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機械人開始應用於工商及旅遊業中,最近更正式涉足考古學界。機械狗 Spot 正遊走於意大利龐貝古城,以識別古蹟安全及結構問題,同時搜索地底,檢查文物竊賊挖掘的地道。
機械人
|共85篇|
機甲戰記威龍:從上海打到四川少林寺的辱華卡通
不過這套東西應該擺脫不了辱華的污名。可惜的是,因為這東西太舊了,又不是「高達」系列,所以就愈來愈少人知道了,即使辱華也沒有人會罵。
如何讓孩子跟機械人相處?
各種家居雜務機械人大舉進駐不同家庭,為家居生活平添便利。小林強調,她關心的是那些正在生活上與人為伴的社交機械人(social robot)。為人提供同伴,正是社交機械人面世原因,但「同伴」意味人類容易將其擬人化。她引用大阪大學教授,機械人學學者石黑浩提出,假如人視機械人有靈魂, 機械人就有靈魂。問題在於,人們應否如此看待機械人。
意大利雕塑,應靠工匠還是機械臂
意大利城市卡拉拉(Carrara)盛產大理石,由文藝復興時期之前開始,已是著名雕塑家選取材料的熱門之地。時至今日,石材雖沒有改變,但雕刻者卻逐漸由工匠轉為機械人。這種趨勢引起了爭論,雕塑器械公司認為這些技術對意大利藝術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但也有傳統工匠認為,不用人手雕刻,雕塑會喪失熱情及吸引力。
鄭立:日本 H-GAME 裡面竟然出現信和中心
它基本上就是咸濕版的「櫻花大戰」,主角帶著一堆美少女,開巨型機械人對抗惡黨之類,反正作個藉口給你去開機械人打戰略遊戲就是了,當然裡面也有很多讓它出色情畫面的藉口。
想殖民太空,可讓機械人繁殖機械人?
經歷一代又一代繁衍,下一代人可以學習並繼承前人的知識結晶,甚至創造更多知識。人類演化過程裡,繁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機械人可否「繁殖」機械人,使其日益精進?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英國及荷蘭的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全自動機械人生產機械人系統,期望有朝一日,能派這些機械人上太空持續探索未知星球,並為人類在地球外建立居所。
鄭立:宇宙騎士 —— 當你要殺光自己的親友
這有沒有令你想到甚麼?對,現實多的是。我並不只是說政府走狗,可能還有你的父母、朋友、舊同學,明明仍是同一個人,卻因為不同的政治立場而跟你冷淡疏遠,或視為仇敵。你甚至還有可能在戰場上與其相見,親自解決他們。「宇宙騎士」就是類似的作品。
鄭立:WALL-E 的故事告訴我們,忠實執行職務不等於你沒錯
真理終究是超越法理的,法規背後的道理,比規條的本身更為重要。人類的立法機關之所以不斷運作,不斷修改法規,正因為它們會隨時代轉變而過時,過去對的東西,未必適用於現在。若將法理奉為神聖的規條,只懂得忠實地執行法規而不知變通,在真理面前,只會淪為反派。
武肺帶起印度機械人新趨勢?
武肺疫情一波接一波打擊全球各地,醫護人員總是首當其衝。疫情再起,他們每日要治理大量病人,不僅筋疲力盡,更有染病風險。有見及此,印度的醫院就嘗試以機械人代勞,以分擔前線醫護部分工作壓力,減少他們接觸病毒的機會。但成效又如何?
多種科技,令長者們獨立樂活
港人平均壽命超過 80 歲、日本開始踏入百歲時代、近 5 分 1 歐盟公民超過 65 歲…… 1980 年至今,全球 60 歲以上人口已經翻倍至約 10 億,預計到了 2050 年更會再翻一倍。但若是百病纏身,仰賴他人過日子,再長壽也沒意義。多國政府及企業正在尋求尖端科技協助,讓長者們擁有健康而獨立的生活。
藍牙技術、機械人玩伴……日本智能幼兒園崛起
科技的有效應用,正擴展到幼兒保育相關的各個環節,而這並非只為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數碼化進展如何,最重要的,還是與孩童的接觸和互動。工作效率化而多出的空閒,並非用於繁瑣的雜務,而是真正投入幼保工作,不同企業正利用科技創造這樣的良性循環。
咀嚼機械人:香口膠口服藥的白老鼠
吞藥丸的感覺並不好受,但若能在咀嚼香口膠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服藥,會否較易令人接受?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研究人員製作一款機械人,內置類人型(humanoid)的顎,可精密複製咀嚼動作,並釋放人造唾液,用作測試香口膠的藥物釋放量,估計會有多少從香口膠轉移至潛在使用者。
鄭立:西世界 —— 你唔當對方係人,你咪西囉。
看劇集時,只要不斷的抽離,投入;你就會發覺,同一件事,是否有罪惡感,分別就只是我們有沒有把對方當成人而已。
從細胞製出活機械
談到機械人,許多人只想到由金屬和塑膠等材料製成的工具,有的像人,有的類似動物,或有的只是生產線上的設備。對於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來說,機械人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學人」報道,他們研究出如何使用生物細胞創造出新型的生物體,可以完成各種工作之餘,更有可能自我繁殖。
機械人技術:日本領先到甚麼程度?
「誰能掌握軟件技術,誰就掌握機械人產業。」機械人軟件新創企業 MUJIN 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滝野一征說。這家成立於 2011 年的日本公司使用獨家高速運算處理技術,可控制不同品牌的工業用機械手臂,實現物流中心的無人分類揀貨,成為全世界前所未有的創舉。
一家新創公司,能突破日本創新技術窘境?
因過於著重硬件,日本近 20 年來在科技競賽中落後,有新起人工智能公司就希望改變劣況。Preferred Networks 工程團隊正進行無人駕駛及診斷癌症等人工智能項目,聯合創辦人岡野原大輔表示,他們的軟件可助機械人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該軟件設計能否改變日本現況?
紅眼:在壞掉的人工智能與壞人之間
擾亂社會秩序,破壞法治的,到頭來並不是人工智能,卻仍然是人類。
發展 AI + 機械人上,日本也要失敗?(上)
軟銀集團創辦人兼社長孫正義,堪稱 AI 狂熱信徒,2016 年聯手沙特阿拉伯主權基金成功募集超過 1 千億美元,成立「願景基金」,今年亦將啟動第二期 Vision Fund Phase 2,目標是成為「AI 革命的指揮家」。不過,從軟銀過去 3 年在 AI 的投入與發展,情況恐怕沒有孫正義宣稱的這麼樂觀。
如果有一天,連機械人也會痛
流行文化從一直孜孜不倦地探討,到底機械人會否有天演變出情感與自主思想:由「智能叛變」中的機械人叛軍到「觸不到的她」裡的人工智能情人,我們似乎愈來愈接受機械人擁有情感與思想的可能。然而,如果機械不僅能擁有如人類般的思維,甚至還能實質感覺到痛、癢、冷、暖,人類與機器的實質距離還有多遠?
希臘神話的機械人學
隨著科技進步,AI、機械人將在人類生活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人與機械的關係、人如何自處等問題,縈繞人心,成為道德倫理的新課題,除了由科幻作家艾西莫夫提出、經典的「機械人三大法則」外,或許亦可從古希臘神話傳說中汲取靈感、作出借鑒,重新思考現代人在世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