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 CG 優秀之類的畫面原因外,筆者認為電影獲得亮眼票房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終於拍出了一部給一般人看的怪獸電影 —— 不再是討好小眾愛好者的特攝,而是真真正正的科幻電影。
科幻
|共34篇|
【那年盛夏】Y2K 美學:千禧之交的期盼與哀愁
電視劇「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引起不少討論,除了懸疑劇情矚目,劇中從科技產品、服飾打扮到家居佈置,都復刻 20 多年前的 Y2K 風格,又同時注入先進的科幻元素,形成 Y2K 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近年 Y2K 風格成懷舊潮流,常見於視覺設計到服裝穿搭,但其實風格所承載的,還有千禧之交對未來的期盼和焦慮,其中集體情緒與當下大有相通之處。
廖康宇:「明日戰記」—— 為香港電影的明日而戰
「明日戰記」打著「香港首部科幻動作片」的旗號,在專注做好科幻的時間,卻失落港產片的精髓:一個有說服力的劇本,以及電影內容的細緻。
【電馭叛客】人機合體的世界?我們早就身處其中
電玩遊戲「電馭叛客 2077」 (Cyberpunk 2077)衍生動畫「電馭叛客:邊緣行者」(Cyberpunk: Edgerunners)大受觀眾歡迎。故事講述社會底層出身的少年 David 在企業控制的未來都市「夜城」中生存;而在這 Cyberpunk 的世界裡,植入改造裝置是提升個人戰鬥能力的重要手段。編輯、改造身體似只限科幻題材,但事實上人機合體(cyborg)可能已在現實中出現。
紀浩基:「地球不死人」—— 科幻一定要擲幾億去做 CG?
近日網上圍繞著應否支持合拍港產片的爭議聲不斷,筆者個人認為這些爭拗已經失焦,無意蹚這渾水,反而想聚焦在一個問題上,就是許多人或許忘記了的一個重點,作為一部科幻片,是否必須花上數以千萬或億萬來做大量 CG 特效,才能配得上科幻片之名?這個看似是事實,卻並非事實之全部。筆者想推介 2007 年的一部小本科幻奇片「地球不死人」(The Man from Earth)。相信 9 成半香港觀眾都沒看過,即使是科幻迷,相信也有 7 成沒聽過。此片確實小,但其編劇卻來頭不少,正是著名科幻小說家及編劇 Jerome Bixby 的最後遺作。
明日戰記之前:改變人類娛樂史的電腦合成影像技術
香港影星古天樂有份主演兼投資的科幻巨著「明日戰記」,繼續受到香港網民熱烈關注。該電影號稱製作費高達 4.5 億港元,全片有 1,700 多個特效鏡頭,冠絕香港電影史。隨著電腦合成影像技術(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CGI)普及,人類可以講更多不同種類的故事,亦改變了娛樂工業生態。而這類技術的歷史,其實至今已經長達 70 多年。
紀浩基:Nope —— 不由自主地喊出 Nope!確定真是好事嗎?
事隔多年,本來已列為不再往來戶,可是在戲院裡看 Top Gun 時,看到「虛無」(Nope)的預告。畫面確實充滿神秘感,從預告中大概猜得出是跟不明飛行物體有關的科幻驚慄故事。於是我在想,難道這個佐敦比爾就像西方世界的姜文一樣,以一部巔峰、一部平庸,梅花間竹的方式去呈現作品?那是否意味他的單數作品較值得觀看?
方俊傑:「變形女俠:律政英雌」—— 沒有人是不能被替代的
巨頭各有接班人,鐵甲奇俠二代 Ironheart,將會在「黑豹 2:瓦干達萬歲」帶出來。黑寡婦妹妹、鷹眼徒弟、雷神養女,連變形俠醫同類也出現了,加上鋪排已久的新美國隊長,上一代逐漸淡出,但個個也有新人接手。
Moyashi:初榨純正的香港文化
香港人對文化格局的變化非常敏感,因為與其他國家與地區相比,香港本土文化認同的源起不是基於歷史、也沒有國家敘事,取而代之是「集體回憶」,而所謂的「集體回憶」,其實是「集體消費」。
陶傑:科幻小說要多「科學」?
