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

|共82篇|

時移世易,海灣國家也擁抱再生能源

豐富的石油儲量為海灣地區帶來巨富,但面對全球投向再生能源的趨勢,這些能源強國也積極轉型,阿聯酋更於本週主辦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惟據「德國之聲」分析,這些改變並非純粹基於環保,若寄望當地加快停止岀口化石燃料,只是一廂情願。

揭開太陽能屋頂的長遠問題

10 年前,美國僅有 30 萬戶家庭安裝了太陽能屋頂,現時已增至 400 萬戶。隨著能源價格波動,以及「通脹削減法案」(IRA)促進潔淨能源消費,預計用戶將繼續增長。然而,提供太陽能電池板的公司一直缺乏監管。聯邦貿易委員會今年至 9 月中共收到 5,331 宗涉及太陽能板的投訴,比去年全年增長 31%,並較 2018 年增長 746%。

印度誓要做綠氫大國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週日在印度新德里閉幕,期間成立了全球生物燃料聯盟,以促進使用潔淨能源,尤其是在南半球發展中國家,協助加快全球實現淨零排放目標。印度作為輪值主席國,其綠色產業發展受到世界關注,近年印度政府推動綠色氫能計劃,讓該國成為全球主要氫能出口國,我們要等多久才看到它被大規模採用?

Ryan Fung:中國新能源的稱霸和擴張

舊經濟世界由石油推動,美國、沙地、俄羅斯等石油國家的國際話語權自然大。但來到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年代,中國就希望憑藉掌控強勁的可再生能源基建產能、稀土資源,在世界舞台摻一腿。然而這種「和平崛起」的過程當然不會容易,必定會受到外界各種各樣的政治挑戰,當中 ESG 算是歐美最常用的一招。

俄烏戰爭持續,巴西從中發財?

金磚國家(BRICS)峰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五國之中,中國正面對國內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南非近期失業率高達 33%、工人不滿國家當前經濟困境;仍深陷戰事的俄羅斯面對西方制裁、資本持續外流、盧布暴跌,經濟可能已到極限。相對而言,印度總理莫迪矢言當地將成為世界增長引擎、5 萬億美元經濟體;而剩下的巴西,則是另一個在烏克蘭戰爭、世界經濟不穩中獲益的國家。

英國重返煤炭發電的真正原因

隨著氣溫飆升,英國愈來愈多人開始使用冷氣。國家電網近期就為諾定咸郡一所燃煤發電廠開綠燈,結束長達 46 日無煤發電的紀錄 —— 為自 2020 年夏季以來最長時間。此舉遭當地綠色和平猛烈抨擊,但「每日電訊報」有評論將矛頭指向可再生技術,指在高達攝氏 30 度的熱浪之下,太陽能電池板因過熱而無法有效運作。

太陽能人工樹葉:光合作用直接產生汽車燃料?

劍橋大學科學家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報告,其新研發的太陽能「人工樹葉」,能透過光合作用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乙醇和丙醇,直接用作推動汽車引擎的液體燃料;其能量密度極高,更方便儲存或運輸。現時該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有望將來取代化石燃料,助世界邁向零碳排放的目標。

空氣、水、電提煉蛋白質:芬蘭初創的「環境革命」

當傳統農業需要大量土地,導致棲息地喪失和森林砍伐,可能對環境造成破壞,芬蘭初創公司 Solar Foods 就注重食物來源和製造過程。這家公司研發出一種新的生產技術,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二氧化碳,即從水、空氣、電力提煉出一種名為 Solein 的蛋白質食物,且製作過程不涉及任何農業活動和碳排放,貫徹可持續的食物生產理念。

困境激發創意:委內瑞拉土產電動車

馬拉開波(Maracaibo)曾是委內瑞拉數一數二的產油地,但受到長期燃料短缺及停電問題困擾,兩名本地企業家被「逼出」創意。他們受直線競速賽(drag racing)啟發,以高爾夫球車為基礎進行改裝,變成經濟實惠的電動車及太陽能車,希望讓居民免卻高溫下步行之苦,甚至成為全球能源危機的救星。

美國氣候法案,日後供電以風能太陽能為主

上月,美國參議院以 51 比 50 票的輕微差距,通過「通脹削減法案」, 涉及總額 7,000 億美元的一系列經濟措施,以減少聯邦赤字、抵禦通脹;其中包括近 3,700 億美元的氣候法案,為美國有史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大投資,將有助美國的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更關乎全球環境與經濟利益。

如何應對水力發電氣候風險?

近月中國多地熱浪來襲,以水力發電出口而著稱的四川省正遭受該省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乾旱。重慶約 15% 電力來自四川,由於降雨量減半,重慶幾乎失去四川所有電力供應,亦成為缺電受災區,需要限制工業企業用電。乾旱使人擔憂水電的可靠性,氣候對經濟生產的影響愈來愈明顯。

綠色和平:核電、天然氣被列為綠色能源,歐洲議會開環境「倒頭車」

淘汰化石燃料、擁抱可再生能源是紓緩氣候惡果最有效的解決方案。惟歐洲議會近日卻「開倒頭車」,通過將同為化石燃料的天然氣及危險核電定義為「綠色能源」之一,容許投資者投資相關項目時,可獲得等同投資可再生能源的優惠,包括低息貸款、國家補助等。這個決定到底是自救,還是自掘墳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