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

|共14篇|

尼克遜到彩虹邨打羽毛球,所為何事?

60 年歷史的彩虹邨重建消息傳出後,很多大事回顧都提到政要名人到訪的足跡,最早必定要數 1964 年到訪的尼克遜(Richard Nixon)。說到尼克遜,很多人都想到中美「乒乓外交」,但當年到彩虹邨打羽毛球的尼克遜尚未當總統,更在香港鼓吹圍堵中共戰略。究竟當時尼克遜為何訪港?

呂嘉俊:在「劏房」煮團年飯

過去住公屋,300 尺空間住一家四口,卻仍有一個四壁圍起的完整廚房,有完善的爐頭,良好的抽氣系統,足夠放大砧板的工作檯,媽媽和姐姐在內煎炒煮炸,做出一頓團年飯。如今即使樓盤名字改得多美好,樓下會所雕欄玉砌,我們還是貧窮得要吃外賣,談不上甚麼品味。看新聞,有劏房戶因居住環境太細,每天在廁所內煮飯,再把飯菜拿到床上吃,社會在這數十年到底有沒有進步過?一個家居廚房大概可說明一切。

「夢幻」法國公屋:全歐最貴地段,眺望巴黎鐵塔

樓價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假如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租金,就只好住劏房、寄望抽到公屋。今年香港公屋累計積壓 15 萬宗申請,輪候時間創 22 年新高,平均長達 5.8 年。同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巴黎,在面對樓價問題時,當地政府則展現出更強的決心 —— 上月一個小型公屋項目正式入伙,所在之處卻是歐洲其中一個最貴地段,甚至可眺望巴黎鐵塔。

綠色和平:上樓無望,只因唔夠地? 

最近屯門某新住宅樓盤開售,有大學生喜孜孜向傳媒透露,已獲父母資助成為業主,其父更興奮表示要「斬隻雞慶祝」。香港樓價驚人,年青一輩若無「父幹」,往往上樓無望。政府委任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覓地,甚至提出開發郊野公園、填海、公私合營釋放地產商農地等極具爭議的建議,以應對市民住屋「貴、細、擠」的困境。可是,假如政府只講土地供應,無視規劃不當、房屋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即使移山填海,賠上珍貴的自然環境,恐怕也幫不到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倫敦大火背後的房屋問題史

倫敦格倫費爾大廈(Grenfell Tower)祝融之禍甫歇,政治火卻愈燒愈旺,曝露了英國長年以來的社會房屋問題:出事大樓警報、灑水系統及走火指引一概欠奉,2011 年更估計有四分三同類房屋存在火災危險;管理公司貪小便宜,採用易燃鋁板翻新外牆;市政府漠視住戶訴求及安全報告,寧花 2,600 萬鎊整修同區行人路以吸引旅客,對基層居民卻置之不顧。要了解英國如何走到這一步,便需回顧社會住屋發展史,還悲劇一個脈絡。

英國經驗:為甚麼你買不起樓?

近數十年來,世界各大經濟體樓價急遽攀升,拋離經濟與薪酬增幅,除非有「父幹」,否則愈年輕上車愈難。近日一本新書「反思土地與房屋經濟學」(Rethinking the Economics of Land and Housing)以英國為例,主張樓市之所以脫離現實,癥結在於地價結構性上漲,金融措施再進一步促進惡性循環。

同一屋簷下的房屋問題

梁振英以本土框架思考香港居住問題,且挑起激化中港對立,令某些由自由市場開發衍生的樓房方案,不可以借鏡及推廣,例如當年洗腦廣告的碧桂園、樟木頭的樓盤。林鄭自吹自擂社福開支大增,那為何香港的長者仍遭受「劍橋式」待遇?如果香港跟內地關係不是如此僵,香港或可在深圳、廣東租地建屋,引入私營機構管理,至少解決中下層人士及長者的退休問題。

阿嬋:Pruitt Igoe 的公共房屋傳奇是現代建築的錯?

世界建築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剛於柏林結束,俗稱 Zaha Hadid 繼承人、信奉絕對自由市場的建築師 Patrik Schumacher 在座談會上,就如何解決倫敦的房屋問題,提出了幾點「激進」建議,例如倫敦應該把所有街道、廣場、公共空間和公園私有化,包括著名的地標 Hype Park。正當我嘗試消化這些言論之際,剛巧我身處的城市,某小型戲院正進行建築電影節,其中一套紀錄片 The Pruitt-Igoe Myth,竟似是在遙距呼應我的疑惑。

德國——租樓的天堂

如果住宅擁有率(homeownership rate)愈高,便代表經濟愈繁榮,德國似乎違悖了這個規律。德國的住宅擁有率在已發展國家中排位落後,遠低於比利時、美國、法國、丹麥、西班牙等國——當中以西班牙的住宅擁有率尤為高企,竟達至 78.8%,德國則僅達 52.5%,只比香港高出 1.5%。然而,德國的失業率卻比西班牙低 21.8%。究竟德國人在打甚麼算盤?