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

|共10篇|

【普京會晤金正恩】選址太空發射站,有甚麼意義?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自 2019 年以來首次會面俄羅斯總統普京,日漸被西方孤立的兩國有望聯手對抗制裁。向北韓尋求武器供應成為普京的主要目標,為回報北韓,普京表示將協助平壤製造人造衛星。「華盛頓郵報」專文指出,二人選址在東方太空發射場「聯盟-2」號運載火箭的工程車間會晤別具意義,因該中心正正代表俄羅斯在太空事業上的獨立自主,不受其他國家干預。

為何土星的衛星難以發現?

台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學家 Edward Ashton 與跨國團隊,在圍繞土星的軌道上發現了 63 顆新衛星,令土星衛星總數增加至 146 顆,超越木星成為擁有最多衛星的行星。這一發現歷時兩年多,但其實天文學家尋找土星衛星已逾 3 個半世紀,至今依充滿挑戰。

伊朗要星鏈有用嗎?

反頭巾觸發的伊朗示威活動未見緩和跡象,截至本週一,伊朗政府已累計拘捕超過 1,200 人,但全國多個城市仍有人上街示威。在美國,拜登政府上週以「支持伊朗人信息自由流動」為由,放寬對伊朗互聯網服務的制裁,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則宣佈申請衛星互聯網服務星鏈(Starlink)在伊朗營運的許可;伊朗的星鏈衛星寬頻服務現已啟動。不過外界觀察認為,星鏈在伊朗的作用未必理想。

太空軍備競賽:反衛星武器的爭議

俄烏戰爭爆發,讓外界得以窺探現代戰爭可能循甚麼方向發展。其中宇宙衛星在整場戰事中扮演關鍵角色,令烏克蘭境內的俄軍無所遁形。近年,多個軍事強國都發展反衛星導彈技術,把軍備競賽推向太空層面。可是,這類反衛星武器向來存在爭議,被指威脅整個人類社會的安全,澳洲國立大學國際法專家 Cassandra Ste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各國棄用相關軍備。

製造易、收拾難,太空垃圾該如何解決?

人類正面對不同的垃圾問題,甚至,如果說我們正被垃圾包圍,亦不過分。因為人類產生垃圾的能力,不僅在地球上得到證明,早在 1957 年,第一枚人造衛星 Sputnik 發射到太空時,便順道將垃圾帶到太空。隨著各類太空計劃展開,遺下更多的火箭、衛星碎片成為太空垃圾,部分雖能在失效前,經操控程序重返大氣,但其餘大量碎片則仍圍繞地球。處理太空垃圾,比地上的垃圾更複雜棘手。

天眼追蹤非法捕魚

浩瀚大海,要對那些非法捕魚者執法,知易行難,無從入手。不過,現在透過人造衛星協助,加上 Google 提供的平台,全球也可監察漁船行踪,知道漁船有否在保育區捕魚,又或出現大量漁船同區作業,導致過度捕魚,令海洋物種保育變成真正可能。唯一問題是,搶盡海洋資源的中國無參與……

小心!太空擲物!

美國一項民調發現,超過一成受訪選民表示,寧願被隕石擊中,也不想投給希拉莉或杜林普。想法有趣,但「想得太美」,因為上次有大型隕石墜落地球,已是 6,500 萬年前的事,而要再發生類似事件,最快也要到 2028 年。不過,會跌落地球的大型物體,還有人造衛星,人類被其擊中的機會,又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