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唯一的紙包飲品回收廠「Mil Mill 喵坊」,其位於元朗工業邨的廠房租約年底屆滿,近日接獲業主科技園公司通知拒絕續租,創辦人透露新加坡向廠方招手,Mil Mill 正在物色新營運用地。事件引人關注本港回收行業的發展及困境,觀乎其他亞洲國家,泰國和越南等近年均嘗試與回收公司合作,利用各種技術把紙包飲品盒回收再製造成用品,例如製作成再造紙和彩樂板等,以實踐循環經濟概念。
循環再造
|共15篇|
泰國再造佛牌,讓塑膠再活一次
活用廢膠,當然值得支持,但用在宗教信物之上,又是否人人接受?泰國兩間公司早前合作,研發以尼龍漁網和膠樽等 9 種可回收物料製成「環保佛牌」,希望鼓勵更多人減少浪費,把塑膠垃圾循環再造。
規佬:聖誕樹的回收與減排二三事
雖然環保團體提倡以其他回收物料循回再造成聖誕樹,但是接近 400 英鎊一棵的售價,可會令你卻步?又或者,慶祝聖誕節不過是一年一度的事,在一年 365 日的日常生活中,透過其他細節減排,可能更有成本效益。
要鼓勵環保,請先讓大商家分擔回收成本?
近年,市民的環保意識愈來愈強,會願意在日常生活多做幾步,把廢物拿去回收。可是當大商家依然不斷製造過量包裝物品,即使個體散戶如何努力,仍不足以解決問題。「彭博社」就撰寫專題報道,講述美國多個州份如何嘗試立法,讓生產商一同承擔回收成本。
瑞士製錶,鋼材再用
瑞士工業每年消耗 12 萬公噸不銹鋼。其中,享譽全球的瑞士製錶業,便是歐洲其中一個不銹鋼需求最大的行業。「瑞士資訊」(SWI)報道,隨著減少對環境影響的呼聲漸長,當地企業家正著手於國內建立鋼材回收鏈,好讓製錶等行業能循環再用珍貴鋼材。
一個簡單念頭,讓廢棄筷子擁有第二生命
不少政府以防疫為由禁止堂食,外賣需求因此急增,連帶即棄餐具的消耗量直線上升,對環境的危害令人憂慮。為更妥善利用資源,加拿大卑詩大學博士生 Felix Böck 創立公司,從食肆回收逾 3,200 萬支筷子,再以先進技術改造成各種用品,成為全新餐桌甚至樓梯一部分。
4 種大小便的另類用途
說起大小二便,不少人立馬癟嘴皺眉,一臉嫌棄。有人嫌它臭氣沖天,有人怪它有礙觀瞻。但看似一無是處的排泄物,其實從古至今用途多多,不但可製成染料,當中的細菌及微生物亦大有用途,能發展成再生物料或能源,甚至合成食品。
首個零垃圾社會,將在丹麥誕生?
香港堆填區即將飽和,政府推出的解決方法之一是垃圾徵費。撇除方案爭議不論,縱然努力減廢,有限的堆填地帶終會被塞滿。丹麥最東部的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近期亦面對類似問題。為此,當局計劃至 2032 年,島上所有垃圾均要成為可循環資源,建立首個無垃圾社會。
網購包裝災難,解決第一步在於重用?
網購之好在於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貨品。但因運輸需要及保護貨物,包裝必不可少,網購愈多,所帶來的包裝廢物也就愈多,綠色和平更斥雙 11 購物節是「生態災難日」。為了防止情況繼續惡化,美國有初創公司生產可重複使用包裝,以應環保大勢。
廢棄香口膠,如何成為有用的膠?
從打瞌睡的上班族,到 NBA 的籃球員,嘴裡都在嚼香口膠。每年這款零食的全球銷售額超過 140 億英鎊(約1,500億港元),但「能咬不能吞」這個特點,也令它淪為繼煙頭後最常見的街道垃圾。而更可惡的是,它還會黏住鞋底,難被刮掉。英國當局每年花約 5,000 萬英鎊清理,假如問題持續惡化,甚至會考慮對製造商徵稅。當地設計師 Anna Bullus 由此心生一計:何不把這些「廢膠」回收再造,製成有用的物品?
把垃圾變寶藏 日本公司發掘回收產業新出路
香港 3 個堆填區快將爆滿,回收再造是大勢所趨,但舊物、垃圾再成有用之物主意雖好,成功例子卻總是不多。不過,日本一家廢棄物回收企業 Nakadai,整合回收、設計,既做廢物處理,也把廢物當成素材,收集廢棄物的他們標榜「我們也是生產者」,搭起了丟棄與使用之間的橋樑,並成功創下 99% 的回收率。企業常務董事中台澄之便寫下「把垃圾變成寶藏的公司」一書,分享自己如何點廢成金。
電子廢物丟棄量榜首:中國
以前東西壞了,我們會修理,現在東西壞了,我們會丟棄,然後再買下一代新款。聯合國近日發表的「全球電子廢物監察報告」,便強調這是電子廢物與日俱增的主要源頭。從一台多士爐到一部智能手機,當代人的習慣都是棄舊換新,因為修理舊產品的成本很可能貴過購買一部更新的型號。據報告統計,2016 年全球丟棄的電子廢物便創下 4,500 萬噸的歷史新高。以重量換算,即是等同 4,500 座艾菲爾鐵塔。而電子廢物丟棄量最多的國家,如今落在迅速崛起的中國,全年產廢量便高達 720 萬噸,換言之佔了全球的 6 分之 1。
循環經濟學:如何用設計提升物料價值
環保跟行善一樣,總是有心而無力。即使每次看完報道,說人類製造多少垃圾、地球污染有幾嚴重、哪些動物瀕臨絕種…… 總會決意洗心革面,從此減少浪費善用資源,但三分鐘熱度一過,便會故態復萌,長開冷氣或買樽裝水喝。一些有心人眼見地球岌岌可危,又難以指望消費者自強,遂想到直接從製造商入手,推出可在用舊用壞後重新包裝或轉售的產品。這種理念稱之為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今年環球設計及創新公司 IDEO 舉辦展覽 Never Finished,闡述如何將循環經濟應用於日常用品之中。
救世軍:綠色消費 環保助人
港人環保意識不足?看救世軍家品店的義賣數字會有不同發現。過去一年,港人藉救世軍循環再用計劃「救回」73 萬件將被棄置的衣物。救世軍系統地將市民捐出的物資分類後,直接轉贈部分物品給有需要的人,其餘的放在家品店義賣,收益用於救世軍推行的社區服務。
陶傑:亂世浮膠
無論中華膠、左膠、本土膠,龍婆論膠,有新觀點。總之做人不要太膠。
塑膠循環再造,是人類環保問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