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亞非學院政治傳播教授 Dina Matar 撰文指出,過去多年,記者面對威嚇和攻擊並不是新鮮事,但當世界愈來愈動盪、變得專權,各方政治和意識形態圍繞資訊領域的角力只會更激烈,新聞工作者的前景就更加黯淡。她提醒人們要記著一點:對新聞業界的迫害,是對人權的踐踏,剝削公眾的資訊權,而資訊權和公共辯論正正是民主的基石。
記者
|共84篇|
實測 AI 記者:電腦代勞,更快更好?
報新聞講求快而準,還需要中立持平。但人有七情六慾,身心更有極限。若以電腦代勞,質素會否更好?日本一名科技記者早前進行實驗,把自己過去所寫的大量報道,輸入載有文章生成程式的人工智能系統,讓其從中學習,看它能否以網上的龐大文章庫為基礎,如真人般寫出報道。
【新聞自由】諾獎得主,如何在俄國狹縫中生存?
俄羅斯著名調查記者、「新報」(Novaya Gazeta)總編輯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與菲律賓記者雷薩(Maria Ressa)同獲今年諾貝爾和平獎。二人得獎理由是「努力捍衛言論自由,而這是民主和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在威脅日益加劇的俄國新聞環境中,穆拉托夫與「新報」要捍衛言論自由著實不易。自 2000 年起,「新報」已有至少 6 名記者遇害,這份俄國「最勇敢」報紙仍能存活至今,原因之一可能跟穆拉托夫個人與俄國各界人士一直保持良好關係。
採訪可惹殺身之禍:菲律賓記者的故事
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罕有地頒授予新聞工作者,以表揚他們為「捍衛言論自由所作的努力」,其中得獎菲律賓獨立網媒 Rappler 創辦人雷薩(Maria Ressa),因堅持批評政府和打擊假新聞,以致官司纏身和持續受到政府威脅。事實上,雷薩遭遇只是冰山一角,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報告,菲律賓 19 年間有多達 87 位新聞工作者遇害,杜特爾特上台後,法外殺人問題更加猖獗。
陶傑:善人遇害 真相何在
印度新聞攝影名記者西迪奇(Danish Siddiqui),7 月中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的邊境,採訪政府軍和巴基斯坦的戰鬥中,遭到塔利班拘獲,殘酷處以私刑後殺害。
傳媒末日:報道衝突等於煽動分裂
2019 年印度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後,先後有傳媒集團被查封,接連有記者被警方逮捕入獄,報道陣亡反對派武裝分子的殮葬新聞,同樣遭受警方立案調查;印度內政部甚至通過法令,禁止採訪軍方與武裝分子衝突的消息,聲稱報道等同鼓吹分裂國家。
【編輯之前】現代審查制的開端:15 世紀教廷
香港「蘋果日報」結業,成為第一所因香港新時代而倒閉的媒體機構,有評論認為事件遠超一家媒體被政治打壓的層次,憂慮未來香港的新聞審查只會更加猖獗。中歐大學媒體學家 Marius Dragomir 在 2019 年曾發表研究,爬梳專制國度下的出版審查史,現代資訊審查的歷史甚至來得比新聞報業來得更悠遠。
記者:21 世紀最危險的職業之一?
新聞及出版自由令資訊得以流通、當權者受到制衡,是重要的人權基石,傳媒亦被喻為行政、司法、立法機關以外的「第四權」。可是,新聞自由不是自有永有,而是要由人民去捍衛,在獨裁或者戰亂國度,記者的人身安全就時常受威脅。2020 年底,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在上個 10年,全球平均每 4 天就有 1 名記者被殺。
緬甸記者:以喬裝報道、流亡
極權下僅存的獨立報道何價?隨時是以新聞工作者的性命、人身自由換取得來。自緬甸發生政變之後,當地新聞業已名存實亡,更不時有外國記者被捕。據「衛報」報道,當地記者及編輯要不流亡他國,要不就是換上另一個身份,才能繼續報道真相,甚至是保住性命。
【尼曼獎學金】提高新聞業標準,是不可能任務?
