分醒來,把購物、運動甚至工作等日常活動,從白天推遲到較涼快的晚上才做,藉此避過烈日的煎熬。這種生活模式令深夜不再荒涼,還促使政府及企業調整設施及服務營運,創造出有別於尋歡作樂的夜生活經濟。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動物會做夢嗎?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研究甚少。19 世紀,達爾文繼「物種起源」後另一本著作「人類的起源」,讓人們認識到比較心理學,當中雖略有談及哺乳類動物與人類入睡時同樣擁有的某種主觀體驗 —— 人們稱之為「夢」,但到 20 世紀,相關研究卻停滯不前。最近,哲學家 David Peña-Guzmán 的新書「當動物做夢時:動物意識的隱秘世界」再次掀起這個話題,啟發人們思考應如何重新認識牠們的內心活動和看待這些生命。

茶里:在家工作的好與壞

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籍,才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各自天生的生理時鐘。比如說一部分人習慣早睡早起,早上是他們心情最好、效能最高的時間,所以晚睡晚起對他們來說很痛苦;也有一部分人早上的時候醒不來,晚上的時候集中力卻特別高,因此被稱為「貓頭鷹體質」。

良好睡眠,沒有絕對標準

睡眠不足或睡眠中斷,可能會導致易怒、焦慮等情緒反應。集中力、溝通能力、創意等認知表現也會受影響;睡眠不足甚至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發、疾病感染、癌症、肥胖、二型糖尿病及精神疾病的風險。不少人可能因此認定成人每日睡足 8 小時很重要,但這真的是金科玉律嗎?英國神經科學家 Russell Foster 指,個人睡眠其實就像鞋碼般,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大小。

疫下,為何會更多「靈異事件」?

過去兩年,英國疫情時好時壞,自稱見鬼撞邪的報告則有增無減。與此同時,捉鬼探秘之旅亦參加者眾,關於超自然現象的節目更廣受歡迎。對於靈異事件,大可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但在疫症肆虐、政經不穩之際,男女老幼同樣「鬼迷心竅」,現象背後的社會和心理因素,或許非「胡思亂想」這麼簡單。

COVID 後遺症:疲勞、睡眠障礙

香港理工大學上週發表研究指,4 成 COVID-19 患者在康復 12 個月內有疲勞綜合症。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洪克協痛症管理教授兼副系主任符少娥表示,康復者的疲勞成因未明。在澳洲,有學者正研究長期 COVID 症狀與慢性疲勞綜合症(CFS)的關係;澳洲廣播公司(ABC)就訪問當地醫學專家,嘗試解釋為何不少人會出現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

【超能體質】睡得少也能精神奕奕

早睡早起、睡足 8 小時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但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像達文西、戴卓爾夫人,以至杜林普,都聲稱自己晚睡早起,只睡數小時仍能精神奕奕。據英國報章 The Telegraph 報道,此類「睡眠精英」(Elite sleepers)對我們的睡眠方式或會有所啟發,並為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線索。

噪音雷達,還市民清夢

噪音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受關注,而且不少大城市居民在感受過封城期間的寧靜後,難再忍受來自道路噪音,尤其是電單車刻意發出的隆隆巨響。法國當局就在 7 個城市安裝「噪音雷達」作試驗,檢測及拍下發出過大噪音的車輛,希望藉此訂立一個噪音污染限制,並對超過限制的駕駛者處以罰款。

睡眠訓練減抑鬱

一夜難眠,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之餘,精神更形疲累,長此下去容易衍生出各類身心疾病。最近有一項研究臨床試驗就發現,受試者接受認知行為睡眠訓練,由專業治療師助他們改掉壞習慣,讓身心可以為一夜好眠做好準備,不僅能改善失眠問題,甚至有助預防老人患上抑鬱症。

當夢入面也有廣告……

電視有廣告,觀看影片前要看廣告,社交媒體有廣告,也許只有我們入夢時,才有片刻擺脫無處不在的廣告。不過,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Fluid Interfaces 團隊博士生 Adam Haar Horowitz、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Robert Stickgold 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Antonio Zadr 就在網上雜誌 Aeon 撰文,指廣告商已經開始入侵人們的睡眠,嘗試將產品植入夢中,但箇中倫理問題,仍在探討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