倪匡逝世,有人質疑他的科幻小說是否科學。這一點他本人早已否認,並指出,幻想為主,科學其次。
Moyashi:閱讀衛斯理的方法
每當有作家過身,必定會牽起一陣閱讀的潮流,首推都是幾本代表作,但要數倪匡的代表作「衛斯理」,那是整套有 145 本的巨型小說系列,還未數與有關連的原振俠系列等,應該不少人看到數字已經打退堂鼓。
「沙丘」:半世紀的神作,為何是科幻小說聖經?
小說改編電影「沙丘瀚戰」(Dune)今日正式公映,叫很多影迷和書迷期待,皆因這部半世紀前的史詩式神作,不但是「星戰」等科幻經典的靈感來源,其刻劃的生態危機與宗教衝突,更呼應當前的全球困局。英國小說家 Hari Kunzru 在「衛報」撰文,從作家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創作歷程,分析小說如何承載 60 年代美國叛逆精神、與我們當下的現實扣連。
Moyashi:哥斯拉 S.P —— 體系中的自成體系
如果你衝著哥斯拉而來,觀感可以非常兩極。製作單位明顯有意識地照顧特攝宅的需要,加入大堆哥斯拉和東映特攝的設計元素,細節上會找到很多過去電影的影子。然而故事核心都與那些過去的特攝沒有關係,連故事模式都是別樹一格,硬核科幻加上圓城塔式的學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
林喜兒:Brave New World —— 只剩下性愛與毒品
當你想像在蠻荒世界過著憤世、不安卻擁有自由意志生活的人,來到這個美麗的監獄,將會掀起甚麼革命時,一集兩集三集過去,除了是連場的性愛派對與無時無刻吞「Soma」之外,劇集卻對沒有私隱、謝絕一夫一妻、抗拒家庭價值這三大規條衍生的新世界、新人類的描寫都流於表面。
陶傑:電影為世人上的課
荷里活電影編劇,往往比大學的知識分子更有遠見。
紅眼:假面騎士 01 —— 不破與亡,為自由而反抗
同樣圍繞著人類改造實驗,拒絕成為國家機器、戰爭工具,為自由而反抗的不破與亡,相似的題材,或者將在時勢再度艱險動盪的令和年代,衍生不一樣的時代意義。
紅眼:新世紀福音戰士 —— 回到 4:3 的科幻舊紀元
最美好的時代,都正式被 Netflix 收買了。影響力近乎無遠弗屆的 Netflix,最近將日本動畫名作「新世紀福音戰士」的 26 話電視版及 2 部劇場版電影全部上架。從一個電視機年代,來到沒有電視機的新世紀,從沒有網絡的舊世界,來到串流影視的平台,有些感覺,卻原來既陌生又親切。
鄭立:點解我支持黃潤發領導香港統治地球?
黃潤發在故事裡雖然是反派,為了勝利和保存自己繼續統治地球的權力,而不擇手段,不惜啟動惡魔高達。但看設定的話,他是唯一一個在衰敗的地球中,恢復了香港繁榮的人,也因為香港是唯一一個根植地球、而不是宇宙的政權,所以地球在香港的統治下,才沒有被宇宙剝削得那麼嚴重。
鄭立:流浪地球 —— 阻住地球轉的電影
「流浪地球」是一套災難片,故事與小說並沒有太多關係,只是借用了作品的設定與背景,創作出另一個荷里活式的救難故事。整套電影可說扎實穩健,沒有多餘的文戲和悶場,沒有太狗血的對白,沒有太令人反感的置入式行銷。平心而論,這已經很自控,至少沒有淪為「太空戰狼」這種一聽就想讓人射去木星的餿主意。
「銃夢」之夢:會吃會睡的 Cyborg 是否可能?
電影「銃夢:戰鬥天使」中,主角艾莉達擁有人類頭腦、全身上下卻以機械構造。有澳洲科學家分析,究竟從技術層面而論,像艾莉達一樣能吃、能睡、有觸感的生化人是否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