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共47篇|

建立微生物方舟,關鍵在原住民?

挪威北極地區的斯瓦巴冷岸群島(Svalbard),建有一座全球農作物種子的保存庫,以防農作物因突然出現的全球性危機消失。近日亦有科學家提出,要為腸道微生物建立「諾亞方舟」,儲存來自偏遠地區,人類糞便及體內的微生物,並用於未來醫療發展。

腦退化症新希望:搶救記憶力的植入物

阿茲海默症令患者與身邊人愈變愈陌生,記憶的流失速度驚人,而迄今仍未有方法挽回。不過,曙光可能出現:最近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大腦植入物,在首次正式測試中,明顯地有助提高記憶力,這也許能為治療癡呆症、創傷性腦損傷和其他記憶損傷的疾病提供了一個新希望。即使提升的記憶力並不算高,但對患者而言,聊勝於無。

沒有遺體,也可重塑歷史名人 DNA?

以往重建死者或動物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就需要從他的遺體中提取 DNA,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可能不再是唯一的方法。冰島第一個擁有非裔血統的人死去近 200 年,但他的 DNA 不是取自其遺體,而是透過他的後代去再造,這種做法前所未見,若是成功,能令我們更了解前人的生活,當中更可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

「神探伽利略」與「日本的湯川」

東野圭吾筆下的「神探伽利略」湯川學,憑著科學推理無案不破,改編成電視劇在福山雅治的加持下更捲起過不小的風潮。如此神通的大學教授其實真有其人。生於 1907 年 1 月 23 日的日本理論科學物理學家湯川秀樹,雖然經過一段鬱鬱不得志的日子,仍以 28 歲之齡發表預測新粒子存在的劃時代論文,更在日本二戰戰敗後百廢待興之時,成為首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科學怪人 —— 與神挑戰 200 年

瑪麗雪萊於 1818 年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說:「科學怪人,或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在科幻小說的平行世界裡,生命力永無窮盡的科學怪人剛好 200 歲。如今最新的科學研究,距離人類創造生命的奇蹟時刻,或在電力學、數碼科技、基因工程等眾多層面上都更為接近了。而科幻小說的構思亦不再是空想之談,像透過基因操控來生產複製人,或透過「大腦儲存」的方式將人類的思考數據化,像軟件程式一樣儲存到機器之中。一個屬於科學怪人的時代,或在數十年內降臨人間。

冰封 51 年,正等待第二人生

人死後,屍首還可以保存起來,留待他日重啟再用嗎?近年有以兔子屍首所做的實驗證明,冷凍後再融化的屍首時,腦部細胞膜和細胞內結構完整仍能保持完好,也許只要保存好身體,有一天死後的人能再出現「第二人生」也未可知。

現存「凍齡」最久人的是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至今冷凍保存已第 51 個年頭,他以類似睡袋的袋子包裝好,浸泡在極冷的「液態氮桶(Dewar)」中,而這位先驅者冷凍保存的紀念日更定為「貝德福德日」,自他被放進液態氮桶後,數以百計的人都希望模仿他,以祈留有用之身他日可用。

基因編輯能解救糧食危機?

最新研究指出,假如全球溫度上升多攝氏 2 度,世上超過 4 分之 1 的土地將會面臨永久乾旱。此外,全球暖化亦加快了植物疾病和感染的擴散速度。而據德國波恩大學發展研究中心的預算,到了 2050 年,全球糧食產量或會減少超過 20%,但與此同時,全球人口將在同年增至 98 億。為迴避氣候引致的糧食危機,現時生產和分配糧食的方式,需要適應環境的轉變。而對農作物進行基因編輯,加強彈性之餘,還能提高產量。這項嶄新技術是否能為人類未來帶來希望?

