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經處理排放後,中國隨即掀起一陣反日潮。日本社會對這波反日行動存在兩大誤解,一是錯把政治事件當作文化衝突和科學問題,二是誤會中國政府是真心反對廢水排放。在新中國的語境中,反日反美運動從來都是社會動員的藉口,而動員則是服務另外的政治目的,其中最常見就是用來轉移視線。
輻射
|共27篇|
Moyashi:核廢水戰爭
肉眼看不見輻射物質,一般大眾也看不懂科學調查報告。正如無數的政治陰謀論,廢水有害無害最終是一場組織信譽與政治取向的對決。
海鮮進口管制,在華日本餐廳如何求存?
面對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明言相信安全,韓國政府亦支持計劃。至於中國,至今仍要求日本撤回決定,更祭出當地進口海產需經全面輻射檢測來施壓。據報有關產品清關前,要先在海關保留長達一個月,有見及此,部分進口日本食材的餐廳亦要尋找其他供應來源,但就似乎不太順利。
芬蘭建核廢料處置場,永久解決核廢料問題?
當日本政府把福島第一核電廠超過 130 萬噸核廢水排放入海,北歐國家芬蘭正研究用其他方法處理核廢料問題。芬蘭計劃在西部海岸的奧爾基洛托島(Olkiluoto)興建一個核廢料儲存庫,預計能埋藏核廢料長達 10 萬年之久,這會是解決核廢料問題的可行方案嗎?
切爾諾貝爾的神秘黑菇:科學家研究輻射的關鍵?
當俄烏戰爭陷入拉鋸,俄軍手上的板斧愈來愈少之際,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警告核戰隨時會爆發。1986 年,同樣在烏克蘭地區,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意外「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告訴世人核災難的可怕。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仔細研究當年的災難現場,希望為人類找出應對輻射的方法,其中一個重點研究對象,就是核電廠內生長的奇怪黑菇。
【3.11 十一週年】為了福島的未來,重新建學校
11 年前的福島核事故,令發電廠所在的大熊町變得 「生人勿近」。很多町民疏散至同縣的會津若松市,並在當地生兒育女。如今當局計劃耗資逾 45 億日元,在町內開設一所集合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及初中,並引入人工智能等教育系統的公立學校,以求重振大熊町。但把故鄉的未來,托負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長對此顯得猶疑。
切爾諾貝爾被攻佔,研究員的焦慮
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不久,就率先攻佔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加拿大環境放射生物學研究主席 Carmel Mothersill 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對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發生地受襲表示憂慮,恐會影響野生生物及日後研究。
切爾諾貝爾核災最大受害國,為何是白羅斯?
眾所周知,切爾諾貝爾核災發生在烏克蘭,核廠方圓 30 公里皆為無人之境,但你未必知道,受災最嚴重其實是鄰國白羅斯,大多數核輻射物質都落入當地,導致農地荒廢、人口驟減。為何核災始於烏克蘭,最大受害者反而是白羅斯?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下)
Hibakusha(被爆者)、骸骨,以及與個人物件有關的故事,均烙印在廣島的每一個地區。不論罹難者的屍骸尋回與否,對家屬來說都是極大的傷痛,因為有超過 7 萬人的生命都在一瞬間被偷走了。
李衍蒨:褪色的原爆記憶(上)
及後,病患身上會出現瘀點,特別是四肢及壓力點等地方,曾接受注射的針口更會出現一大片瘀斑。這些傷口均不會痊癒,只會不停破皮及流血,並突然大幅度脫髮。有見及此,當時民眾瘋狂尋找瘀點,因為只要找到一點跡象,就如同被死神親吻。
Moyashi:輻射的戲內戲外
二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加上第五福龍丸事件,核輻射成為不少電影的靈感原型,也成為了許多特攝電影的怪物誕生方式。
Moyashi:怪獸種族主義
今天回顧,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對當年日本影視產業的「東方主義視覺」作出批判:6、70 年代日本經濟起飛,社會經歷高速現代化,東南亞的後進國被當成化外之地。在經濟強國日本的異國凝視下,「南方」就成為怪獸們的來源。
奧運聖火由福島起始,官方說安全就安全嗎?