香港電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獲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將到哈佛大學作研究進修一學年。1936 年,「米爾瓦基報」(Milwaukee Journal)創辦人 Lucius W. Nieman 遺孀 Agnes Wahl Nieman 去世。1938 年,尼曼獎學金根據 Nieman 女士的遺囑及捐贈而成立。不過,基金會及獎學金的誕生,還有一番波折。
【白羅斯劫機】芝加哥公約:能維護國際民航安全?
5 月 23 日,一架從希臘飛往立陶宛的瑞安航空客機,在白羅斯領空時,被當局以機上有炸彈威脅為由,要求緊急降落到首都明斯克的機場。當地執法人員其後上機拘捕反對派記者普羅塔塞維奇及其女友,事件震驚全球,形容是客機劫持事件。國際民航組織警告事件或有違「芝加哥公約」(Chicago Convention),會密切關注。
調查記者:極權的眼中釘,真相的守護人
新聞從業員進行調查報道,搜羅各種資料及證據,以揭露貪贓枉法之事,為公眾守護真相。但在專制國家,此舉往往觸動極權神經,令他們成為當局的眼中釘,出盡手段想要趕盡殺絕,好讓人民繼續被蒙在鼓裡。近日在俄羅斯及塞爾維亞,就有至少兩名調查記者遭受打壓及抹黑,起因均與其偵查工作有關。
伍常:如何支持離職的有線新聞記者?
作為新聞的接收者,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在這個講求個性化的 “news-on-demand” 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新聞平台?
Gloria Chung:像恐龍一樣的旅遊記者 —— 如果有多一張機票,你會唔會跟我走?
如果現在可以出遊,你會去嗎?
全球獨裁化:當報道新聞成為罪
去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期間,多次發生記者被警方武力驅趕的事件,亦有多名記者在採訪期間被捕。11 月 3 日,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就被指製作有關 721 事件的節目時,涉嫌作虛假聲明,被警方拘捕。今年,全球陷於不安之中,各地出現獨裁跡象,新聞報道刑事化就是其中一個特徵。
方俊傑:新聞守護者 —— 好人沒有一生平安
真相,得來不易,往往需要付上極為沉重的代價。當你看到電影結局,會更加悲痛。求不到人,你以為求神,可以得到少少公道?歷史告訴你,公道,未必存在的。其實,從來沒有甚麼好人一生平安。
雷厲風行的居家令:假防疫,真打壓?
過去 1 個月,緬甸疫情變得嚴峻,當局近日對最大城市仰光頒發居家令,禁止居民往來 44 個鎮區。警察、醫護及急救員等可獲豁免,但不包括傳媒工作者,他們變相遭到禁足。此舉令人質疑,政府假借防疫之名,打壓新聞自由。
陶傑:90 年前大西洋的真假論爭
這部電影為何在此時面世?為何有非常震撼的警世意義?為何 90 年前的英美歐洲,與今日全球化的世界另一半很相似?在美國大選前夕,此片本來排期推出,卻因為武肺病毒無法上映於美國各大院線。凡此種種,有何警世含義,如聞暮鼓晨鐘。
記者發牌制:哥斯達黎加 1985 年舒密特案
9 月 23 日,警方正式修改「警察通例」中的記者定義。根據新定義,傳媒機構要登記政府新聞處新聞發佈系統,旗下的記者才會被警方認可為「傳媒代表」,有媒體直斥變相是由政府新聞處「發牌」。記者發牌制在中美洲一度引起極大爭議,1985 年舒密特無牌報道案,就成為反對記者發牌制的重要案例。
打記者、取締媒體……白羅斯抗爭的輿論攻防戰
白羅斯連續第四個週末進行大型示威,抗議獨裁多年的總統盧卡申科。當局眼見形勢不妙,非但暴力鎮壓示威者,更大打輿論戰以正當化其執政。一方面,阻撓、拘捕及襲擊國內外的新聞從業員,有港籍自由身記者亦遭殃;另一方面,借助本地及盟國俄羅斯的官媒,散播對政府有利的假消息,並肆意污衊反對派領袖,寄望抹黑抗爭運動,打擊示威者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