陶傑:讓人工智能「看見」

今日美國人工智能的研究先鋒是一名華裔女子,北京出生的李飛飛。李飛飛認為,人工智能要惠及全人類,不止擁有自戀式的象棋高智能,還需擁有視像能力、語言能力、駕駛能力,將其他工業科技的能力與人工智能綜合起來,才可以令這個世界真正進入第三波工業革命,令人類的思維想像如虎添翼,豈止一飛沖天,簡直一躍進入無窮的宇宙。

有發明必有爭鬥:因 CRISPR 而起的競賽

CRISPR-Cas9 這套基因編輯法近年在實驗室不斷告捷。繼去年成功修改人類胚胎心肌病基因,今年又有望應用於絕種動物復活工程和解救人類不治之症的消息;日前有生物製藥公司宣佈首次展開臨床實驗,人類似乎又往獲得上帝之手之路邁前一步。與此同時,發現 CRISPR 的先驅們亦掀起曠日累時的功名之爭。

基因編輯技術有望解救不治之症

基因編輯技術 CRISPR-Cas9 舉世觸目,它讓科學家得以在基因排序中,精確編輯目標基因,理論上可以消除遺傳疾病,甚至能夠編寫人體基因,對人類未來影響深遠。這項技術在本月取得新突破,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將來利用修改版的 CRISPR,或可令糖尿病和肌肉營養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y)等不治之症,得以改善病情,帶來治療希望。

對付超級細菌新法:糞便藥丸

抗生素失效的時代逼近,醫學界或借鑑古法或生物勘探,不斷探尋抗生素以外的出路。近年有「糞便微生物移植」一法冒起,借助健康捐贈者的糞便細菌為病人治病,根治抗藥性強的超級細菌感染。不過此法動輒需要出動直腸鏡、灌腸或鼻管,叫人望而生畏,有學者更進一步,研發出「糞便藥丸」,轉化糞便成口服藥,臨床實驗亦證明成效可比傳統方法。

不是疫苗,又是甚麼引致自閉症?

在美國,每 68 名美國兒童中,就有一人患自閉症。香港自閉症兒童則由 1992 年的 2,400 人激增至 2016 年的 10.8 萬人。許多病童的父母試圖理解為何他們的孩子會得病,並把自閉症歸因不同的後天原因,其中疫苗引發自閉症之說亦已流傳多年。但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自閉症研究人員 Sunil Mehta 博士就指:「我們幾乎比任何人都確定,疫苗不會導致自閉症。」其致病關鍵在於先天。了解基因如何在不同方面引致自閉症,有助於日後從根本作出治療。

DNA 太陽油,護膚力量或勝一籌?

早有研究指出,皮膚若在烈日下直接曝曬,不同波長的紫外光會對細胞做成破壞。曝曬皮膚後,炙痛只為表象,及後皮膚或會老化,其防衛力及韌力亦會衰退,甚或更易患癌。而癌症的形成,是因細胞核酸的基因結構有損所致。賓漢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 Guy German,有日在與同儕閒聊時就忽發奇想 —— 既然核酸會因吸收紫外光而產生變化而受損,那麼若另置 DNA 於皮膚外,代為吸收紫外線,是不是就能保護皮膚細胞內的核酸?

正念潮流:從內在修養變成行業

近年,不論是書刊報章,還是網上教人健康的方法,不時都會介紹「正念(Mindfulness)」,聲稱能令精神集中、協助減壓,保持身心健康甚至提升工作能力。不過,評論家認為,一直以來正念的研究缺乏統一性:正念實際上是甚麼?能幫助甚麼人?它如何影響心靈和大腦?而正念療法行業亦需要標準化:如何識別新手或是經驗從業員?正念有否特定的練習方式及變化?否則根本無從比較領域中的從業者及相關課程內容,也無法進行更具意義的研究、建立相關的知識系統。

癌細胞也愛糖?

癌與糖之間在長久以來關係都「似有還無」,曾有說法是糖可以供給癌細胞營養,斷糖可以餓死癌細胞,但後來科學家指出這是不可行的。然而,經過 9 年的研究,比利時分子生物學家終發現糖確能刺激腫瘤生長:原來糖不是「餵飽」癌細胞,而是影響它的代謝作用(Metabolic effect)。

人造肉熱潮:日本學生也懂種肉了

雖然科學家在人造肉範疇上已有所成就,但這些肉類產品卻遲遲未能到達消費者市場。為了令人造肉得以普及化,化學家羽生雄毅想出了與眾不同的計劃,成立名為 Shojinmeat Project 的非牟利組織,以助學生接觸這種高科技。利用類似微波爐的發熱箱,學生在家中也能輕鬆地用動物細胞作培植,只需依情況加點糖和含蛋白質的運動飲料即可。他笑說:「高中生已經在家裡自行培植肉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