9 年前海嘯猛烈來襲,造成福島核電廠核反應堆熔化,放射性物質瀰漫空氣之中,福島從此成為「核災難」的代名詞。今年東京奧運又稱「日本復興奧運會」,火炬傳遞更選址福島縣,但當地經歷破壞至今僅不足 10 年,其恢復程度仍屬未知之數。
為甚麼植物不會死於癌症?
最近 HBO 推出迷你劇集「切爾諾貝爾」,全球好評如潮,亦令世人再度關注這場核災。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年核爆引發過千種的癌症病變。事後人們全面撤離,市區形同鬼城。但該區的植物不單沒有枯萎,反而繁茂生長。為何人類和動物會因遭遇輻射患癌死亡,植物卻能在 3 年間康復?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就此作出分析。
對現代藝術不領情的福島
現代藝術家矢延憲司寄贈福島市的雕塑「太陽的孩子」,於 8 月 3 日在福島市 JR 福島站附近的教育文化中心前聳立。福島市市長木幡浩表示:「這雕塑是勇敢面對災害、懷著希望克服困難並復興的象徵」,與福島復興的目標一致,所以接受寄贈,希望可能鼓勵市民大眾,然而福島當地的民眾卻不太領情,對雕塑有不少負面意見湧現。
推崇「自我責任」的日本,核災後釀成更多悲劇
災難當前,走或留彷佛都是個選擇,但在 2011 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之際,「避難」不是一個有充足時間去冷靜思考的問題。在對無形的核輻射恐懼下,大家都有不管如何先離開的想法,網上甚至有人批評居於福島,又沒有離縣避難的父母是「殺人者」。
她被欺凌,只因來自福島
7 年前,日本東北 3 縣發生強烈地震,當時海嘯沖毀福島第一核電廠,以及 9 歲女童關根颯姬的家。她與家人移居縣外避難,但相比奪去無數性命財產的天災,更殘酷的是在轉校後承受的欺凌。早前她到紐約出席一個 311 追悼會時憶述,同學們對她進行言語攻擊,像是「因為你是來自福島的小孩」,又或是「核輻射會傳染的」,讓她想過「不如死了更好」。其實很多受災孩子甚至成人,亦有過類似的遭遇。他們不過想在新環境尋求平安,但得到的卻是口頭甚至肢體暴力。
黑暗觀光: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可以參觀?
我們經常聽到切爾諾貝爾核災需要上千年才能回復正常的輻射水平,切爾諾貝爾核電廠附近的地區給人印象是重門深鎖,人跡罕至,若無要事,不應踏進。此言非虛,在核設施附近的林木湖泊,輻射含量仍極高,普通人不宜逗留。不過,較少人知道的,是切爾諾貝爾現時是觀光景點,成千上萬的遊客已拜訪過這處傷心地。
綠色和平:災後六年,福島復興之路尚有多遙遠?
「我以為你受輻射影響,在關燈的情況下會發光。」日本「朝日新聞」早前報道,一名來自福島的女大學生在 2014 年上日本關西學院大學英文堂時,受到外籍老師的歧視,日前亦相繼爆出災民飽受欺凌的事件。六年後,至今仍有逾 12 萬來自重災區岩手、宮城和福島縣的災民流離失所,身心飽受的煎熬不足為外人道。但日本政府在沒有經過科學評估的情況下,決意在 3 月底撤銷部分災區的疏散令,再中斷經濟援助,變相強逼災民回到輻射嚴重超標的居所過非人生活。福島的復興,該何去何從?
旅行去月球:暈浪、浮腫、輻射都值得
坐太空船去月球,喜歡自拍的人要失望了,因為臉部(以及大腿內側)浮腫的情況會十分嚴重,這是因為體液在失重的情況下會分散到身體各處。同理,小便也會大量增加,在太空船內這將十分不便,因為所有的物質,包括液體,都是漂浮的。位於倫敦的「高空和極端環境藥物中心」的專家 Daniel Grant 稱,即使太空人在旅途中也不免「暈船浪」,有人幾個小時後就能平復,有人則需要數日,這是由於內耳的平衡感應器在失重狀態下失靈,無法辨別上下而引起。此外,骨骼和肌肉都會感受到改變,不過為期 1 周的旅途並不會留下長遠的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